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医书阐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郑钦安医书阐释-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解见上。
【阐释】喉急痛而至昏沉,上身大热下身冰冷,自是阴盛格阳而欲脱的危候,
故宜以潜阳丹为正治。复论及人身禀赋,体有强弱,气有厚薄,而平日所受肾阳、
心阳、脾阳各种损伤,常是人不易知,己亦不觉。一旦乘脏腑经络之虚处而发为
病,即成元阳上脱的危候。气厚者犹积久而后发,气薄者常一损而即发,平人发
病急卒而死者,多属此类。末段已将阳虚合盘托出,学者务宜细心体会。真是语
重心长,深研有得之言。裨益后学不浅。
问曰: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
寒者,何故?
答曰:此真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症,原有
外感内伤之别。经云:“咳不离肺”。肺主呼吸,为声音之总司,至
清至虚之府,原着不得一毫客气,古人以钟喻之,外叩一鸣,内叩一
鸣,此内外之分所由来也。外感者,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袭肺,阻肺经外出之气机,气机壅塞,呼吸错乱,而咳嗽作,兼发热、
头疼、身痛者居多,宜解散为主。解散之妙,看定六经,自然中肯。
内伤者,因喜、怒、悲、哀、七情损伤真阳、真阴所作,亦有发热者,
却不头疼、身痛,即热亦时作时止。损伤真阳之咳者,阴气必盛,阴
盛必上干清道,务要看损于何脏何腑,即在此处求之,用药自有把握。
若真阴损伤之咳者,阳气必盛,阳盛亦上干清道,亦看损于何脏何腑,
即在所发之处求之,用药自有定见。要知真阳欲脱之咳嗽,满腹全是
纯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之上腾,而为云为雾,遂使天
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龙者,即坎中之一阳也,龙奔于上,
而下部即寒,下部无阳,即不能统纳前后二阴,故有一咳而大便欲出,
小便不禁者,是皆飞龙不潜致之也。世医每每见咳治咳,其亦闻斯语
乎?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
潜阳丹,解见上。
郑钦安医书阐释·58·
【阐释】此答先辨明咳喘有外感、内伤之分,内伤又有伤阴、伤阳之异。外
感当看病在何经,内伤须看伤阴、伤阳各在何脏何腑,而分别用药,切不可见咳
治咳。笔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证论治》一书中对咳嗽有详细的论述,可资参阅。
此病咳、喘而兼大小便不禁,自是元阳随群阴上腾,下部无阳,不能统纳前后二
阴之故。法宜回阳纳气,温中降逆,或纳气归肾,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俱
可随宜选用。
问曰: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务要重物压定稍安,不
则欲死者,何故?
答曰:此元气暴出而与阴争也。夫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种,总不
出虚、实两字。实症手不可近,虚症喜手揉按,此则欲重物压定而始
安,更甚于喜手揉按,非阳气之暴出而何?或又曰:重物压定而稍安,
其理何也?曰:子不观火之上冲乎,冲之势烈,压之以石,是阻其上
冲之气机也。气机得阻,而上冲者不冲。今病人气机上涌,面色已赤
如硃,阳与阴有割离之象,故痛甚。重物压之,亦如石之压火也。此
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解
见上。
【阐释】胸腹痛一症,原有九种,系本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之说,即“一
虫痛,乌梅丸;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
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
对九症各有处方,特转录以供参考。郑氏总其要为虚、实两症,实症拒按,虚症
喜手揉按。此症胸腹痛甚,须重按压始安,而且面赤如硃,断为阳气暴出而与阴
争,阴与阳有割离之象,是确切精当的。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能治愈。
宜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治之。
问曰:病吐清水不止,饮食减,服一切温中补火药不效者,何故?
