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正义为什么希望将软银建成300年的企业呢?这也源于他对数字化信息产业的透彻理解和充分信心。
  如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划分,其中一种方式是这样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
  回头追溯人类的历史,在18世纪上半叶之前的漫长的农业革命时期,人们互相竞争,目的是获取新的材料,比如农业材料、食品、金属、药品等。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人们以各种方式争抢工业革命所需的能源,其中石油、天然气、电力在这一时期担任了最重要的角色。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革命时代,信息成为了人们竞相争夺的最重要的资源。信息和其他实体资源不同,人们只有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并将之进行传递,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推动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孙正义认为,人类历史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后,将步入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信息革命时代。这次非常重要、深远的革命将和工业革命一样延续几百年的时间。
  工业时代是靠规模来取胜的,但所有造成工业时代成功的因素都会在信息时代变成使它失败的原因。信息时代成功的因素是速度、灵活性、知识和智慧。互联网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两个特征是“零”和“无限性”。“零”是指在传送信息时,因为可以实时传送,时间和成本为零;因为不存在国家间的疆界,疆界为零。“无限性”是指互联网的触角可伸及到无限,用户和商品库及提供的信息都是无限的。
  孙正义的事业,正是瞄准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顺应了“天时”而获得轰轰烈烈的发展。按照孙正义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属于信息化社会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都是那些提供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国际知名企业,比如微软、英特尔、思科、甲骨文等。

第2章 梦想无限(4)
比如,英特尔公司创立于1968年,它脱胎于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又恰逢美国政府颁发了《小企业投资公司法》,大力扶持小型高科技企业,众多风险投资公司在这个时候跃跃欲试,成为了小型科技公司加速发展的催化剂。英特尔公司幸运地找到它发展所需的风险投资,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而随后相继创立的甲骨文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软件及服务供应商。微软公司则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而较晚成立的思科系统公司则是互联网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者,其设备和软件产品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网络系统。
  这些高科技公司得益于美国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世界舞台上各领风骚,在全球科技界呈现出一览众山小的霸主姿态。
  而孙正义清醒地看到,这一阶段只不过是信息革命潮流中一个过渡点,信息革命的最美好的时光要等到第四阶段,也就是进入21世纪才能来临。到那时,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将跃出台面,革命才算是真正成功:信息化社会将开花结果,信息产业将出现大幅增长。
  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雅虎、Google、百度、阿里巴巴,就是数字信息化的结果。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了它们,我们的生活将会陷入什么样的境地。于是,站在21世纪门槛里回望过去,你不得不佩服孙正义的眼光长远,他在十几年之前就预见到了我们今天这个信息化社会的脉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正义不仅看到了这一趋势,他还能够力排众议,采取一系列投资于未来的行动。比如他在众人的质疑声中投资的雅虎,后来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的互联网搜索公司。
  在这股谁也无法阻拦的世界性的“洪流”中,孙正义和他的软银成为了其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在孙正义的催生之下,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如同雨后春笋,在泥土里拼命地吸收养分,只待时机到来时就破土而出。
  回顾孙正义的人生50年计划,他已经实现了大部分,他在50岁时抓住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并且将他所钟爱的软银公司带进了一条通往300年大计的光明大道。而目前,他认为他的事业远没有达到他想象中的那个顶峰,他还要继续追逐。
  我希望软银能够名列世界前十大企业。我的志向是成为第一,在我的心目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软银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软银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或者我们还可以换另一个句式:软银最终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这要从孙正义最敬佩的投资英雄沃伦·巴菲特说起。
  沃伦·巴菲特堪称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在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在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上,78岁的沃伦·巴菲特以620亿美元的财富数取代了比尔·盖茨,再次成为世界首富。
  巴菲特的投资范围很广,他投资于可口可乐、麦当劳、吉列等公司,并拥有保险公司伯克希乐·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的100%的股份,该公司为他提供了一个稳当的运营现金流,确保他能不断扩大投资广度。在价值投资理念的引领下,巴菲特的这些投资给他带来了不菲的回报。
  人们无从考证孙正义在规划软银的投资事业时是否受启发于巴菲特,但是孙正义每次要说明软银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时,总会拉上巴菲特的公司做类比:

第2章 梦想无限(5)
我们也和巴菲特的公司一样。我们有自己运营的手机公司,有宽带公司,我们还拥有日本雅虎公司等。它们为软银提供了非常好的现金流,这样我们才能投资非常好的公司,像雅虎、阿里巴巴和其他的非常好的公司。我们投资了800多家网络公司,他们也给我们带来非常棒的回报。
  在过去的十年里,软银公司的投资回报有九倍之多。它进行了30亿的投资,获得了大约260亿的回报,这自然要归功于孙正义或是学自巴菲特或是自创而来的运营模式。
