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皇戚-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数千人愿参军,可见“丹阳兵”能在汉末那么出彩,可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此,伏泉在仔细筛选,用了两日功夫,依旧用当初挑选板楯蛮兵的标准,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携劲弩,带十日口粮,半日行百里”来挑选了千余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马里,其中还能再战者共三千人。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是伏泉的一贯准则,其实若非是时间不够,等到其他远处闻讯前来应募的百姓前来,估计能符合条件的人还有更多。至于募兵所需的钱财,枞阳这小城自然凑不出来那么多,伏泉只是从其府库取来一部队暂与成功应募百姓,剩下钱财都是打了白条,盖了自己官印,承诺平乱之后,让庐江郡署府库,补回亏欠。

    这招效果很好,毕竟伏泉可是用官印来打了白条,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还有自己的个人清名。终归如果平乱之后,伏泉和庐江郡官署不兑现承诺的话,庐江郡官署或许关系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声可就会臭了,所以那些成功应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赖。

    至于庐江郡郡署那边平乱后,会不会答应自己这看似有些无理的要求,伏泉却是不太担心。毕竟,论公的话,自己有着刘宏的命令,大军所需钱粮由沿途州郡补给,现在自己休整要钱要粮,庐江郡署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自己凑齐;论私的话,自己和现任庐江郡太守陆康渊源颇深,而且自己舍了荆州叛军,远奔庐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请。再加上自己是助陆康平乱的,在公在私,这庐江郡署都得给自己把这欠下的钱粮还了。

    枞阳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为达观山,山巅之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名为射蛟台,这石台名气颇大,相传为前汉汉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龙而得名。

    相传前汉元封五年,冬日,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当时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后人因此事便为这石台取名为“射蛟台”。

    此时台上有一年轻将领正带其他几名将帅看着台下的滚滚江水,议论军事,现在距离汉军在枞阳休整,已过三日。

    现在在这射蛟台上议论军事的几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将领,看他们此时的脸色,却是极其不好,想来前方战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来报,黄穰贼军三日以来,麾下各部轮番围攻攻舒县,昼夜不息,攻势甚急,据闻贼军已有数次攻上城头,皆被陆庐江带兵击退,如今情势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选自《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唐润泽。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第三百六十八章 终是屠城显本心

    阵阵江风卷起千堆巨浪,射蛟台下,波涛汹涌,令人不由神往数百年前,汉武帝巡狩登台至此,望这滚滚江水,神情激动之下射箭入江的情景。

    当然,即使这江水再令人有鉴赏兴致,伏泉几人也不可能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射蛟台下,讨论这无边风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讨论舒县的局势问题,毕竟黄穰的叛军并没有按照伏泉的计划在走,在粮食被烧之后,反而还继续攻城,着实出乎伏泉的意料之外。

    “黄穰此獠军中无粮,此刻应士气尽丧,何以不退?”心中疑惑繁多,伏泉不由得问道,如今叛军无粮,按理应该就此退兵,搜集粮秣,再作它图,可是现在黄穰反其道行之,不仅没有退兵,反而连续数番勒令大军拼死攻舒县,这就很奇怪了。

    话语说完,身边其他几名将领都是面面相觑,纷纷摇头,沉默不语,一看就明白他们也不知黄穰为何如此,当然就算是他们想破脑袋,估计也想不到是黄穰用了以土为粮的假象暂时安抚住了麾下叛军。

    若是知道的话,那么此刻黄穰如此死命强攻舒县的原因也可以猜到了,无非是想拿下舒县,夺了里面的粮食和兵器,从而壮大自己,同时也可以掩盖叛军粮食紧缺的真相,毕竟舒县说到底也是一群之郡治,粮食是绝对有不少剩余的,完全可以弥补他粮食被汉军烧毁后的恶劣影响。

    “哈!”

    “杀!”

    “哈!”

    ……

    射蛟台后方,一阵富有节奏的响亮的喊杀声由远及近传来,声音很有气势,打断了伏泉的思绪。不过这样也好,既然想不通,那索性不想,大不了自己按照原定计划的日子提前支援舒县便可。

    想到此处,伏泉便招呼众人下了山,往射蛟台另一侧的山脚,循着那喊杀声的方向而去。很快,几人走了不少路后,便看到山脚下的一块空旷的土地上,此刻正有数千人在挥舞的手掌的兵器。

    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麾下新近补充整编的三千兵卒,伏泉并未让他们在枞阳城内训练,因为听闻枞阳城射蛟台之名,伏泉有意来此地看看,顺便也麾下兵马带到此地拉练。

