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李敖:中国命研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3-李敖:中国命研究-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承认“天”是有“神性”的,对鬼神问题,孔子就无法不承认。孔子是承认有鬼神的,但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甚至“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很难弄清楚的。所以,可以这样近乎矛盾的说:孔子是一个“有神论的不可知论者”。 

  老子与庄子 

  比起孔子对“天”的思想来,老子、庄子显然是进步多了。《老子》中有这样的话: 

  一、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二、是谓配天,

  三、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四、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些话,表示“天”是有“神性”意味的,但是老子对“自然性”的兴趣,显然更大。“老子”中有许多“自然性”的话,他攻击“天地不仁”;宣传“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定“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些话,都可看出老子真正兴趣的所在。 

  到了庄子,“自然性”的意味更细腻了;《庄子》中有这样的话: 

  一、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二、无为为之之谓天。 

  这是很明显的“自然性”。这种“自然性”,甚至一直滑到人为上: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庸臣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话说到这一地步,天的“神性”,一点也看不到了。 

  荀子的伟大思想——“天论” 

  到了荀子,这种“自然性”的“天”,已经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荀子》中虽然也有“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举例,但是《荀子》思想的真髓,却是那洋洋满篇的《天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正因为不要管天干的是什么职务,正因为要“不求知天”,所以才能“知人之所为者”,才能自助而不求天助。“天”是不能助的,因为“天”的现象是没有意义的。荀子认为人间的治乱,和“天”没有关系,因为日月星辰、寒来暑往,“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和四时也没关系,因为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至于天上的流星、森林的怪声、日蚀、月蚀等等,只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是与人无关系的;至于天旱去求雨,求不求都是一样,“犹不雩而雨也”,也是与人无关的。荀子最光芒万丈的结论是: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命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这是告诉我们,把“天”看得伟大而顺从它、歌颂它、坐待它的恩赐,不如畜养它、控制它、利用它,叫它为人类服务;把天物看成就是那样的,不如用人类的心智去增加它们、改变它们。放弃了人为的力量而指望“天”,那是不合乎“万物之情”的。这样的戡天参天、这样的利用厚生、这样的开物成务、这样的“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才是人类应该走的正路! 

  可惜的是,两千年来,由于独尊孔孟的关系,荀子的高明思想,一直被忽略了、冷落了。对“天”的思想。虽然荀子早就为中国人做了高明的导向,虽然这种导向,早就符合 

  近代自然主义对“天”的正确看法,可是两千年下来,所生的影响,却很有限。研究中国思想史,写到这儿,真不禁有点悲愤、真不禁有“天道无亲,常与愚人”之叹了!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五日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有眼识泰山

  中国人对山的思想,有很多名堂。谈到山,最顶尖的就是〃五岳〃,中国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表示看过〃五岳〃以后,天下名山尽于是矣,就不必再看别的山了。〃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最麻烦的是泰山,因为〃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又为五岳之长。泰山属阴山系,起于山东胶州湾西南,向西横亘山东中部。它的名字很多,叫泰山,也叫泰岱、岱岳、岱宗、贷山、太山、大山。

  封禅泰山

  古人对泰山的最大花样,就是上泰山祭天。

  上泰山祭天,有专门名词。在山上的祭叫〃封〃,在山下的祭叫〃禅〃,混在一起,叫〃封禅〃。事实上〃禅〃是祭地,但在祭天大典中,祭地就给吸收了。

  古书中解释封禅最扼要的是《白虎通》。《白虎通》有〃封禅〃一则,说: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泰山乃〕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

  封禅观念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齐桓公称霸后,想封禅,但是管仲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古代圣王封禅,有十五种祥瑞出现,像东海有比目鱼、西海有比翼鸟等等,现在我们没有这些,怎么好封禅呢?于是齐桓公就死心了。

  到了秦始皇出现,他自负得很,要封禅,结果走到半山,碰到雷雨,弄得扫兴而归。

  到了汉武帝出现,他又继承这种封禅的观念。《史记)为之有〃封禅书〃,在这一方面,越来越笼罩在迷信的大雾里。

  有关封禅(或准封禅)的一些记录,我们一查古书,从传说到信史,便可找到一大堆,请看:

  1、无怀氏封泰山。((管子》、(路史》) 

  2、伏羲氏封泰山。(《管子》、《史记补》)

  3、神农氏封泰山。(《管子》)

  4、炎帝封泰山。(《管子》)

  5、黄帝封泰山。(《史记》、《管子》)

  6、颛顼封泰山。(《管子》

  7、帝爱封泰山。(《管子》)

  8、帝尧封泰山。(《管子》)

  9、帝舜巡守至岱宗,燔柴礼天(《尚书》、《管子》)

  10、大禹封泰山。(《管子》)

  11、成汤封泰山。(《管子》)

  12、成王封泰山。(《史记》、《管子》)

  以上十二起是传说。以下是信史。 13、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封泰山,始立八神祠天齐地生。