答曰:此肾气不藏,而肾水汜溢也。夫吐清水一症,胃寒者亦多,
今服一切温中补火之品不效,明明非胃寒所作,故知其肾水汜溢也。
或又曰:胃寒与肾水汜溢,有分别否?曰:胃寒者,关脉必迟,唇口
必淡白,食物必喜辛辣热物。肾水汜溢者,两尺必浮滑,唇口必黑红,
不思一切食物,口间觉咸味者多。胃寒者,可与理中汤。肾水汜溢者,
可与滋肾丸,桂苓术甘汤。
医理真传卷二·59·
滋肾丸
黄柏一两炒知母八钱安桂三钱
桂苓术甘汤
桂枝八钱茯苓二两白术一两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
按滋肾丸一方,乃补水之方,亦纳气归肾之方也。夫知母、黄柏二味,气味
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其至妙者,在于安桂一味,桂本辛温,配黄柏、知
母二物,合成坎卦,一阳含于二阴之中,取天一生水之义,取阳为阴根之义,水
中有阳,而水自归其宅,故曰滋肾。此病既非胃寒,而曰水(滥)〔汜〕,虽曰土
不制水,亦因龙奔于上,而水气从之。今得安桂,扶心之阳,以通坎中之阳,阳
气潜藏,何致有吐水之患哉?或又曰:水既汜溢,而又以知、柏资之,水不愈旺,
吐水不愈不休乎?曰:子不知龙者水之主也,龙行则雨施,龙藏则雨止,若安桂
者,即水中之龙也,知、柏者,即水也。水之放纵,原在龙主之。龙既下行,而
水又安得不下行乎?此方非独治此病,凡一切阳不化阴,阴气发腾之症,无不立
应。
按桂苓术甘汤一方,乃化气、行水之方也。夫桂枝辛温,能化膀胱之气,茯
苓、白术,健脾除湿。化者从皮肤而运行于外,除者从内行以消灭于中,甘草补
土又能制水。此病既水汜于上,虽肾气之发腾,亦由太阳之气化不宣,中土之湿
气亦盛。今培其土,土旺自能制水,又化其气,气行又分其水,水分而势孤,便
为土所制矣。余故列于此症内。但此方不惟治此症,于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
嗽,更为妥切。
【阐释】口吐清水,饮食减少,有由于胃寒及肾水汜溢之别,两者在脉象、
味觉及唇口颜色诸方面都容易区分。由于胃寒者,以理中汤温健脾胃,即能痊愈。
由于肾水汜溢者,服一切温中补火药,自然不会有效。郑氏治以滋肾丸或桂苓术
甘汤,可谓善用成方。查滋肾丸系李东垣所订,本以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故
用知、柏苦寒,清热、燥湿而兼滋阴,更配少许肉桂温养肾阳蒸水化气,而小便
自通。郑氏取其一阳含于二阴之中,阳为阴根,能引水归宅,水得下行,口吐清
水自止。实由于知、柏二味,苦能坚肾,寒能养阴,更得辛温之肉桂,扶心阳以
通肾阳,使水有所归,又有所制,自不会汜溢为病。故凡一切阳不化阴,阴气发
腾之症,皆可以本方施治。至于桂苓术甘汤,自《伤寒论》、《金匮》起,即视为
治痰饮、水湿的要方。郑氏用以治此症,系取其能化气行水,使水从皮肤蒸发,
小便利出,而口吐清水自止。又因其能补土以制水,故可推广以治一切脾虚水肿
郑钦安医书阐释·60·
与痰饮咳嗽。现代应用范围更广,有人用以治高血压、脑震荡、目翳、带下、溃
疡、风湿性关节炎及心力衰竭诸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问曰: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
切饮食者,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夫病后之人,大抵阳气未足,
必又重伤其阳,阳衰阴盛,一线之阳光,附于肝胃之经络而发泄,故
色如常而微痛。况身重喜卧,乃阳衰阴盛之征,乳头属肝,乳盘属胃,
故决之在肝胃也。若乳头不肿,病专于胃;乳头独肿,病专于肝。虽
两经有分司,而病源终一。知其一元之发泄,治法终不出回阳、纳气、
封髓、潜阳诸方。苟以为风寒、气滞所作,定有寒热往来,头疼身痛,
红肿痛甚,口渴种种病形,方可与行气、活血、解散诸方治之。此病
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方解见上。
【阐释】此症虽两乳忽肿如盘,但皮色如常,仅有微痛,而身重喜卧,不思
饮食,故断为阴盛阳衰,元气发于肝、胃所致,治宜温中回阳纳气,故治以附子
理中汤。理中健脾,附子补肾,更加辛热之吴萸,入肝、胃、脾、肾诸经,以疏
肝暖脾,温中止痛,而加强疗效。若系风寒、气滞所作,出现寒热往来,头疼、
身痛,红肿痛甚,口渴种种病形,则又当各按其病情的轻重而用行气、活血、解
散诸方治之。所谓剧痛多实,在表者汗之则愈,在里者下之则愈,在气、血者散
之行之则愈,不可执一,与本症之虚痛、微痛亦不可相混。
问曰: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硃,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
者,何故?
