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仁 下 9 开弦2 双2…维 太极图2
义 上 10 超开弦2 双2…维 两直角相交之太极图加含两箭头
义 中 11 开弦3 3…维 太极图3
义 下 12 开弦3 3…维 3个太极面相互作用运动
礼 上 13 开天(内感应) 3…维 六箭头感应连接形成卦方坐标方圆
礼 中 14 辟地(外感应) 3…维 六箭头冲破天圆地方;膨胀开始
礼 下 15 乱 3…维 匀态数字宇宙空间:绝对空…时系


“大丈夫”之拆字:

  “大丈夫”是儒释道及普通大众都使用的词汇,属褒义词,其所以有褒义是其包含了人对宇宙的认识深意在其中。
  1)。 何为“夫”?
  夫:能冲出“天”者为夫也。
  2)。 何为“天”?
  天:大一为天。有大一和小一之说:庄子曰:至大无外为大一;至小无内为小一。“小一”, 至小者也,小之极也;“大一”,至大者也,大之极也。 “大一”为宇宙的最大态貌。
  3)。 何为“大丈夫”?
  大:一人或人一为大,阴阳合一为大。大小为阴阳集合之称谓。阴阳不分,可笼统称大小,分则称阴阳。大亦阴阳,小亦阴阳。
  大丈:丈量之极至矣。又,庄子:“无为为之谓之天”,“ 大丈”即是“无为为之”也。
  大丈夫:天外有天,不仅有此“天”,而且有彼“天”;丈量以致于量出此“天”而达彼“天”者为“夫”也:故,能大丈者方为夫;或者说能“无为为之”者方为夫。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俗译】

  过去已经得到过“一”(“一”﹦道)的:“天”以一作为其“清”的基础;“地”以一作为其“宁”的基础;“神”以一作为其“灵”的基础;“谷”以一作为其“盈”的基础;万物以一作为其“生”的基础;侯王以一作为其“为天下贞”的基础。其结果必然为:“天”若无“清”为基础恐怕会出现“裂”的结果;“地”若无“宁”为基础恐怕会出现“发”的结果;“神”若无“灵”为基础恐怕会出现“歇”的结果;“谷”若无“盈”为基础恐怕会出现“竭”的结果;万物若无“生”为基础恐怕会出现“灭”的结果;侯王若无“为天下贞”为基础恐怕会出现“蹶”的结果。“高”是以“下”为基础的。所以,侯王总是自己称自己为“孤、寡、不谷”。这是不是专门在作贱自己呢?不是。贵贱不是这样的问题,侯王不以尊号称呼自己,反而能成其尊贵,就象人们把稀少的美玉当作宝贝,而不把俯拾皆是的石头当作宝贝一样。


【导读】

  本章以几个具体例子列举了通过使用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而得到了所期望的结果,以此来证明其定律“一”的有效性。既然这个定律是有效的,所以若不遵循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老子指出,本质和表象不是一回事,不能以现象来作为准则,而要以本质作为标准。为此,老子建议侯王以谦虚的表象来保持其自身的至尊的地位,因为这个地位才是为侯王带来一切的本质因素。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俗译】

  利用“无为”的“逆反”的方法,可以使“道”整个地动起来。“弱”一直可以弱到为我们所用的“无”。天下万物生于“有”,而这个“有”却生自于“无”。


【导读】

   “反者”指的是古中国人的根本“道”法“心法”,也就是逻辑思维的方法。利用心法,人可以以相反的方向走完宇宙已走过的逻辑轨迹。老子认为,这种与宇宙轨迹的自然方向相反的轨迹是一个由强到弱的渐进轨迹,且逐渐减弱的趋势的最终结果是进入到“无”的境界。这种“无”的境界就是本章所谓的“弱者”。当人的逻辑思维从“无”的境界返回时,就必然会出现一种“无中生有”的情形,这实际上也就是宇宙产生的过程的本质情状。所以,本章中的“道之动”指的是与自然方向相反的轨迹“有无”或者“强弱”;“道之用”指的是自然方向的轨迹“无有”或者“弱强”。但是需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是轨迹“道之动”还是轨迹“道之用”,都是人的心法所造成的轨迹。古人将人的心法所造成的轨迹与宇宙自然的轨迹的弥合称之为“天人合一”。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俗译】

  对待“道”的态度:上等的,按照“道”奋力实行;中等的,将信将疑;下等的,大笑特笑,而且,不笑仿佛不足以为在说道。所以,《建言》说:光明之道却仿佛暗昧;前进之道却仿佛后退;平坦之道却仿佛崎岖。道德最高尚的人,胸怀如渊谷般深广;行为最清白的人,举止仿佛受到屈辱一般;德行最广大的人,仿佛总觉得还有不足之处;要建立起高尚道德,仿佛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质朴纯真的人,仿佛让人感到还有瑕疵。最大的“方”没有对角;最大的“器”慢慢形成;最大的“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一切物质之中,但又不霸占这些物质的名位。只有“道”能善待一切,成就一切。


