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段话是孙正义在2000年,软银的投资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人们纷纷向他取经,想知道他是如何界定软银的孵化器的功能时,所做出的回答。
  此后,他投资了著名的B2B网站阿里巴巴,当马云希望他出任阿里巴巴的董事,他婉言拒绝了。
  你们知道我会很忙,没有时间经常参加你们的董事会,而你们新创公司是每个月必须开一次董事会,我如果是董事不参加,那是对其他董事的不尊重。我就做你的顾问吧。
  在此之前,孙正义只担任过UT斯达康的董事长,这还是因为UT斯达康有他在美国创业时的合伙人陆弘亮。据说,在他投资的多家公司里,他亲自出任董事长的不超过三家。

第9章 投资哲学(4)
孙正义不愿意担任参股公司的董事,是基于他对于网络时代的公司管理特点的理解。
  这是一种网络型的组织结构,也是最适合互联网时代讲求迅速与动态的经营手法。这样的组织结构世界上尚无前例可循,它是一种独特的经营组织集合作,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1994年,软银在日本国内上市。从那时候起,软银就开始积极推动全球化事业,通过收购策略,并购了包括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与dex在内的多家美国公司。和某些日本企业家热衷在投资国设立100%的子公司、从零开始推动事业的做法不同,孙正义更喜欢并购那些经营成功且已是该领域龙头企业的公司,取得该公司51%的权利,将其纳入自己的集团旗下,使软银逐步发展成为一家控股公司。
  所以,软银除了拥有一些纯控股的子公司,还拥有许多10%股权的参股公司。在日本国内,为了便于控管,软银对许多公司的持股比例均过半数,但在世界其他国家,它采取的策略是只拥有子公司的20%~35%股权就可以了。
  为什么持股比例要设定在20%~35%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持股比例。因为借由持有81%以上的股票来控制一家公司的经营,并不适用于互联网这个领域。至于投入100%资金设立一家公司,从头开始经营,则是最坏的策略。在20%~35%的范围内,拥有经营成功的美国企业的股权,一步一步增加自己的合伙企业、合作企业,是一种最理想的群体战略。
  在中国市场上,软银中国基金对分众传媒的投资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分众传媒总裁江南春是一个富有创新头脑的年轻人,他在把永怡传播做成了中国广告企业50强之后,忽然发现在这一行业中,像永怡传播这样的广告代理公司其实处在整个产品链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上。于是在2003年,他毅然实施转型,成立了后来称霸楼宇广告市场的分众传媒。
  楼宇广告的前期投入很大,江南春投入了3000万,但是销售的效果并不明显。他还在犹豫着要不要把自己的最后一点家底也投进去,这个时候软银中国基金负责人余蔚找上了他。
  分众传媒上海总部位于江苏路的兆丰世贸大厦,而这幢楼曾是软银中国基金的总部。分众传媒正好和软银中国基金处在同一层楼,共用一个公共洗手间,这样江南春和余蔚抬头不见低头见。时间久了,余蔚不仅对江南春的能力有了深入了解,对分众传媒的运作模式也摸了个###不离十,于是决定向分众传媒投资。这是中国式财富神话中的又一个经典案例,一个企业经营者,一个风险投资商,“日久生情”的厕所奇缘,竟在日后碰撞出了一个财富传奇。分众传媒于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江南春一夜暴富,身价暴涨至272亿美元,超过了搜狐总裁张朝阳;而软银中国基金的回报更是超过50倍,成为了该基金一个典型的投资案例。
  在这起投资案例中,分众传媒和软银中国基金都各取所需,因此各自的回报都恰如其分。江南春被誉为是分众传媒的顶级销售员,销售能力超群,但在管理能力上有所欠缺,而当时他只顾带领一帮弟兄冲锋陷阵,并没有意识到管理对于一个销售型公司同样甚至是更重要。而这个时期进入的软银中国基金刚好补上了分众传媒的这一短板。
  余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分众传媒的每个岗位招聘专业人员。他四处猎取人才,帮助分众传媒搭建了一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精英团队。江南春创办分众传媒时已在广告行业浸淫了十年,跑业务他在行;而余蔚在担任软银中国基金首席代表之前,曾在多家公司担任不同职位,其中包括UT斯达康(香港)有限公司首席代表、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创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对于如何选择团队成员,如何规范一个公司的管理、谋划资本运作驾轻就熟,江南春最后心服口服,接受了这份分量很重的“好意”。书包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9章 投资哲学(5)
