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鳌!瓣颉敝傅氖桥陨称鳎献邮窃谝阅感缘牧α坷葱蜗蟮乇扔饔钪嫔幌⒌南窒蟆@献釉谄湔臼橹卸脊岽哦詮未蟮哪感浴吧钡牧α康脑廾篮妥鸪纭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俗译】

  天可以称为长,地可以称为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而且久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长久而长久,所以最终能够长久。所以,圣人其身处“后”,却可以将身分置于“先”;其身处“外”,却可以将身分存于“内”。不是圣人没有私,而是圣人能做到“无私”,所以最终能够成就其“私”。

【导读】

  “长、久”为非常道的范畴,“自生”为常道的范畴;“后其身”、“外其身”、“私”为常道范畴,“身先”、“身存”、“无私”为非常道范畴。老子指出的是,人虽然处于常道范畴,但要以心法的逻辑思维使自身能进入非常道范畴的境界。非常道与常道的次序是按其各自发生的先后来确定其次序先后的。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俗译】

  “上善”也就是道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了。水善于利用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呆在人们不愿呆的地方,这样的性格,几乎和道没有两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就会有如下的表现:“居”善于与“地”联系起来;“心”善于与“渊”联系起来,“与”善于与“仁”联系起来,“言”善于与“信”联系起来,“正”善于与“治”联系起来,“事”善于与“能”联系起来,“动”善于与“时”联系起来。只有能够做到“不争”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拋弃万物的意思。拋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拋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俗译】

  杯子中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打造的利器太锋利,反而容易折断。满屋的金银财宝太多,反而容易被夺走。富贵时骄奢淫逸,就是为自己留下祸患。功成名就,其身则退,这是“天道”的方法。

【导读】

  本章是在宣扬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探索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庞大工程,一个人耗尽一生可能都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要想有点成就,就得做到适可而止,使一切恰到好处。探索宇宙起源之所以困难,在于“数”太多太大,属于大数和素数的研究范围。“功成、名遂”是要进入非常道范畴,“身退”是指从非常道范畴退回到常道范畴。另外,老子认为,把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引伸到社会生活的范围也同样是适用的。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俗译】

  把营和魄(也就是魂和魄)合而为一,能达到以“无离”(也就是互不分离)为标准吗?研究“气”的最“柔”,能达到以“婴儿”(也就是如婴儿般的纯洁质朴)为标准吗?要将心中洗净淘空以观万物,能达到以“无疵”(也就是无一疵点)为标准吗?爱民治国,能达到以“无为”(也就是道)为标准吗?天门开阖,能达到以“为雌”(也就是找到天地之母)为标准吗?明白四达,能达到以“无知”(亦即“知无”也就是无为)为标准吗?所以,凡道所产生的,便被德所畜留。生长,然而处于“不有”的状态;可为,然而却不依仗工具;壮大,然而却无所主宰。这就是“玄德”。

【导读】

  凡产生了的东西,就需要有让其存在的空间。为了让种种东西有存在的空间,心法的基本方式就是要首先让心“空”起来,也就是达到“无”的境界,然后让种种东西在心中有序地安排起来。老子以反问的形式列举了几种使心达到“无”然后再进行处理的事情。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然而方法就只是使心达到“无”的境界一种而已。“无”的境界与宇宙产生前的境界在逻辑本质上是一致的。

  爱民治国:“爱”字在构字上是用手把一切抓到心中的样子。“民”是“国”中的基本元素。“国”指的是宇宙大方,“治国”则是推演宇宙大方的意思。“玄德”指的是隐藏在深处的产生宇宙一切的本质规律。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俗译】

   车轮要留出空处来装车轴,车才能使用。用陶土做器具,要使中空,才能盛装东西。建房子要空出地方来造窗户,房子才能使用。这些空出来的地方什么都没有,却能为我们所用。所以,“有”对我们来说为“利”,“无” 对我们来说为“用”。

【导读】

   “有”因为有物质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取用这些物质,这种情形对人而言就可以称之为“利”。“无”虽然没有物质存在,却有空间供我们使用,这种情形对人而言就可以称之为“用”。古人崇尚以心法达到“无”的境界,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境界。实际上,现代科学也广泛使用“无”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虚功原理”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可惜的是,现代科学一直不敢将“虚功原理”推向宇宙整体,以致于在解决宇宙起源的问题上一直滞步不前。古人将“有”作为宇宙整体,将“无”作为宇宙整体的对立面,解决了宇宙起源的问题。“无”虽然是什么都没有,却是宇宙学中的宇宙天枰上的不可或缺的砝码。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俗译】

