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正义--梦想与激情-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87年7月,软银公司计划推出第一本与PC相关的电脑杂志《The puter》的创刊号,为此,孙正义特地飞往美国采访俨然成为了时代巨子的比尔·盖茨。
  交流之中,盖茨向孙正义推荐了《Pc Week》杂志,他说:“从《Pc Week》(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的招牌杂志)的封面消息,就可以了解个人电脑业界目前的状态。”
  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信息出版公司,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杂志出版机构,每一年的展会上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两千多家企业参加。在美国,它的知名度和世界最大的电脑展览公司dex公司并驾齐驱。
  比尔·盖茨的推荐引起了孙正义对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的极大兴趣。1988年,孙正义在美国设立软银分公司,1990年3月,软银与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达成协议,推出《Pc Week》日文版。
  但是,孙正义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真正想要做的是将这家国际知名的计算机信息出版公司并购到软银旗下。
  孙正义比别人考虑得更长远,他除了看中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在业界的重要地位,更看重它所拥有的的计算机资讯优势——掌握着有关于互联网领域的最详细的信息,知道哪里有新的发明、谁发明了新技术。
  1994年,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放出消息,要出售其出版部门和展会部门。孙正义喜出望外,他倾注了全部精力,着手投标的准备。可惜那次的并购却以失败收场,因为有一家名叫“佛斯德曼里特”的美国投资公司抢先一步,当场答应以14亿美元的现金进行收购,致使孙正义万事俱备却功败垂成。虽然深感失望,他还是立即作出决定,转而以202亿美元买下了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的展会部门。该部门被收购后,改名为“软银论坛”。第二年,孙正义以803 亿美元购入界面集团(Interface Group)负责举办电脑展览的dex公司。这两次收购使软银公司获得了美国计算机产业展会业务75%的份额。
  即使成功地获得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的展会部门,孙正义仍然不愿意放弃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的出版业务。在1996年2月,孙正义卷土重来,以令人震惊的21亿美元从佛斯德曼里特公司手里买下齐夫·戴维斯出版部门。该部门出版的30种刊物中,有3种是计算机出版领域中发行量最大的,即《PC Magazine》(个人电脑)、《puter Shopper》(电脑客户)和《Pc Week》(个人电脑周刊)。
  在距离从比尔·盖茨那里听说了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之后的第九年,孙正义终于将其收入囊中,由此也使得软银公司向着成为数字信息革命的基础设施霸主又迈进了一步。
  孙正义并购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并购金额包括18亿美元(共计1800亿日元)的股权收购,以及3亿(共计300亿日元)的部分资产收购。若从佛斯德曼里特公司在一年后便取得7亿美元(共计700亿日元)的收益来看,孙正义的这项购并行动“似乎买贵了”。
  后来有记者问到孙正义,为何对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如此情有独钟,孙正义回答道:
  我考虑的第一件事是,将来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就像一个珍宝岛一样。当你去珍宝岛的时候你准备带着什么去?是食品、枪,还是药品?我想要的是这个岛上藏宝的地图。所以当时我投资近50亿美元来控股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和dex以及其他相关公司,这是买地图的钱。
  如果没能收购了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与dex,不能说绝对,但是美国的哪家互联网公司具有更大发展潜力,我可能就无法把握,更谈不上去找它们了。
  在使孙正义一朝成名的雅虎投资案中,孙正义曾请教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的总裁埃利克·西波,如果他要对互联网做一大笔投资,应该先去找哪个公司?得到的答案是雅虎。为此,孙正义极力说服了公司其他董事,顶住重重压力,先后购买了雅虎公司35%的股份。可见,在这桩离奇的投资案中,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初我们投资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大约花了3000亿日元,但后来根据该公司提供情报而赚到的财富,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感觉我们好像是免费买到这家公司似的。未来数字化信息及互联网革命如何发展,许多人没有充分的资讯,也抓不到方向。但我们非常幸运,能先掌握到在这方面排名世界第一的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