  1994年,孙正义将软银转型为一家控股公司,软银母公司转变成一家以软件流通为主的事业控股公司,旗下分置三家事业公司:软银出版公司(负责出版、展示会经营)、软银财务公司(负责财务、金融业务)、软银会计(集团会计)总务(总务人事)公司。
  我不认为单靠一家公司就可以在互联网世界中获得最大的成功,独家公司与一人经营者毕竟有其能力上的极限,因此群体战略便显得相当重要,各个事业公司可以在自我责任的驱使下自由成长。所以建构一个可以自我繁殖、自我进化的网络型组织架构,是我的300年大计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种网络型的组织结构,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经营组织集合形式,拥有从计算机软件销售、出版业到后来的网络媒体及电子商务等业务,而软银控股公司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其他业务围绕着它而运作。孙正义认为这是最适合互联网时代讲求迅速与动态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同时,它也符合孙正义经营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群”的思想。
  巴菲特投资过的行业五花八门,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人们就会发现,他投资的都是自己十分了解的行业,比如麦当劳和可口可乐都是人们身边的公司。对于那些他看不懂或之前看得懂而后来看不懂的行业则敬而远之。2000年世界性的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时候,巴菲特提前清空了他对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比起那些后来深陷互联网之泥潭的人们,巴菲特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在巴菲特看来,2000年的网络经济让他看不懂,人们如此疯狂,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员工,他们眼里只容得下“公司”,而问题恰恰在于这些“公司”的收益在哪里,人们却不管不顾,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搞懂。于是,巴菲特选择了撤离。
  孙正义在2000年同样遭受了重创,当时全世界没有人比他掌握着更多的互联网公司的股份。自然,当人们对网络经济失去信心时,孙正义和他的公司也受到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身价缩水了90%以上。但是,孙正义和巴菲特恐惧互联网不同,他决定要打造一个存在300年的伟大公司,而且是一个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典型公司,所以他只关注、投资互联网,无论何时何地。
  经过了十多年的持续投入,软银所投资的公司之间有了非常不错的协同效果,一个例子就是杨致远的雅虎公司和马云的阿里巴巴在2005年8月完成了合并,作为他们共同的投资人,孙正义是这桩合并案的最大赢家。他持有的雅虎股份获得增值,而阿里巴巴在2007年上市时大获成功,软银公司获得了相当于投资额71倍的高额回报。
  世界上有许多生长300年、400年的老树,它本身虽然不会思考,却已经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好几百年。为什么?纵使有人折断它一根树枝,它不会还手;乌鸦叼走它身上的果实,它不会报复;冬天到了,叶子被风吹光,它也不会生气或记恨。老树的树干依旧挺立;春天来临,枝叶再度生长繁茂。通过这种自我繁殖、自我进化、自我繁荣的方式,老树生存了300年、400年。
  简单地说,软银的商业模式有些类似于Google+NTT的综合体。
  Google是一个搜索的平台,他们通过为客户提供可选择的内容,从而获利。软银也有搜索平台,比如日本雅虎就是日本搜索业务里做得最大的。除此之外,软银还有手机和宽带,还有体育、新闻、音乐、网络、MSN,还有阿里巴巴、淘宝,等等。所以把软银模式和Google模式进行对比,或者与日本最大的###NTT相比,就会发现,软银比Google拥有更多的基础设施资源,比传统的基础设施公司NTT多了更广大的网络平台,更丰富的信息资讯内容。
  孙正义希望软银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可以覆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公司,并通过互联网将所有的这一切整合到软银的平台上。这就是孙正义的野心,即是他要通过300年来完成的一个宏伟事业
  书包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3章 追求顶尖(1)
孙正义从小就有着很深的“第一”情结。据说在上小学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红花——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的一种奖励,曾是“孩子王”的他放弃了周末和家人出去游玩的机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温习功课。如此勤奋的结果是,他在小学和中学的成绩总是名列第一。
  创办自己的事业后,孙正义将这种“第一”的情结带进公司经营中。于是从软件流通业伊始,他带领着软银员工,拼命追逐“第一”的目标。他老早就断定“与计算机相关的事业”前途无量,他的目标就是将软银公司创办成为一家在数字信息化产业中拥有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供应商。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迷惑于孙正义对成为“第一”的执著,且听听孙正义是怎么说的:
  即便是在一个很小的行业,一个很小的领域,只要你能够做到第一,客户就需要你,这样一来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里非常成功的公司,未来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一个大的领域里的第一。
  对于当时实力孱弱的软银公司来说,不付出加倍的努力,不倾注一切,梦想就会渐渐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孙正义要成为“第一”,最根本的原因是避免成为末位公司而被淘汰掉,这是应对残酷的商业竞争最有效的策略;同时,这更是他不断地鞭策、鼓励自己一直向前看,向前追赶的最大动力。
  就在这样的追赶中,渐渐地,孙正义将他的对手们甩在了身边,带领着软银公司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即便在一个很小的行业里,也要拼命成为第一
  1981年,软银公司成立了。公司资金1000万日元,由孙正义和日本综合研究所各出50%。办公地点十分简陋,还是借用了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一处房子,只能容下两张办公桌。
  尽管起步条件如此艰苦,环境如此不如人意,孙正义却不以为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软银的事业中,迈开了冲刺“日本第一”目标的第一步。
  流通,是孙正义最初进入的业务领域,它对软银公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之所以首先进入流通业,孙正义也是经过了一番细致的考量的。
  即便是在一个很小的行业,很少有人理解它,但我仍然要做到第一,我一定要做到第一。我不管这个行业有多么小,只要我做到第一,我就能获得比别人多得多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全日本很快就发展起了几十家计算机软件生产厂家,上百家的软件零售商店。这些大小型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