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皇戚-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它郡,就在此等待朝廷大军平乱成功,然后再回故土。

    起初,伏泉这支刚刚浴血奋战的汉军,因为满身血迹,还有衣服都因为扮作叛军弄得破烂,一旦也不像汉军的制式甲胄,甚至他们连一面“汉”字大旗都没有,所以被那些百姓误认为是叛军,还闹出一些不愉快的笑话。

    幸好,自己麾下几名探路的兵卒被百姓当做叛军擒拿,并未反抗,只是以理说明自己身份。待到那些百姓知道他们是随“戾龙”巴郡太守伏流川前来平叛的汉军,并且前夜刚刚夜袭叛军屯粮营寨,从而南撤后,因为那几名探路兵卒从始至终都未反抗,为了确认事实准确性,那些百姓派了几个壮汉前来和自己验证时,伏泉才知道闹出了这乌龙。

    当然,自己放出的斥候无法证明身份,可伏泉不同,毕竟他身上可是有大汉正统的调兵文书,以及官印等物,那几个壮汉明显是因为见过世面才敢来的,反复查验了伏泉文书、官印等物的真伪,这才带他前去解救了被困兵卒。

    后来,伏泉在听说那些百姓还准备等舒县之战结束,朝廷平乱后再回故乡,一番权衡,因担心叛军若是缺粮,四处搜刮,很可能攻打枞阳,便劝说众人随他去枞阳,这才有大军身后跟着一堆拖家带口的百姓的缘故。

    枞阳城毕竟以前是县城,历史又十分悠久,历朝历代都有建造维护,因此城池规模可一点不逊色中原一些大城。

    城门前,因为有着伏泉派去的前锋斥候,带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书、官印为先导,此刻城外早已集结了一大堆人,城里的一众官吏闻知巴郡太守到来,纷纷出城相迎。

    伏泉见此自然不会装大架子,远远的就小跑前来,然后对诸人行礼道:“孤远来至此,当不得诸位如此相迎。”他现在身为客军,在这庐江郡内还是要低调的。虽然他贵为大汉亭侯,又是一郡太守,然而毕竟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他若是架子摆得足了,惹怒了对方,说不得这些地方官吏在一些事情上刁难自己,让他极为被动,因此不如把架子摆低一点,大家和和气气好办事。

    “见过伏巴郡!”

    众人一听伏泉自称“孤”,自然知道他的身份,连忙行礼,同时也对这位远来的太守好感颇多。他们之所以远迎而来,当然是为了支援刚刚血战的汉家大军了,同时也是有想见这位“戾龙”太守,毕竟人家前程远大,背后朝中后台又硬,自然存了不少结交的心思,否则,换一个名气小、家世低的外地太守,他们就算在县署里接待,也没有什么不妥。

    一番行礼客套,伏泉和城内诸吏互相认识一番,因这枞阳被罢县名,自然不可能有县令、县尉这些官职。城内最大的官也只有前任郡署安排的一名南部督邮在此主持日常事务,其他的也就是郡署的其他吏员,毕竟枞阳已被归入郡治舒县治下,理论上已经归郡署管辖,因此要治理也只有郡署派人过问了。

    入得城中,城内的数千汉民百姓听闻平定蛮乱的郡守到来,也是纷纷涌上街道争相观看“戾龙伏泉”,场面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

    一路上,得汉城的官吏们见城里如此热闹,纷纷拍着伏泉这上官的马屁,讨好着这位上任以来第一次巡视郡内的太守,特别是那得汉令,简直恨不得把自己能知道的好话全部说尽。

    看着那似乎年近五十的得汉令,伏泉想想也知道这人为何如此了,毕竟按照他这年龄,还在这民不过万的小城徘徊,官途可想而知。如此讨好自己,也是希望自己在上计时多给他一些功绩,起码等到告老时不用耗费在这山野古城了。

 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阳兵

    自从黄穰率众起义围攻舒县以来,枞阳城内就是人心惶惶,生怕叛军南下攻取舒县南方的枞阳城,毕竟枞阳已不是大县,兵少人寡,叛军真要来几万兵马,他们还真不太可能能扛得住。

