《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农民掌握了补充土地养份的秘诀,甚至一些地区一年两熟,而另一些地
区两年三熟。用美国农学家金在1909年的话说,他们的复种技术使“最充分
地利用生长期的每一分钟,和最充分地利用家庭成员的时间来照料庄稼”成
为可能。②
但是种植技术和勤劳并不足以使所有家庭都能得到温饱。有些家庭——
不知他们占农业人口的几分之一——生活困难,甚至难以忍受。下面的报告
记述了19世纪70年代江苏、浙江两省一些农民的困境:
昔日男耕女织,一个农业劳力可种地百亩(6。6公顷),八口之家无虞饥饿。一家有地五亩
(0。3公顷),由一位妇女养蚕;七十老妪不难自食其力。今日农家男耕女织,家庭人口一如往
昔,拥有土地亦然,却难令一家大小温饱。昔者,鳏、寡、孤、独之人因无家庭供养,诚难免
不期而卒;而今日虽父母犹存,亦处于死亡边缘,实无以为生也。今之情景比之昨日何如?③
叙述者没有说明粮食产量是否下降,税收是否增加,或者商品的售价和劳务
费用与收入的市价相比是否下降。农村的贫富状况在地区之间,甚至在区域
之间有很大不同,随收成的好坏而波动。
然而放在一起看,外国观察者,甚至本国专家关于清朝最后几年农村情
况的著作,既未表达产量下降的意见,也没有一次表达粮食或布匹短缺的情
况。日本的来访者可能是农业的最为严厉的批评家,他们经常把中国的农业
与他们自己国家的农业加以比较。1911年在华中和东南部旅行过的益子呈辅
① 费迪南德〓保罗〓威廉〓冯〓列区荷芬:《中国旅行日记》;老原正雄译,第1卷,第139页。
② F。H。金:《四千年的农人:中国、朝鲜和日本的不变的农业》,第233—234页。
③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910页。
的下列评论堪称典型:
在中国的各个产业部门中,农业生产占国家财富的50%,雇佣了大约70%的人口。此外,各
种农业技术已长期发展。尽管在这些方面有广泛的知识,但是在山冈之间有不少地块未加开垦,
大量的荒地未加种植。这些改进的可能性完全被忽略了。由于没有结余,农民不能逃脱赤贫的
水平。一遇坏年景,他们就陷于饥馑。①
为什么农民没有结余,逃脱不了靠天吃饭的不安定的命运,从未得到说明。
这一困难是否起源于土地贫瘠、人口过多,或者农民是否无力缩小潜在产量
与实际产量之间的距离,从对这一时期农业的描述看,也从不清楚。
但是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那就是有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他们因丧失
优先使农业现代化的机会而蒙受越来越多的损失。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采
用有效的现代技术以增加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率。葛敬中在1921年为上海主要
的报纸《申报》创刊50周年撰文,评价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家的粮食状况,发
现成绩很差。
稻、麦和其他五种杂粮是我国农业的基本产品。但因为人口持续增长,没有开拓耕地,农
业技术未能改进,收成一直不够丰裕。有荒地,人们却不知道怎样去开发。有河流,我们却不知
道怎样去治理。多年来生产的粮食不敷国家之需。多年来,我们面对洪水和干旱而束手无策。读
者会注意到海关关于粮食进出口的统计资料,会看到出口量仅占进口量的三分之一。我只能说农
业史上的近五十年,是令人极其失望的五十年。①
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失败也不是绝对的。在铁路和新的条约口岸城市中心出现
之后,农业逐渐更加商品化。这一过程在北方比南方更快一些。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之后,当许多地区的农村市场体系受到来自外界的供需急剧变化的干
扰时,农业状况随之改变。在人口稠密地区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要求重新
分配资源,以避免大规模的失业和农村收入的下降。由于国家和地方管理部
门未能维护法律和秩序,或提供经济资助,这种市场再调节付出很高的社会
代价。但在描述这些农业危机状况之前,概述和阐明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是
必要的。
① 益子呈辅:《中国中部》,第29页。
① 葛敬中:《五十年来中国农业史》,载梁启超等:《晚清五十年来之中国》,第210页。
土地制度的状况