  后来,孙正义在美国投资的几百家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即先通过齐夫·戴维斯出版公司与dex两家公司,彻底收集、研究,从大约5000家未上市的网络公司中筛选出理想的项目,再决定进行投资。
  软银公司拿到了它的“国际化地图”,规划好它的国际化线路,由此开始了它在国际市场上“寻宝”及成为“世界第一”的新历程。
  

第4章 资金运作(1)
要维持一个企业正常运转,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就是资金不停地流动。尤其对于一家初创的企业来说,资金更是如同“血液”般重要。有很多创业企业,它们虽然有着很好的创意,却因为“资金短缺”而倒下,实在令人惋惜。于是,如何筹集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也映射出企业经营者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
  1981年孙正义创办软银的时候,他采取了和日本综合研究所合资的方式,各出资50%,公司资本1000万日元,他并没有伸手向也在经商的父亲借钱,这笔500万日元的启动资金是他在美国留学时积累所得。
  小公司有小公司的生存之道,比如一切开支要从简,在选择投资项目上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弊。但是,孙正义显然对这种保守的经营方式不屑一顾,这就造成了他和日本综合研究所之间的意见不和,两者在软银公司成立半年后分道扬镳。
  孙正义面临着要支付给日本综合研究所相当于其出资额三倍的资金,也就是1500万日元,买下另一半股份。与此同时,急于扩大公司经营规模的孙正义还和当时全日本最著名的软件生产商哈德森公司签订协议,必须先支付3000万日元才能获得其产品专卖权。当时的软银公司尚无业绩收入,也没有实际资产,孙正义最终成功从银行获得1亿日元贷款,摆脱了此次困境。他是如何做到的?
  1994年,软银公司开始了海外扩张。虽然在走出国门之前,软银在东京股市成功上市,筹得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但是,此后孙正义在美国的扩张步伐激进得令人目瞪口呆,他接连购并和投资了数十家公司,在每一个项目上耗资不菲,上市筹得的资金根本不足以支持这些大动作。那么,孙正义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充足的扩张资金的?
  最终找到答案的人们会发现,孙正义总是在各个阶段上准确估量自己的实力,采取最适用于该阶段现状的资金筹集方式,其中包括启用专业的财务人士,改写与银行的合作方式等。
  在学生时代筹备好创业的启动资金
  如愿考入伯克利大学的孙正义,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孙家家境并不富裕,支付孙正义的学费已经很不容易,孙正义也不好意思再伸手向家里要生活费,他决心自己想法子,赚取生活费。
  属于穷学生的孙正义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时间方面也不充裕,毕竟学业才是他的“主业”。如何寻找到既不需要过多运作资金,又能快捷地赢利的项目,是孙正义当时考虑的重点。
  搞发明创造获得的第一个1亿日元
  孙正义学习很刻苦,但他每天都会拿出5分钟,专门用来思考发明创造。他总结了发明的三大诀窍:
  第一,要从如何解决现存问题着手。要先找出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不便利,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
  第二,学会变位思考。把原本圆的铅笔做成方的,把红的变成白的,把大的变成小的。这是一种很实用的逆向思维。
  第三,随意组合,即将已有的东西重新组合起来。例如,收音机和录音机组合起来就是收录机,八音盒和闹钟组合起来就是音乐盒式闹钟。
  孙正义的发明中大多数应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可以使发明系统化,提高准确率。他发明过苹果形的半导体合音器,能发出“喔喔喔”的公鸡叫声,由此诞生了音乐闹钟。他还用○△□等形状表示信号灯,就是色盲者也能轻易辨别出来。而让他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1亿日元的多国语言翻译机,由发音设备、词典和液晶显示屏三要素组成。后来,孙正义将此专利卖给了夏普公司,实现了商品化,也就是今天掌上电脑的雏形。

第4章 资金运作(2)
为了将这个多国语言翻译机的样品做出来,孙正义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聘用大学教授。他弄到了一份大学研究者的名单,然后挨个儿给名单上的物理、计算机系教授及其助手打电话。他还真的说动了电子发音合成器的专利所有者、当时已经是世界权威的佛莱斯特博士,以及曾作为硬件设计师参加过阿波罗宇宙飞船首次安装微型计算机项目的恰克教授等人,前后有四个教授参与了多国语言翻译机的研发。
  而孙正义是如何和这些大师级的“合作者”谈薪酬的呢?