    其实若非是黄穰先前十分重视舒县的武库,这才让手下十二万余大军围在舒县城下,未分兵他处,再加上舒县和枞阳之间相处甚远,中间又有险峻的大别山余脉阻隔,恐怕此刻这枞阳城外也有几部叛军兵马前来夺城了。

    当然,叛军没有直接攻枞阳,这对伏泉来说却是极好的,毕竟一方面他火烧粮草往南撤退并无阻碍,另一方面带这残军来枞阳休整,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心里压力。

    因伏泉此番虽然是有预谋刻意往枞阳撤退,不过事先为了保密,并未通知枞阳城内官吏,甚至他自己麾下的兵卒也没有告知,所以枞阳城中的官吏在知道三日前的那场火光漫天的大火竟然是伏泉带兵奇袭叛军屯粮处,火烧叛军粮草时,都是不断称奇,大赞不已。

    “君侯此功真有霍骠骑之风,黄穰逆贼此番定无幸免之理。”

    “是极!是极!贼军无粮,必自溃也,君侯真名将也。”

    “常胜将军,必伏巴郡也。”

    ……

    官场之中,吹捧拍马屁之事,对于伏泉来说,早已习惯,见怪不怪,只是笑着推辞,众人一副和和睦睦的往城内而去。

    入得枞阳城中,城内略显萧瑟,大概是此刻郡内贼乱汹涌,枞阳城内的街道上行人稀少,不过却是多了不少随意搭建的草棚,里面都住满了人。

    一问才知,这些都是舒县周围逃难来的百姓,只是他们和伏泉路上遇到的那些避难在大别山附近的百姓不同,逃到了枞阳城里避难。不过因为舒县四周逃难百姓太多,即使枞阳本来也是一个大县城,那庐江南部督邮也没有足够的房舍来安置这些逃难灾民,这才让他们在街道上搭了草棚,暂时居住。

    此时还是盛夏酷暑,这么做的话虽然有损城内形象,但是如今城外叛乱不休,如此做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权宜之计。

    伏泉带领麾下汉军有着枞阳官吏带领,一路行走,众人入城后的安置场所早已有了安排,虽然枞阳已经被罢了县,不过原本的县署官舍以及兵营倒是依旧存在,正好可以安置伏泉及麾下一众兵马。

    沿路不少逃难百姓,见到伏泉这支衣衫不整的汉军兵士,多数面露惊恐,他们倒不是害怕汉军,而是以为叛军已经往枞阳攻来了,而伏泉这支兵马则是因为被叛军打败,逃到枞阳休整的。

    毕竟伏泉麾下汉军此刻的扮相实在不像是一支打了胜仗的部队,不说外貌,便是士兵的精神面貌,也因为连日不休的行军,把原本火烧叛军粮草的喜悦彻底给抹平了,显得十分没有精神气儿。

    街道上的百姓不少人因此大声喧闹,四处奔喊,颇有一种散播谣言的趋势,愈演愈烈,伏泉与身旁人面面相觑,没想到他这支也算是大战过后的凯旋之师,竟然会被人当做败军,说来也是让人感觉可笑。

    好在那庐江郡南部督邮见势不妙,连忙上前安抚,驳斥了那些散播的谣言,说明伏泉以及他麾下所率兵马皆是三日前夜袭火烧叛军粮草的壮士,这才稍稍止住了谣言。不过这显然不可能立即让百姓相信,纵然三日前,枞阳城里的百姓都见到城外远方那漫天的大火,但是谁也不能证明这火就是汉军偷袭了叛军后,烧毁叛军粮草所导致的,一切只能等城外逃难百姓陆续传来的消息,用时间来证实此事。

    只是,虽然如此,但总归是有了官方的“城池安全,并无贼军攻城”的承诺,这也让一部分人怀疑归怀疑,却也不妨碍他们闲的没事干,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聚集起来,纷涌上街道争相观看“戾龙”伏泉,好好看看这位少年“名将”到底是什么样子。

    虽然伏泉立功其实不多,但无疑他自出仕以来,所立战功都是颇大无比,而且都以胜利告终。加上他那显赫的家世背景,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这也就相当于名将了,即使这个“名将”可能现在还有些水分,不过这却无法改变百姓对他的看法。