到1887年中国大约有87%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其余的属于满族朝廷、满
洲八旗、学校和军事组织,不然就是村里的公地。②在私有土地上,典型的农
村家庭并不仅仅务农,它的成员有的修缮房屋和农具,纺线织布,用草缏编
织装饰品或日用品,贩运货物,或兜售小商品。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调查
表明,每10户中可能只有6户——常常更少一些——的收入有50%以上来自
农业。根据这一定义——我将采用这个定义——例如,在泰安县(山东)的
老王庄,4户中仅有3户能被称为农民。③同样,在彰德(河南)①的宋庄,
10户中有6户是农民。②在华南真正的农民甚至更少一些。哪一种土地制度
起了作用而使农村农户的这种变化成为可能呢?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我们从设想农村家庭或农户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
素市场)从事经济活动开始。产品市场是农户为取得现金而出售自己的货物,
或是用它们换别的货物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易场所。它们的位置散布于从
大城市,通过小城镇,直到沿方便道路的村庄或居民点。从农村上市的绝大
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
村服务。③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
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于有定期集市的地方。④
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程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
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
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一个外国观察者评论说:“没有别的国家
依然完全如此依赖自由竞争和供求法则去进行价格调整。”⑤在有些市场上,
有势力的商业行会可能对交易起抑制作用,但是“为了避免不测和减少风险,
大多数商人都把自己的买卖委托给掮客”,这些掮客在集市上不得不互相竞
争。①
同样重要的是,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
断市场。例如在浙江建德县(位于桐江畔,在杭州以南100公里),1930年
有大约190家大商号,他们全用掮客,并“对他们的生意保密,以致我们对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22页。
③ 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调查部:《华北农村概况调查报告》,第2卷,第68页。
① 原文P′eng…te译音为彭德,河南省无彭德其地。据后文称袁世凯在P′eng…te购买土地。根据中国文献
记载,袁世凯所购土地系在河南彰德。疑原文作者以字形近似,误彰德为彭德——译者。
② 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调查部:《华北农村概况调查报告》第3卷,第22页。
③ 史坚雅:《农业中国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2部分》,《亚洲研究杂志》第26卷第2期(1965年2月);
见第18—19页。
④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清代的城市网和德川时代的日本》,第103—104页。
⑤ 艾伯特〓马谢:《中国的贸易组织和贸易管理》,《美国经济评论》第6卷第2期(1916年6月),第
309—323页,见第309页。
① 东亚同文会编纂局:《中国经济全书》,第7卷,第225页。
他们的情况知之甚少”。②最后,考虑一下1913年至1914年汉口稻米的上市
情况:
汉口的稻米交易与上海无异,是通过稻米经纪人的商号进行的。汉口的主要稻米市场在陈
家嘴码头。有20家稻米经纪人商号,都与同一个稻米商会有联系,它控制着汉口稻米交易的利
润。但是这些商号无一例在某个固定时间买进大宗稻米,或派出代理人去产地以便垄断稻米供
应,也无一例说明他们采用狡猾的手段与购进稻米的各种商店勾结。不妨说此等现象每年均不
曾出现;就中国商人而言,这一特点十分显著。③
一般说来,这些竞争的产品市场似乎让农村家庭得到公平的价格,因为买方