  “我现在没有钱,但是一旦专利申请成功,把它卖给大公司就可以赚到一大笔钱,到时你们就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酬劳。”
  尚是学生的孙正义满脸稚气,但是他语气诚恳,而且有着一股永不认输的精神,教授们都被他说服了,答应和他一块儿干。
  多国语言翻译机做出来后,孙正义飞回了日本,在历经多次拒绝后,终于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夏普公司的技术顾问佐佐木正。孙正义对新科技的狂热和自信,以及对多国语言翻译机这一产品市场前景的看好,深深打动了佐佐木正,他支付给了孙正义4000万日元的专利金,买下了这项专利。随后,佐佐木正又与孙正义签订了一份1000万美元的合同,让孙正义进一步开发德语版、法语版的翻译软件。
  就这样,孙正义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1亿日元。
  返回美国后,孙正义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参与研发的成员都领到了自己的报酬。剩下的资金,孙正义用来开设了一家名叫Unison World(和音世界)的公司,合伙人是一个名叫陆弘亮的美籍台湾人。
  抓住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商机
  和音世界公司开张了,最初的目的是从事多国语言翻译机的商品化与其后的产品开发,后来又增加了进口游戏机与开发游戏软件等业务。
  1979年,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电子游戏热,一款名为“外星人入侵”的游戏引起了玩家们的追捧。它以一个科幻世界作为背景,讲述的是异星人入侵地球,攻击玩家的阵营,而玩家搭建自己的炮台,想尽办法击落外星人。这款游戏无论是构思还是内容都与以往的游戏风格截然不同,因此风靡全日本。
  此时,孙正义还是伯克利大学经济学院四年级的学生,尚未毕业,但他作为出色的商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他一直关注着“外星人入侵”在日本的发展,他发现“外星人入侵”这款游戏仅仅是侵略者进攻,玩家玩久了,就能琢磨出里面的门道来。所以他断定这种游戏机不可能长久风靡下去,等到玩家们的热情下降,游戏机的价格就会一落千丈。
  孙正义飞回日本,和经营这种游戏机的厂家谈判,要以一台5万日元的价格买下10台机器。厂家对孙正义开出的价格嗤之以鼻,认为他是痴人说梦,要知道“外星人入侵”游戏正在火热流行,顾客要购买游戏机都得排着队,根本没有议价的余地。
  孙正义寸步不让,说:“那好吧,我三个月后再来。”
  三个月后,市场上的情形正如孙正义所料,风靡一时的“外星人入侵”游戏热逐渐冷却,不断生产出来的游戏机被积压在仓库里,不仅无人问津,而且还产生了巨额的库房管理费用。这时,孙正义再来谈判,果然很顺利就以1台5万日元的价格谈下来了。
  这也体现了孙正义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三大潜质:思路清晰、理性考虑和冷静计算。

第4章 资金运作(3)
为了赶时间,孙正义不惜下血本将这些机器空运到美国,并施展他软磨硬泡的特长,以赢利五五分成作为条件,将这10台游戏机成功地运进了伯克利大学周围的餐厅、冰淇淋店里。很快,这款在日本国内已经过时的游戏在另一个国度再一次重现它的惊人魔力。孙正义又成功地做了一笔低投入高收益的买卖。
  孙正义后来还买下了伯克利的一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