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宣称:信息确实是'一种新型资本,一种对美国未来经济比金融经济更重要的资本。'依据这种意识,他批评1984年美国总统竞选人加里·哈特含含糊糊地把高科技作为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的良药。同时指责另有一些保守派人士,如佐治亚州议员杰克·金里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出人意料地接受了信息时代的华丽辞藻。总之,在洛扎克看来,鼓吹信息经济和信息时代是一种商业和政治技俩。
  遗憾的是,该书出版没几年,以电脑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高科技发展就已经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活力。自1994年,美国GNP增长连年超过了4%,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下降到战后最低水平。1997年初,不断攀升的华尔街股市与萎靡不振的东京股市形成了鲜明对照,评论家说,这主要应当归功于美国新的信息产业政策。
  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情甚至同意洛扎克对信息崇拜的批判,但却认为,如果把批判建立在对一切未来预测进行否定的根基上,那是很危险的。对未来的预测不是一场现代滑稽戏,波拉克在其代表作《预测学》中指出:未来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研究未来和创造未来的学问。因此这里允许人们试错。在书中讨论了未来预测的半科学和半对半错等观念,讨论了概率预测问题。
  这些讨论的宗旨是:认识就是为了预测,不预测就无所谓认识。美国《周末杂志》的编辑诺曼·卡森斯在1986年一次采访中谈到:未来社会面临四大问题——毁灭性武器;环境恶化;世界饥荒和世界贫困。然而,他补充说,所有这些还不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头等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对面临的这些问题缺乏认识。毫无疑问,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学预测必定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作为一个反证,我们这个缺乏科学预测的国度在几十年中不是已经饱尝盲目发展之苦了吗?
  如果不是这种盲目发展,我们何至于落到今天这种人口爆炸和环境恶化的地步呢?
  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已经谈到: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正是基于相似的意识,法国未来学创始人B.德·儒弗内尔在《预测艺术》中提出忠告说:不要对未来闭上眼睛!其实,对未来学预测的最佳评论,应当是对已有的专业预测进行检验。1964年,美国著名兰德公司专家T.戈登和A.赫尔默曾对2000年前多种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比如他们在对许多专业人员调查后就太空科学的发展列了如下时间表:
  1970年 载人火箭在月球着陆;
  1970年 建立卫星轨道空间站;
  1975年 可以重复使用火箭;
  1975年 建立临时月球基地;
  1978年 载人火箭环绕火星和金星飞行;
  1981年 空间物理实验;
  1982年 建立永久月球基地;
  1985年 人类登上火星;
  1986年 向太阳系外空间发射仪器;
  1990年 在月球上进行物质生产并在其他行星上建立永久性工作站。
  1995年用弹道火箭运输;
  ……
  我曾经为此向一位研究科技史的先生请教。他说,如果从严格的时间程序来看,这些预测都不准确。但若从技术内容上看,其中一半预测已经在这个时段中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变成了现实。当然,最接近事实的预测是登月飞行,它的误差不超过一年。此外,向太阳系外发射探测器、建立空间轨道站和进行各类空间实验等预测,如今早已不是新闻。至于重复利用火箭这类预测,美国人已经用航天飞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那些没有实现的预测,主要原因也不在技术方面。
  就与本书有关的信息技术预测来说,我最欣赏德国未来学家H.拜因霍尔在《展望公元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的看法。该书1970年出版,作者当时清醒地意识到,电子计算机目前正处于童年阶段,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不仅如此,他更加明确地断言:所谓'信息技术'概念,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性通用通讯系统。这简直就是对现代互联网的准确描述。
  他接着说:其应用范围包括:根据市场情报自动控制生产过程;积累人类全部知识;保证在几秒钟内迅速提供所需情报;在医疗中进行诊断;在教学中替代教师;研制新产品;调节交通运输;管理家务;与人对话,等等。应该说,除了后两项以外,其他所有说法都是今天网络谈论中最常见的话题。
  此外,霍尔拜因还提供了一个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表:1980年实现电视电话,机器翻译;1985年采用高频激光通信,大大拓宽通讯通道;1990年立体电视出现;1995年电视电话成为普遍联系工具,人们可以在电视屏幕上读报;2000年计算机工业成为工业系统中首屈一指的最大工业。比尔·盖茨在1996年9月《时代》周刊上发表谈话说:我认为,人们总是过高地估计互联网在近两年内的进展幅度,同时又对它十年后的发展估计不足。这话用来评论霍尔拜因的预测十分准确。此外,霍尔拜因也没有像尼葛洛庞蒂那样清楚地意识到数字技术与电子模拟技术(以传统意义的电视为代表)的重大区别。但即使如此,他的主要预测不是通过可视电话、光缆、寻呼机、互联网的出现而一一得到证实了吗?在美国近几年的前10大企业排行榜上,总有两三家著名信息技术公司一直在第二位到第六位的位置上徘徊。
  本书不可能对未来学家所做的广泛预测一一进行检验,那是其他专家的义务。
  然而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未来离我们的确越来越近,对它的预测决不是痴人说梦。 

 
 
