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师-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冬日天寒,京师之内屡起朔风。今番回京,杨侍读当小心才是。”
  话落,令同行校尉再次加快速度,扬鞭策马,直奔长安伯府。
  天寒风大,需要小心?
  莫非是朝中出事了?
  杨瓒蹙眉,心头闪过担忧。
  天子正月升殿,本就有些奇怪。又有顾卿的提醒,杨瓒不得不从最坏的角度考虑。
  回到长安伯府,顾卿稍事休息,换上一身官服,即前往北镇抚司复命。
  用过茶点,杨瓒坐在厢房,只觉疲惫不堪。
  “伯爷令小的告知杨侍读,明日早朝之后,去吏部签押即可。”
  “我知道了,劳长史代我谢过伯爷。”
  “杨侍读客气。”马长史道,“旅途辛劳,请杨侍读好生休息,有事可唤家人。”
  “好。”
  “此乃伯爷交代,杨侍读看过,便烧了吧。”
  留下薄薄几页纸,马长史行礼告退。
  房门合上,室内恢复静谧。
  杨瓒撑着额头,又在桌边坐了一会,强打起精神,看着摊开的几页纸,不禁皱眉苦笑:“果真不能比。”
  连日赶路,顾千户不见半点疲惫,始终生龙活虎,精神抖擞。他却好,休息半晌,依旧头昏眼花,看字都是重影。
  “巡按直隶御史刘玉劾太监吴忠违法……”
  “天子敕腾骧四卫择选勇士旗军。”
  “内官谷大用、刘瑾调神机营。”
  “令锦衣卫查贪墨。”
  “天子有意复洪武朝之法……”
  杨瓒揉着眼眶,尽量集中精神。
  看到最后,除了无奈只有无奈。
  叹息一声,折起几页纸,送到烛火旁点燃。
  看着火光吞噬墨痕,脸上现出苦笑。
  他早该想到,以朱厚照的性格,早晚要出事。只没料到,天子和朝臣的矛盾已到如此地步。不说势成水火,也相去不远。
  “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厚照脾气直,时常犯熊。可犯熊也有因由,不会无缘无故甩脸子给朝臣看。旁人不提,内阁三位相公都是弘治帝临终托付之人,朱厚照总要给几分面子。
  有人刻意找茬,激化矛盾?
  杨瓒支着下巴,敲敲桌子,这个可能性很大。
  说句不好听的,青葱少年朱厚照正处于人生叛逆期,性格就像弹簧,遇强则强。顺心便罢,不顺心,眨眼弹飞。
  “就算有人找茬,短短时间,也不该如此。”
  手指悬在桌面,久久没有落下。
  杨瓒很不理解,旁人两论,以李东阳的老谋深算,如何能放任事情发展到如今地步。
  坐视旁观,不担心少年天子犯熊升级,彻底和群臣对着干?
  事实上,朱厚照已经这么做了。只是还没达到顶峰,正在努力攀升。一朝爆发,才真的会要人命。
  “没辙啊。”
  手指开始发酸,杨瓒终于意识到,自己保持一个姿势僵坐了许久。
  “要是早上几日,还能想想办法,现下……”恐怕神仙也不敢说,事情简单,马上就能解决。
  触及桌面,凉意沿掌心爬升,似要侵入骨髓,杨瓒蹙眉,无意识打了个冷颤。
  站起身,打着哈欠,杨瓒绕过屏风,倒在床榻之上。
  天塌了,有高个顶着。
  事情已经这样,再急也是无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睡觉。
  睡醒,明天再说。
  除下外袍,侧躺在榻上。全身包裹着锦被,不过片刻,杨瓒便沉入梦乡。
  透过门缝,一丝凉风飘入室内。
  残余烛火轻摇,倏然熄灭,只余青烟飘渺。
  正德元年,正月丙戌。
  睡了一夜,杨瓒精神大好。用过两块点心,喝下半盏热茶,便起身前往宫城。
  京师之地,已多日未下大雪。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的衙役总算能喘口气,不必巡逻之外,每日早起铲雪。
  正月里,百姓无需辛劳,此时多在家中酣睡。路上行人,多是早起的文武官员。
  依明律,在京文武官员,唯三品以上可乘轿。余下,够品级的文官可乘车,武官一概不许乘车。有爵位在身者,同样不能特殊,不骑马只能走路。
  洪武帝同永乐帝再三申敕,不忘开国艰难,不废文治武功。
  “其五军都督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等,不问老少,不问功勋,盖不许乘轿。年老体衰者可乘车。余者皆不许。敢违例者,奏闻属实,严惩不贷。”
  仁宗之后,朝廷法度渐宽。经宣宗英宗等朝,至孝宗朝,即便有官员违例,只要不过分,朝廷也不会严惩。
  日月轮转,龙椅上换人,情况眨眼发生变化。
  论理,以历史为参照,朱厚照不像会拘泥于这些“小事”。
  偏偏有人作死,打着各种幌子,连番找茬,多重刺激,将少年天子彻底激怒,继而当朝宣布,复圣祖高皇帝之法。
  甭管多大年岁,是不是受过风寒行动不便,法令当前,文武官员皆不许谮越。
  丁是丁卯是卯。
  圣祖皇帝怎么下令,必当一字不改,全部遵从。
  故而,严抓贪官之余,锦衣卫和东厂开始严查京城官轿。
  敢越制雕饰龙凤纹,抓!不是龙凤,只是看着像?那也不行,必须抓!