和卖方都不掌握足够的经济实力长期固定价格。此外,这些竞争的市场还鼓
励每个家庭参与某种市场活动。
“生产要素市场”这一用语,是指农村农户之间就劳力、土地和可贷出
的资金,在经过协商达成契约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所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种
种安排,其支付方式可以用现金,也可以用实物。拟租出或租入土地的家庭
通过中间人找到顾主。拟雇用劳动力的农户去城镇市场的特定地区,在那里
每天很早就有一些年轻人和老年人聚集着,等待受雇去干一天工作。需要贷
款的家庭去店铺找商人,或找亲戚朋友商讨贷款。需要现金的家庭,用土地
来借钱。对于小笔贷款,几个月内偿还本息的,可抵押土地作为担保。对于
数额较大的贷款,一年左右无息偿还的,可能实际上是把产权转让给了债权
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使用这块土地,也可以出租给借款人或别的
家庭,以收取地租。贷款偿还时,产权又转归原先的所有者。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一起,通过对某些家庭表示收入而对另一些
家庭表示支出的交换行为,把村与城镇联系起来,把农户与农户联系起来。
当农民收获并出卖部分粮食时,那些有仓贮设备又不急需现金的家庭,将粮
食贮存起来以后再卖。首先卖粮的农民获得现金来还债和购物。所以,在收
获季节,现金已正在流回城镇,有些现金则在农村家庭之间周转。在以后的
几个月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一些农民出售他们的存粮。另一些农民开始
播种下一季庄稼,而缺少现金的农户则要举债。同时,随着存粮的减少,现
金继续流向农村,而农村家庭之间的借贷也在继续。
所有流向市场的现金,通过掮客和商人成为城镇家庭和供应者的收入,
因为售货给农民的掮客和商人,用他们的部分收入贮存从城镇生产者和进口
商那里得到的货物。使用农业原料的城镇生产者,已经付钱给直接从农民那
里购买农产品的掮客和商人;而这样的开支,最终成为农民出卖他们的货物
时所收到的现金。就是这样,产品市场把村与集镇联系起来,从而完成了现
金流通的一个环节。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直到他们能收获自己的庄稼以前,工资所得或借款
是生存所不可少的收入。在交换关系中联系农户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合同,
使农民有可能共享匮乏的资源,并在某种程度上把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测降
低到最低限度。在生产要素市场里,农户之间的这些活动完成了流通的最后
一个环节。
② 调查浙江经济所统计课:《浙江建德县经济调查》,第1卷,第6页。
③ 东则正编:《华中经济调查》第1卷第1册,第361页。
土地和劳力
全中国耕作的特点,是劳动有一定程序和节奏。在东北、北方和西北,
农民在2月末和3月轻松地犁地和耙地。①从4月和5月开始,直到晚秋,他
们播种、灌溉、除草和收获庄稼。1926年的一份关于陕西中部泾阳县云罗店
镇周围24户农家情况的研究报告说:“根据劳动力在一年中的分配情况来
看,5月到9月是最繁忙的月份。”②另一份1924年对山东省潍县农民的研
究报告的结论是,“农事开始于3月末,到12月1日结束”。③在中国中部、
东南部和西南部,那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合于一年种两季,而不是像北方那样
两年种三季。稻谷在4月栽种,在7月末和8月收获。④然后农民在秋末播种
小麦、大麦和绿肥作物(蚕豆等),并在春末收获。这就是1939年上海周围
富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普遍情况:
在上海附近农民种两季庄稼,主要是棉花和稻谷。关于夏季作物,他们
种植棉花、稻谷、大豆和蔬菜,时间是在4月末到夏末之间。关于冬季作物,
他们种植小麦、大麦和蚕豆,从晚秋到初春之间。他们消费全部稻谷、大麦
和大豆,而把小麦和蔬菜卖给中间商和其他买主。⑤在东南地区,农民从同
一块地里收获两季稻谷,春末播种第一季水稻,晚秋播种第二季。①
生产每一种庄稼需要一定数量的家庭劳力。在潍县,W。Y。申发现每亩地
上每年耗费的男劳力工时,随不同作物有很大变化:每亩黄豆28。2小时;小
麦36。6;高梁72。5;谷子79。0;甘薯91。6;烟草241。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