  14、秦二世元年(前二○九),东巡登泰山,刻石,章(彰)始皇功德。

  15、汉武帝元封元年(前一○一)夏四月始登封泰山。

  16、汉光武中元元年(五六)春正月东巡狩,二月登封泰山、禅梁父。

  17、汉章帝元和二年(八五)二月,有事于岱宗。

  18、汉安帝延光三年(一二四)二月,有事于岱宗。

  19、魏明帝三幸岱宗。

  20、北魏显祖皇兴二年(四六八)遣官礼东岳。

  21、北魏高祖太和十九年(四九五)遣使#巳岱岳。 

  22、唐太宗贞现十一年(六三七)将有事于泰山,遣官行山

  上七十二君坛迹,命集名儒议礼。

  23、唐高宗乾封元年(六六六)正月,有事于泰山。

  24、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冬十月,有事于泰山。

  25、后唐明宗长兴二年(九三一)诏封泰山神为威雄将军。

  26、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十月,有事于泰山。

  27、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加上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帝,岁一遣官祭岳祠。

  28、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定泰山神号方巳典。 

  29、明成祖永乐五年(一四○七)造使祭东岳。

  3O、明宣宗宣德十年(一四三五)五月,遣官祭东岳。

  31、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遣使祭东岳。

  32、明代宗景泰三年(一四五二)遣使祭东岳。

  33、明宪宗成化六年(一四七○)遣使祭东岳。

  34、明孝宗弘治四年(一四九一)遣使祭东岳。

  35、明武宗正德五年(一五一○)遣使祭东岳。

  36、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七)遣官祭东岳。

  37、明穆宗隆庆H年(一五六九)遣官祭东岳。

  38、明种宗万历元年(一五七三)遣官祭东岳。

  39、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造官祭东岳

  40、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东巡狩。御书东岳庙额曰〃配天作镇〃。

  写文章给泰山看

  封禅既然是大事,所以有关封禅和向泰山顶礼的文献,就何代无之了,我们试看看这些篇目:

  《泰山刻石铭》 秦始皇

  《封禅文》 汉司马相如

  《东封泰山记》 汉光武帝

  《泰山封禅仪记》 应劭

  《请封禅疏》 魏蒋济

  《请封禅疏》 晋卫灌等

  《有司奏请登封疏》晋书礼志

  《封禅议》 梁许懋

  《祭岱岳文》 魏孝文帝

  《祭岱岳文》 高允

  《封泰山玉牒文》 唐高宗

  《封泰山玉牒文》 唐玄宗

  《纪泰山序铭》 唐玄宗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文》 骆宾王

  《大唐封禅颂》 张说

  《封泰山玉牒文》 宋真宗

  《加青帝甏号诏》 宋真宗

  《广生帝君赞》 宋真宗

  《御祝文》 宋真宗

  《泰阴亭碑铭》 宋真宗

  《天齐仁圣帝碑铭》晁迥

  《祭东岳文》 欧阳修

  《祈雨东岳文》(三篇)曾巩

  《谢雨泰山文》 曾巩

  《洪武十年初建国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十一年秋报祭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讨广西蛮酋告泰山文》 明太祖

  《洪武三十年讨西南苗民告泰山文》 明太祖

  《永乐五年征安南告泰山文》 明成祖

  《宣德十年时祭泰山文》 明宣宗

  《正统元年即位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三年时祭泰山文》 明英宗

  《正统九年待雨祭泰山文》 明英宗

  《景泰三年河决祭泰山文》 明代宗

  《景泰六年灾诊告泰山文》 明代宗

  《成化六年旱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灾诊告泰山文》 明宪宗

  《成化二十一年地震告泰山》 明宪宗

  《弘治四年旱祷泰山文》 明孝宗

  《弘治七年河决祷泰山文》 明孝宗

  《御制重修东岳庙碑》 明孝宗

  《正德五年旱告泰山文》 明武宗

  《正德六年水旱盗贼告泰山文》明式宗

  《嘉靖十一年祈嗣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十七年毓储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二年河决告泰山》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河工告成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灾变告泰山文》 明世宗

  《隆庆三年水灾告泰山文》 明穆宗

  《万历元年即位告泰山文》 明神宗

  封禅以外的种种

  泰山有很多峰,其中最高的是丈人峰。丈人是太太的爸爸,为什么叫丈人峰呢?原因是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候,命张说做〃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趁机从九品官一下子升到五品,唐玄宗很奇怪,问他怎么突然升得这么快?郑镒不好意思,答不出来,有人说:〃此泰山之力也!〃表示是丈人做泰山封禅使而裙带来的官。从 此以后,中同人称丈人叫泰山,相对的,丈母娘就叫泰水了。

  泰山在中国,是第一名山。《诗经》里有很多歌颂泰山的句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在将死的时候,唱歌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壤乎!哲人其萎乎泰山的出名和孔子有关系,孔子是山东人,他和泰山是〃同乡〃。

  古代人受了交通与知识的限制,眼界是不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