  越品用金银绣带,抓!
  车缦有色差,抓!
  车轮尺寸不对,抓!
  车身敢用丹漆,必须抓!
  马鞍敢高出半寸,管你是谁,都要抓!
  不乘车骑马,改走路?
  不成!
  厂卫横眉立目,厉声斥责:三品文武不依制乘轿,步行上朝,违背圣祖高皇帝之法!如此行事,可是对今上不满?
  解释无用,统统抓起来!
  自进入正德元年,京城官员行在路上,无不提心吊胆,唯恐中途跳出个锦衣卫或东厂番子,拿着尺子各种测量,找出半点不对,当场抓人。
  短短不过数日,多数京城官员觉都睡不好,差点神经衰弱。
  面对这种情况,内阁三位相公也是脑仁疼。
  如果是其他事,还能想想办法。但天子手捧律令,头顶大诰,开口圣祖闭口太宗,集合都察院六科,也想不出驳斥的办法。
  言官本有监察百官,弹劾不法之责。
  天子以身作则,处处守法,依祖制办事,谁敢做出头椽子,上言此事欠妥,必当廷杖加身,揍个半死。
  青史留名?
  做梦去吧。
  史书记载,必会斥其为“不守法”的小人。考虑到言官身份,更会加上“渎职”二字。
  于是乎,朱厚照占据“大义”,全方位无死角的开始修理群臣。
  百官憋着怒气,干脆破罐子破摔,每日上朝都要狠戳天子神经。
  发展到后来,众人在天子身上找不到突破口,只能朝着内官喷火。被敕令掌管内卫,入神机营监枪的刘瑾谷大用等人,有事没事,都被骂得体无完肤。
  “奸宦小人!谗佞之徒!”
  骂得不过瘾,有人大笔一挥,奏疏之上赫然有了“八虎”二字。
  该说历史偶然,还是时代必然?
  知道此事,杨瓒愣了许久,实觉不可思议。
  论理,刘瑾被压制,能发挥的“光热”有限,张永谷大用等也没做太出格的事,不该被骂得这么厉害。
  可谁让他们是宦官,还是天子身边的宦官?
  作为同被指桑骂槐,各种挑刺之人,杨侍读难免生出一丝同情。
  “人生无奈啊。”
  发出这声感叹,杨瓒递出腰牌,迈步走进宫门。
  彼时,两班文武多数到齐,正候在御阶之下,等着御驾到来。杨瓒左右看看,发现谢丕顾晣臣就在不远处,就要提步前行,至少也该打个招呼。
  刚走出两步,身后既有响鞭。
  群臣登时一静,衣袖摩擦间,文武分立,按照品级列班。
  西角门不比奉天殿,并无多少落脚处。队末的几名言官,几乎是挤在一起,才勉强站在门内。
  朱厚照没有乘御辇,一身明黄色盘龙服,头戴金翼善冠,腰束玉带,脚蹬龙靴,板着脸,大步流星走进殿内。
  “跪!”
  天子高坐龙椅,中官的声音在殿内回响。
  听着有些耳生,不似张永谷大用熟悉。
  杨瓒跪拜起身,抬头上望。看不清五官,高矮胖瘦倒是有些熟悉。
  刘瑾?