在分众传媒上市一事上,软银中国基金更是发挥出了它丰富的经验。在分众传媒上市之前的四十余天里,余蔚带领着团队成员,投入了全部心力,不分昼夜抢时间。要知道,当时分众传媒的冤家对头聚众传媒也在加紧上市步伐,如果不能赶在聚众传媒之前上市,分众传媒今后的命运如何,将很难预测。
  日后,江南春从纳斯达克凯旋,因为手握充足的资金,他大肆开展并购,先后将框架媒介、聚众传媒、好耶网络、玺诚传媒等一帮曾经的强劲对手收入囊中,奠定了分众传媒在户外广告市场的霸主地位。而这其中,除去江南春本人的大智大勇,来自软银的扶助亦是关键中的关键。也难怪江南春承认说,如果没有当初的软银,就没有今天的分众传媒。
  与优质公司一同成长
  “长期持有”是“股神”巴菲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法则,他曾说:“必须要抵挡住偏离你的指导方针的诱惑,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家公司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以可口可乐为例,到目前为止,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已有22年,而在2007年,可口可乐的市盈率达到了2251倍,巴菲特等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聚宝盆。说到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巴菲特的解释简单明了,“我最喜欢喝CHREEY COCK(樱桃可乐),我认为可口可乐满足了各种人的喜好,所以长期持有可口可乐是理智之举。”
  孙正义在多桩投资上的豪赌,使得人们对他的“赌徒”印象十分深刻,但是,事实上,孙正义并不是一个投机者。按照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投机者”的定义:“我们需要的不是风险投资,不是赌徒,而是策略投资者,他们应该对我有长远的信心,20年、30年都不会卖的。两三年后就想套现获利的,那是投机者,我是不敢拿这种钱的。”孙正义每次决定投资一家公司,都是基于要长期持有的规划,投资雅虎是这样,投资阿里巴巴也是这样。
  在美国,一支创业投资基金的存续期一般为7~10年,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延期1~2年。由于基金存在的时间有限,绝大多数的基金管理们并不能永久地控制基金资金,需要在存续期终结时对基金清盘。这往往使基金经理们面临很大的压力。而软银设立的基金在存续期的问题上要宽松得多。在软银中国基金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薛村禾的眼中,孙正义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投资家:“他从来不急着在获利之后立即套现。因为没有尽快获利套现的压力,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投资的长期增值上。这也是其他VC同行羡慕我们的地方。”
  正如孙正义所说:
  我们了解互联网,我们有自己的经营理念,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而且我相信我的直觉。
  这种了解是基于孙正义对产业生命力的一个把握,在他看来,数字化信息革命将把人类的大脑扩展到更远的地方。而这势必是一场长期革命,也许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因此只要选好优秀的项目,长期持有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软银也不是对所有投资项目都实施长期持有的策略,除非它们能符合软银投资的唯一原则,那就是:
  该企业在同行必须是第一名。原来是第一名的企业,如果掉到第二名,而且看样子不可能重登王座,我们也会立刻退出。因此软银集团大概有百分之五的持股公司,不断在进进出出替换。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9章 投资哲学(6)