【导读】

  按照对待“道”的态度,老子分出了三大等级:懂道的“上士”;不懂道的“下士”;介于懂与不懂之间的“中士”。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下士和中士也有可能最终成为上士。在现实中,下士是最爱议论和嘲笑“道”的,而且跟下士辩论也没有什么意思,上士也不会以讥讽来与下士相计较,因为下士根本不懂“道”,跟他计较只会对他造成伤害而非帮助。所以,上士遇到下士的评击嘲笑,大多保持泰然处之的态度。如此,从人事的表象来看,上士岂不是受辱了吗? 但事情似乎也只能如此而已。

  “上德、广德、建德”都是指“道”:“上德”指最初出现的“道”;“广德”指“道”的扩展;“建德”指“道”的延续。“大方无隅”指的是宇宙空间直角坐标系坐标轴(x;x'; y;y'; z;z')在六个方向上的延伸,“大器”指的是有对隅的“大方”,是“大方”的完整形态;“大音希声”指的是宇宙在整体上没有声音;“大象”指的是隐藏在一切之中的本质规律“道”。从整体上说,“道”不因人的意志而停止其运行,人通过“道”可以了解到宇宙的发生和发展,所以“道”是最值得尊崇的。人类作为一种宇宙现象,本身也离不开“道”的规则,所以对于“上士”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自身先守持“道”,与此同时,不断将“道”的“理”广为传播,让所有的人都能懂“道”,都成为“上士”。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俗译】

  由道产生一(现代人记为x; x'),由一产生二(现代人记为y; y'),由二产生三(现代人记为z; z'),由三(三阴三阳,即x; x'; y; y'; z; z')产生万物(万物:首先表现为“数”和“位”)。万物总是以背负着“阴”而投往“阳”的方式运动,以“气”(即“八卦”)的中而用之(即:“冲而用之”(第四章),或可将其称之为“中庸定律”)的方式达至“和”也就是平衡。

  人们所厌恶的称呼,“孤、寡、不谷”,而王公拿起来作为称呼。所以,事物就是这样:受损的,也有它受益的一面;受益的,也有它受损的一面。前人教我的道理,我也拿来教人。过分强硬的,也就是硬要以“为”的方式来构筑宇宙整体的,就难以正确地运用逻辑反溯之法“箭头'一’”,更不可能得到宇宙的对立面“死”。我将把此当作指导一切的根本原则。


【导读】

  老子在本章给出了绝对空时系的宇宙坐标,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这个坐标系一经形成,其在发展上就永远不会变形了,因为这个坐标系得到了一个数学定理的支撑,这个数学定理就叫做“费尔玛大定理”。1995年,怀尔斯(Wiles)证明了“费尔玛大定理”是成立的。该定理的成立表明,直角坐标系中的比例关系永远存在,或者说,如果形成了一个直角坐标系,且该坐标系需要发展,则该坐标系只能在直角关系不变的情形下发展下去。这意味着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扩张不产生形变,也就是说,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可以小到无限小,也可以大到无限大。但是,人们至今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该定理的巨大功用:“费尔玛大定理”应该成为宇宙学的基本定理,因为该定理是支撑着宇宙存在的根本原理。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吾谓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俗译】

  天下最“柔”的东西,可以随便出入天下最“坚”的东西。“无有”,也就是“道”,可以随便出入看起来一点间隙都没有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道行”中对人最有益的是什么,那就是“不言之教”,也就是“心法”(﹦逻辑思维)的规律;那就是“无为之益”,也就是“无为”(﹦逻辑方法)的规律;这两点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导读】

  茫茫宇宙,庞然大物,哪怕是最坚硬的东西,都不能逃脱逻辑规律的制约。逻辑规律就一种而已,相对于万物,可以说少到了极点,然而正是有了它,才有了一切的存在。不仅如此,人还能通过逻辑了解到一切,所以,逻辑是宇宙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而且,对人而言,能够利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维则是最有益的。

  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首先是一种教育,在于“教”人如何激活自身的逻辑功能。老子认为,要激活人自身的逻辑功能的最基本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言”,也就是默默无语地进入沉思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找到逻辑,利用逻辑去建构一切。“不言之教”的目的是要达到“无为之益”,而要得到“益”,首先要达到“无为”。所谓“无为”,是一种利用逻辑将事物推衍到其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是必需的,因为人的有效的逻辑思维是属于后天的培养而造就的,是以人类的现存认知体系(包括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教”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本质的方面。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俗译】

  名誉和生命哪个才算更重要?生命和财富哪个才算更珍贵?取得和亡失哪个才算更有害?样样都想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愈多,所遭致的亡失也愈多。只有“知足”才不致遭辱,只有“知止”才不致遭害,一切才可以长久。


【导读】

  老子在本章强调了古中国人做事时所奉行的原则,一为“知足”,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恰到好处”;一为“知止”,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适可而止”。这些话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实际上是永远都难以完成的理想境界。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时时都在变化,所以“知足”和“知止”也得时时作相应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只有懂得了变化才能满足“知足”和“知止”。然而,“知足”和“知止”却是丰富一个箭头的时间内涵的基本方法。如果能不断丰富一个箭头的时间内涵,这个箭头就能够“长久”保持下去。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能为天下正。


【俗译】

  “大成”,看起来总像是难以完满无缺,但用起来却可以没完没了;“大盈”,看起来总像是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