    在这大汉,能引人争相注目的除了地方名士,也就只有名将可以如此了。当然如果你长得俊俏,肯定是可以引起无数少女怀春般的爱慕,但是和名士、名将这种,能让男女老少都通吃般的前来瞻仰,无疑前者显得十分有些不如了。

    枞阳当地十分尚武,那些闲的没事干的百姓听闻有“名将”到此,都来欢迎顺便看看热闹,场面因此曾一度有些混乱,毕竟对于古代娱乐活动少的百姓来说,能一睹名人的风采,也是一件不错的趣事。

    见此,伏泉也是感到无奈,他也知道原因为何,却是不好阻止,虽然自己这“名将”的称呼有些水分,比不得凉州三明之流,但自己的战功也是实打实的大,所以只能任由自己被当成后世的明星一般任人观赏。

    见到许多人看着热闹还带有羡慕的目光,伏泉不由苦笑,这一幕让他想到后世的追星族、脑残粉丝一类的事情,他可十分怕突然会出来几个听了自己事迹就搞出一些奇葩事情的百姓,那样他可招架不住。毕竟,在后世娱乐活动那么多的时代,还有无数精神空虚的粉丝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干出一些奇葩事情,更何况古代这个娱乐活动十分匮乏的时代,谁知道会出现什么变故呢?

    不过,可能是伏泉多想,一路到了官舍,都没有他担心的事情发生,大概是古人太过守礼的缘故。

    入得官舍,在确认麾下兵卒都已安置在兵营,城内各式医匠都被征集前去治理后,伏泉便招来那庐江郡南部督邮,说明他接下来的打算。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征募兵卒,救援舒县”而已,毕竟这枞阳附近,也是大汉朝出了名的出精兵的地方,而在此地被募集的兵卒,都有一个闻名的外号“丹阳精兵”。

    伏泉深知,自己麾下兵卒如果不好好补充的话,即使现在全员健康,也根本很难打的叛军,因为两军人数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

    丹阳兵,顾名思义,便是指在大汉丹阳郡附近征募的兵卒,历史上袁术曾言“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对丹阳兵有着极高的评价,即使现在,伏泉也听过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阳”的传言,足可见丹阳兵之骁勇精锐。

    大概是由于丹阳当地多山,地形险恶,群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导致当地百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之下,自然锻炼了这些百姓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他们尚武之风盛行,时常去山中打猎为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精神意志,这一点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于南方境内山越异族时常出没,寻衅是非,更时有谋反之举,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为了自保习武磨砺自己的传统,自然而然就让当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训练,便可以成为一支意志坚定,战力凶悍的精锐部队。

    前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李陵,进袭匈奴时,率领五千人抗击匈奴八万精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最后在手中无箭矢后,边战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关内,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以当时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之精锐善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后来汉末崛起的军阀里,就有不少人是依托丹阳兵起家的,比如陶谦、孙策,至于其他著名战役里,丹阳兵出没的身影也不计其数。甚至于后来的东吴,担任丹阳太守者,在孙氏臣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像诸葛恪掌权时期,他能肆无忌惮的很大原因就是诸葛恪时为丹阳太守,手握东吴精锐重兵。

    伏泉自从焚粮撤退以后,便一直想要扩充部队,毕竟黄穰所部粮草在自己夜袭之后,存粮绝对不多,他不趁着这时候去攻黄穰,那就绝对是脑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战场的一贯准则,所以在撤往枞阳的路上,他就决定征募兵卒了,终归后世鼎鼎大名的“丹阳精兵”,后来三国鼎立的刘、曹、孙,哪一家不都有一支这种部队,他现在近水楼台,不招募一些,也对不起自己不是?

    当然,虽然说是说丹阳兵,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丹阳人,因为造成丹阳兵强悍的是因为他恶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脉蔓延不绝,所以像是丹阳郡附近的庐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广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适合做一直精锐步兵的。

    现在伏泉身处庐江郡靠近丹阳郡枞阳,境内又是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达到伏泉要求,适合条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为这些百姓生活多数穷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