那么,孙正义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吗?他的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选择一家在所在领域中排名第一的公司进行投资,等时机成熟就把它推到资本市场上。一方面软银可以少量套现,收回投资成本,并有一部分投资利润;另一方面软银可以将部分收益继续投入作为再投资。这个做法既体现了孙正义“长期投资互联网”的战略,又在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风险。
  孙正义先后向雅虎公司投资了355亿美元,占股35%。在雅虎上市后,孙正义出售了5%的股票,套现45亿美元,套现后仍是雅虎最大股东。对于阿里巴巴也是一样,2005年,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合并,软银中国将持有的淘宝股份转让给雅虎,套现36亿美元。软银在阿里巴巴的股份被稀释到12%。后来,孙正义又采取了增持,现在软银持有阿里巴巴16%的股份,为第三大股东。这就是孙正义的典型玩法:结合了风险性和战略性,上市时套现部分股票以保证现金流及赢利;长期持有剩余的大部分股票。孙正义相信,只要眼光独到,长期回报比起纯粹的风险投资只高不低。
  事实上,孙正义钟情于在企业的早期参股,而且偏好冷门企业,金额动辄几千万美元,喜欢稳、精、大的风格,在公司上市之后也不急着全身而退,这也与通常以IPO为退出渠道的一般风险投资商不同。除非是出于回笼资金的需要,例如在2003年为了支持Yahoo!BB(宽带业务)的发展,孙正义出售了所持的美国雅虎、UT斯达康等部分股份,将筹集到的大笔资金投入了宽带业务中去。而在很多投资项目中,孙正义属于那种一屁股坐下就不肯撤出的“铁杆庄家”。
  “捆绑”策略:合作联盟要优于两败俱伤
  孙正义鼓励其投资的企业吞并竞争对手,因为这样就能避免竞争对手之间打得两败俱伤。按他的说法,这叫“投资捆绑”。他还告诫所有的企业:
  珍惜资金,珍惜时间,不要在不成熟的时机匆忙上市,也不要胡乱吸收风险资金。如果当前的商业模式不能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目标,就要尝试另一个模式,而且要快。
  在投资UT斯达康之前,孙正义特别看好“UT”和“斯达康”的合并,他投资的前提条件是“你们一定要合并”。1995年10月19日,陆弘亮创办的“UT”和吴鹰等人创办的“斯达康”正式合并后的第13天,孙正义的创业投资就进来了。
  值得关注的是,“阿雅联姻”事件是演示孙正义的这一捆绑策略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2005年,是雅虎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七个年头,也是雅虎成立以来的10周年。它在中国市场同样遇到了与eBay相同的问题——水土不服。它的前两任中国总经理张平和、陈宏守都没待多久,从3721来的周鸿祎虽然厉害,仍没能有大的突破。2004年底他在香港跟杨致远会晤时抱怨总部支持不够,还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没人敢那样跟杨致远说话”。
  雅虎中国公司成为了杨致远的一块心病。放弃,不甘心;可是坚持呢,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他想起了多年前,马云曾向他提出的合作意向。当时杨致远没有放在心上,那时候阿里巴巴刚起步,太不起眼了,没有谁看得出它能做多大的事业来。而雅虎在国际市场上的名声已如日中天,炙手可热,雅虎若是下嫁阿里巴巴,岂不太委屈?现如今调转头来看,矮个子的马云将阿里巴巴做得有声有色,相比之下,雅虎中国公司在搜索引擎上不如百度,甚至逊于Google;它也不是纯粹的门户网站,新闻内容不比新浪和搜狐。由于美国总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本土化不足,使得雅虎被搜狐、新浪一批本土网站打压得灰头土脸。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9章 投资哲学(7)
杨致远有一次和孙正义聊起雅虎中国的情况,孙正义从旁点拨说:
  资金不是问题,品牌也不是问题,如果能得到像马云之于阿里巴巴那样的人,那样的团队,还有什么可苦恼的。
  杨致远也意识到了一点,雅虎中国公司输给其他对手,只有一个因素——人才。于是,专注搜索的雅虎收购了3721,但是一起进入的周鸿祎作出的努力仍然没有让美国雅虎公司满意,例如雅虎中国公司最粗壮的摇钱树——雅虎助手,其实就是由周鸿祎领导的原3721公司核心产品3721插件的改进版本。虽然为新东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