未来与将来

  中文关于明天有两个最常用的说法,即未来与将来。未来就是将来,未来学也就是将来学,反之亦然,没有人怀疑它们有什么不同。本书前面的论述也没有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
  然而,在古汉语中,未与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对讨论明天这个话题有很大启发意义。
  未字出现很早,在甲古文中写作。段注《说文》中训这个字说:未,味也。
  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由这段话可见,未本指树木枝叶繁茂的样子。枝叶繁茂必定果实累累,所以未与滋味相通。
  此外,据文字学家李孝定考证:由于树木枝叶重迭掩映,显出一种不明昏暗的面貌,所以未又是昧的本字,其意思是幽昧、暗昧,也就是看不清楚的意思。
  由这种含义,未在后来多被借用来表达否定性的含义,如未知、未闻、未有、未必等等。从这些字义来看,我们的确可以把未来解释成尚未到来或未必到来的意思,换句话说,它表达的是明天的不可知和不可预测特征。
  与之相比,将来的将字出现较晚,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从这个字的最初形状来看,它是手持利器屠宰杀生的意思,所以这个字最初指将军和庖厨这类人的活动。以后渐渐衍生出率领、取用、遵奉、预期、选择等含义。如果从掌握或预期的意义来看待将来一词,它显然有行将到来——在预期中到来——的意思。
  我们可以说,未来是指那种在我们视野之外的明天,而将来则是上手的、在我们掌握中的明天。对未来与将来的区别并非多事之举。实际上,许多未来学家已经在理论上对二者作出了区别。在前面关于未来时间的区别中,我们已经看到,所谓近期未来、中期未来、甚至长期未来大致可以纳入将来的范畴,而远期未来则就是真正的未来了。
  当然,未来与将来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比后者离我们更远,它们不是两个无关的时间维度——它们都是明天。未来与将来的区别完全在于它们与现在具有不同的关系:未来是现在面临的大量偶然性和随机性的世界,它是很难把握、预测和选择的明天;将来相反,它靠一种巨大的惯性或者人类的规划而走向现在。如果说传统的未来概念像一个在轮盘赌机器上飞速旋转的弹子,那么将来就更像弓箭手准备射向靶心的一只箭。所以科学预测所谈论的明天是大致可以看到、期许和等待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传统的科学幻想作家有很大不同。美国数学家和未来学家A.赫尔默1966年创办了著名的未来研究所。
  他在1970年的《技术前景展望》一文中将自己的预测分为三大类:将要实现、可能实现和不易实现。他指出,第一种预测往往最有把握,命中率较高。而后两种预测则搀入了更多的未知因素。不用说,所谓明天总包含着未知因素,但未来学家希望让想象和预测立足于已有的事实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可测未知因素的影响。这种预测遵循的是经验科学的一般模式:提问——证实——检验,所以未来学家在预测中尽量要求预测时间明确、预测内容清晰。
  当然,人们一向认为,科学预测虽然立足于事实,但它所预测的东西尚不是一个事实,所以它永远是不可靠的。科尔施对这种传统看法概括说:未来是自由的、创始的、传说的、不定的和令人兴奋的;过去则是完成的、死去的、现成的和无趣的。这种观点的依据的假定是:事实=过去,或者说,历史总比将来实在。
  然而,科尔施告诉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将来的东西并不比过去的事实更遥远。比如行将到来的2000年就远比已经过去的1000年离我们更近,人们很难确切知道1000年前的世界人口,但却可以大致准确地判断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变化趋势。
  现代思想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所谓历史并不是一个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确凿的事实总体,它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着变化、改写和重新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另一个维度的将来。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事实的主要特征不是过去性,而是准确性!美国未来学家麦克海尔曾创作过一个绕口令似的格言:过去的将来在将来;现在的将来在过去;将来的将来在现在。
  对这个格言,每个有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得出自己的理解。
  我想它的意思是说:将来、现在和过去并不是一条线性流动的、由远即近又奔向远方的河流,它们都属于现在,这就是人的生存。 

 
 
导演将来

  根据事实来预测将来,把将来当做事实来预测,这是相当一部分未来学家的理想。
  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学家据说曾概括出成百种预测方法!其中人们常常提到的不超过15种。60年代,丹尼尔·贝尔曾发表了《预测12法》一文,其中谈到了根据历史发展趋势来推测将来的趋势外推法;根据历史上的相似情形来预测将来情形的类推法;运用包含一定可变参数的模型来模拟将来的模型模拟法;
  用于推测未来各种可能状态的树枝图形法;根据调查结果来想象将来的不同前景或场景的未来场景技术;征集许多专家预测再加以整理的戴尔斐预测法;
  当然,最后一种必定是交叉运用各种预测手段的综合预测法,等等。现代未来学家在预测时常常借助于统计数据、模拟图表和数学模型等手段,(图表:第128页)外行人一见到它们就觉得预测肯定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只有专家才看得见将来的一切。其实,如果撩开这件皇帝的新衣,你会发现这些预测并不那么神秘,许多预测法的分类和命名更像是未来学家的一种预测体会,一种对预测活动的琐碎经验描述,难怪它会有上百种之多!比如说,假定你没有学过所谓科学预测法,不靠数学公式和图表也作出了准确的预测,他们就会说,你采用的是一种天才预测法(这并不是笔者的杜撰)。到这时,预测方法论就很有些伪科学的味道了。
  在我看来,科学预测之所以值得关注,并不在于它能让你准确地预言一个像果实一样等着你去摘取的将来,而在于它可以使你直接参与对将来的创造。经验主义的预测理论把将来当作一种过去事实的推演或展开,它遵循的模式是:已有事实——归纳和分析——想象性预测——未来事实的证实或否证。这个模式淡化了一个事实: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预测本身就是对公众的普遍暗示,这种暗示可以直接影响预测结果。法国思想家萨特曾讲过一个他人的目光的故事:一个人到饭店找人,他敲门后听到屋里没有反应,就从门上的钥匙孔中往里窥视。然而等他回过头时忽然发现一个女服务员正用难以琢磨的目光打量着他,这使他大为窘迫,感觉自己好像是个贼——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美国大选时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