答曰:此厥阴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也。夫两胁者,肝之部位
也,今肿起一埂如硃,隐隐作痛,近似肝经风火抑郁所作,其实不然。
若果系肝经风火,则必痛甚,身必不重,爪甲必不青黑。今纯见厥阴
阴寒之象,故知其元阳为阴寒逼出也。粗工不识,一见肿起,色赤如
硃,鲜不以为风火抑郁所作,而并不于身重、爪甲青黑、不痛处理会,
直以清凉解散投之,祸不旋踵。法宜回阳祛阴,方用四逆汤,重加吴
茱萸。解见上。
【阐释】此答之精要处,在于透过胁肿而色赤如硃的假热象,而从身重、微
医理真传卷二·61·
痛、爪甲青黑诸阴象,断为系足厥阴肝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故须用四逆汤
重加吴萸,以回阳祛阴,始能使肿消而痊愈。如为假象所惑,而投以清凉解散之
品,只有加速其危,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问曰:病人头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
气短者,何故?
答曰:此阳虚为阴所蔽也。夫四肢禀气于胃,胃阳不足,而阴气
蔽之,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头面肌肉瘦甚,阴气太盛,隔塞于中,
而成腹胀,实不啻坚冰之在怀也。身中虽有微阳,亦将为坚冰所灭,
安望能消化坚冰哉(坚冰喻阴盛也)!法宜峻补其阳,阳旺而阴自消,犹
日烈而片云无。方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或
又曰:腹胀之病亦多,皆阳虚而阴蔽乎?曰: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
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
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
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岂独胀病为然乎?他如诸书所称气
胀、血胀、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是论其外因也。如脾
胀,肾胀、肺胀、肝胀、心胀,是论其内因也。外因者何?或因风寒
入里,阻其气机,或因暑湿入里,阻其升降,或因燥热入里,阻其往
来,延绵日久,精血停滞。感之浅者,流于皮肤,感之深者,流于腹
内,若在手足骨节各部,便成疮疡疔毒。阻在上焦,胸痹可决;阻在
中焦,中满症属;阻在下焦;腹满症作。内因者何?或因脾虚日久,
而脾气散漫;或因肾虚日久,而肾气涣散;或因肝虚日久,而肝气欲
散;或因肺虚日久,而肺气不敛;或因心虚日久,而心气发泄。凡此
之类,皆能令人作胀。大抵由外而入者,气机之阻,由内而出者,气
机之散也。阻者宜开,调气行血,随机斡运为要;散者宜收,回阳纳
气温补为先。然胀与肿有别,胀者从气,按之外实而内空;肿者从血,
按之内实而外亦实。治胀者,宜养气、宜补气、宜收气,忌破气、忌
耗气、忌行气,尤贵兼养血。治肿者,宜活血、宜行血、宜破血,忌
凉血、忌止血、忌敛血,尤须兼行气。学者欲明治胀之要,就在这一
气字上判虚实可也。
【阐释】此病主症为腹胀,就其所现各种兼症分析,断为阳虚为阴气所蔽而
郑钦安医书阐释·62·
致,故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以峻补其阳,阳旺阴消而病即愈。继复申
论胀有内外二因,一般所称气胀、血胀、风胀、寒胀、湿胀、水胀、皮肤胀等,
多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入人体,阻其流行之气机,故治宜开调气
血,随机斡运。若脾胀、肾胀、肝胀、肺胀、心胀等,皆由于阳虚日久,脏气散
漫所致,故宜回阳纳气温补为先。末①更论及肿与胀的分别,胀从气,肿从血,
治胀宜养气、补气、收气,忌破气、耗气、行气,尤须兼养血;治肿宜活血、行
血、破血,忌凉血、止血、敛血,尤须兼行气。条分缕析,颇为赅备,而撷其要
义,则是阳者阴之主,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
滞,则百病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