  只看身形,杨瓒不敢十分确定。
  微微眯眼,假如真是刘瑾,要解决的麻烦,怕会多上几件。
  刘瑾不是第一次随朱厚照上朝。
  自调入司礼监,在王岳戴义两尊大佛的“压迫”下,刘公公走路都要踮起脚尖。万事小心,仍被抓住把柄,狠狠收拾两顿。
  司礼监收拾人,面上压根看不出伤痕,却能让受罚之人生不如死,恨不能早早去见阎王。
  身为少丞,刘瑾必到司礼监轮值。
  每到轮值日,刘公公都是青着脸进去,白着脸出来。见到朱厚照,还要陪着笑脸,半句口风不漏。不然,下回只能被收拾得更狠。
  这等悲惨境遇,换成他人,必定整日以泪洗面。
  刘公公意志坚定,抗压能力非同一般,硬是扛过最艰难的日子,抗击打能力逐日增强。加上能说会道,善于揣测上意,终于再次入了天子的眼。
  谷大用和张永被军务拖住,不能时刻严防,刘瑾渐渐得回天子宠幸,虽不及早先,也能让丘聚高凤翔等看着眼红。
  现如今,每隔三日,刘瑾便能随朱厚照升殿临朝。站在高阶上,俯视文武百官,当真有扬眉吐气之感。
  只不过,今日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对。
  刘公公小心瞅一眼天子,放胆在文官队伍中打量。
  绯红之后均是青袍乌纱,垂首恭立,想要寻出某人,实在有些困难。
  按照路程,某位奉训大夫,该是这个时候回来?
  想到这里,刘瑾下意识就想捂脸。
  只能说记忆太深,杨侍读的金尺早成刘公公的噩梦,今生今世,想忘都不可能。
  
  第七十五章 解局一
  
  文官队列之前,刘健李东阳抬起头,目光直对上刘瑾。刘健更是眉头深锁,目带寒光。
  近些时日,天子和群臣针锋相对,停弘文馆讲读,不至文华殿经筵日讲,必是有人进谗。
  内官不可结交外臣,是开国立下的规矩。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内阁三位相公,六部几位尚书,都从各自渠道得悉,天子一日比一日固执,一日比一日难说话,这位刘公公的作用委实不小。
  “陛下万乘之尊,六合八荒皆为陛下所有,陛下所欲之事,何能不行?”
  刘瑾自认做得隐秘,殊不知,消息早传到刘健等人耳中。
  错就错在,他不该在乾清宫外说这句话,而且时机不该抓得那么“好”。
  当日,朱厚照在朝堂之上发落两名言官,廷杖之后直接发还原籍,十年不用。更不听文武劝诫,增各地镇守太监禄米,连刘健和谢迁的面子都不给。
  退朝之后,内阁三人坐在文渊阁中,都无心翻阅奏疏。
  思及天子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刘健谢迁眉间深锁,连李东阳也无法维持淡然。
  未能防微杜渐,容其壮大,以致养虎为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不欲害己,必当砍掉老虎的爪子,敲掉老虎的牙齿。必要时,一刀结果其性命,是最好的办法。
  官场之上,内廷之中,道理皆是一样。
  三人皆浸淫仕途多年,刘健更历经四朝,无不深谋远虑,深谙庙堂规则。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击中要害。
  针对天子身边的内官,尤其是刘瑾,三人态度一致,此等口蜜腹剑、煽风点火之人,必不能留。
  刘东阳主张上请天子,将其驱逐出神京。或发送南京,或遣至皇陵,总之,将人撵走即可,再择老成内官侍奉天子。
  刘健和谢迁则不然。
  “此等奸邪之人,理当诛杀!”
  二对一,刘健态度坚决,有善侃谈的谢迁助阵,李东阳势单力孤,只能摇摇头,叹息一声,不再出言。
  朝堂之上,都察院六科紧抓各地镇守太监不放,即有六部和内阁的推波助澜。先处置镇守太监,打开缺口,即可顺理成章清除天子身边的隐患。
  故而,内阁袖手旁观,任由天子和群臣的矛盾激化。
  依刘健的想法,天子年轻,幼时未经挫折,处理政事好率性而为。日子久了,恐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旁人意见。于国于民,都不是件好事。
  既为清除内宦,也为压一压天子,教其沉稳,刘健立意强硬到底。
  谢迁支持刘健,对李东阳所言“怀柔”,虽觉有理,仍只能抛开。
  “为天子者,内当秉政劳民,外当长驾远驭。我等为臣子,理应扶持礼法,规劝天子敦诗说礼,远佞亲贤,诛灭群小!”
  “宾之诸多顾虑,未免有些懦弱,瞻前顾后,助他人威风,实不可取!”
  劝不得刘健回头,李东阳无法,只能再请见天子。
  结果同之前一样,朱厚照就两个字:不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