  沉溺于“色”使人难有远大目光,沉溺于“音”使人难有广阔见闻,沉溺于“味”使人难有宽大胸怀,沉溺于玩猎使人骄狂,沉溺于玩物使人行为不良。所以,圣人注重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升华,而不注重身外之物的占有和享受。故,去外在的“彼”,取内在的“此”。

【导读】

  老子在此章继续列举防碍心法达到“无”的事例,要注意的是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而不仅仅是这里所列举的几种,所以这种列举方式实际上已衍变成了一种行文的方式而已。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们处于常道之中,所以把常道作为“此”。然而,老子因为专门研究非常道,所以老是呆在非常道里不出来,并且把非常道当作“此”,把常道当作“彼”。当然,老子的这种结果是由其心法所成就的。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俗译】

  得宠也惊,受辱也惊,是可贵的,这样的人可以面对“大患”,因为“大患”上身也不过是受惊而已。所谓“宠”,就是尊在高位;所谓“辱”,就是卑在低位。得宠也小心翼翼,失宠也小心翼翼,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我所说的“大患上身”,是因为我有那个“身”的缘故,如果我没有那个“身”,也就是说,如果我将“身”置之度外,那“大患上身”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伤及一个无身之身而已。因此,要“贵”那些能为“天下”献身的人,则可将“天下”寄予他们;要“爱”那些能为“天下”献身的人,便可将“天下”托付他们。

【导读】

   “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构字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在古中国人的易道八卦学说中,“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因为宇宙大方是靠六个龙头的不断延伸才得以成就的。要做“龙的传人”一定要知道这一点才行,否则就不知道是在传什么了。

  关于“龙” :

  易经说:“时乘六龙以御天”。这句话表示时间依靠驾驭着“六龙”的方式控制(或成就)了整个宇宙空间。所谓“六龙”,指的是“宇宙大方”的六个面的中心有一开一合的现象,合的时候,其形象就是一个完整的“方”形,开的时候,“方”形的六个面的中心就出现一个“箭头”,此即为“六龙”(即x; x'; y; y'; z; z'),且六个“箭头”头部的“信”就是“六龙”的“龙头”。宇宙整体就这样不断地因“龙头”的延伸而得到膨胀。六个“龙头”之间的感应构成“方”,且“龙头”的延伸是以算术级数增长,而“龙头”之间的感应所构成的“方”的交点则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辱”字的构字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所谓“一马”也就是指“道”。如此,“惊”字也就可以看作是“敬道”。所以,“宠辱若惊”是指“宠”和“辱”都要以“道”为其归依。“大患”是“无”的境界,这是站在万物的立场来看待结果的缘故:万物都被拋弃了,这个“无”的地方对万物而言当然就是“患难”之地了。“患”字的构字是心中有“玄之又玄”的样子。对于那些决心投身于研究宇宙学“道”的人,老子认为有两点是要尽量去做的:一是“寄天下”,二是“托天下”。所谓“寄天下”是指将宇宙模型推衍出来让那些人看,“寄”字是宇宙的“可大”(可以膨胀开来)的样子。所谓“托天下”是指将宇宙模型言说交代出来让那些人知晓,“托”亦可作“託”,是以口言说或以手送交的意思。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俗译】

  (在“渊”这样的环境里)怎么看也看不到东西,这种情形叫做“夷”;怎么听也听不到东西,这种情形叫做“希”;怎么抓也抓不到东西,这种情形叫做“微”。“夷、希、微”这三者,已没有办法再做更多更深地“致诘”了,也就是说,“夷、希、微”这三者都成了“一”种没有办法再做更多更深地探究的东西,所以说这三者可以混而为“一”。往上也不知是什么,往下也不知是什么,既无所谓光明,亦无所谓昧暗,反正就是不可名状而已。这样的情形,就叫做“复归于无物”。这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状态的状态,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现象的现象,可以称之为“惚恍”,既看不到它有前,也看不到它有后。拿古远的“道”,可以与我们今天的“有”作比较。能知最古远的始点,就叫做“道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