    枞阳城内的兵营虽好,但毕竟枞阳除了县名后,一直未加修葺,只有偶尔城里的两百郡兵会在那里训练而已。在那里训练人数好还无所谓,但对于伏泉的麾下的三千兵卒而言,无疑不是太好。因此,为了省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节省训练时间,伏泉便顺路将他们带到此地训练。

    此刻,这些兵卒因为枞阳府库兵甲不足,导致有大部分新募的兵卒只穿着简单皮甲,或者根本没有甲胄,就穿着布衣而已,虽然如此,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训练的精神面貌,他们手中所用的各式兵器被他们舞的虎虎生威,显然这三日以来的训练已初有成效。

    汉军兵卒还在叫喊训练,那边为首的一个青年将领见到伏泉几人连忙跑到他们身前,行礼道:“见过君侯。”

    “嗯。”伏泉颔首,随后对着青年将领道:“公明,兵士训练如何?可行军乎?”

    这青年将领正是徐晃,论及自己这次出征所带将领,在练兵这一点上,无疑徐晃最有心得,所以伏泉便安排他来主持那新募集来的千余兵卒的训练和补充入各部兵马的事宜。

    徐晃听后回道:“回禀君侯,各部行军当无碍矣,唯战阵尚未磨合,恐与敌军交战,难以列阵……”

    “甚好!”伏泉打断了徐晃的回话,在确认自己部队可以行军后,他便打断开始下一步计划,只见他对身边众将道:“舒县被困多时,孤心难安,今日孤欲出兵讨贼,不知诸君可有异议乎?”

    身边众将听后相互对视一眼,随即齐齐拜道:“君侯有令,吾等敢不效死。”开玩笑,对他们这些武将来说,有军功不去捞,有仗不去打,那简直是暴遣天物了。即使现在他们就三千兵马,而且半数以上都是新募集的百姓,可这又如何,他们是汉军,是大汉的精锐,就算是前方有百万大军对阵,他们也不怕,也会誓死带人冲锋,这是他们身为大汉臣子的责任。

    其实,伏泉对此也是有考虑,在他看来,现在只要自己麾下兵马能够保持高强度行军不掉队的话,就可以了。因为以少击众,汉军想凭着军阵一点一点和叛军磨,显然太过勉强,最终多数结果都是两军陷入乱战而已,既然如此,他还需要什么军阵,只要在适当时候,突击叛军,和他打一场血肉乱战便好,而且现在舒县情势紧急,也由不得他拖延,至于这样打的话是生是死,也只能看天意了。

    “善!”伏泉大笑一声,随即看向最靠边的严颜道:“希伯,率精骑并本部兵马为大军前锋。”

    “末将领命。”

    严颜先是一愣,他完全没想到伏泉这次会点他的将做大军先锋,不过很快反应过来大声应诺。

    当然,做了大军前锋的严颜是高兴了,可伏泉麾下其他心腹将领就不高兴了,那边黄忠、关羽看向严颜的眼里就有一丝愠怒,像是被谁抢了心头肉一般,甚至连徐晃这个生性沉稳的年轻人,面色也不自然。

    对此,伏泉并未挂在心上,自己是他们的主君,如何命令他们只能接受而已,稍后他转头继续道:“传令枞阳诸吏,速备齐大军十日干粮,午时运至,其余诸将,各领本部兵马,随孤进军。”

    “诺!”

    众人自然不敢违逆伏泉,纷纷行礼告退,各自整理本部兵马,准备行军出征去了。

    看到麾下诸将面带各式表情离开,伏泉心中不由感到有趣,他选择严颜为大军先锋自然不是随意选的。盖因前方偷袭叛军粮草,关羽、黄忠都因为阻击受伤不小,其中关羽伤势最重,虽然现在伤口都已好了不少,但他们毕竟是有伤在身,伏泉本着减轻他们负担的意思,还是决定暂时留他们在身边,同时也存了一些其他后来投靠自己身边的诸将,一些立功的机会的心思。

    午时时分,在接到一骑所送的文书后,在枞阳城的庐江郡南部督邮不敢怠慢,连忙命令麾下诸吏,备齐三千大军十日所需粮草,征集了一些民夫运至射蛟台处。

    随后,只见得伏泉麾下三千兵卒,在各自取了够自身所食用十日的干糒背负后,便在伏泉一声令下,往西南方快速行军而去……

    伏泉的军队向着西南方的舒县驰援,而此刻的舒县城外,早已是伏尸遍野,狼烟遍地,汉军与叛军都是死伤无算,一场战役打得极为惨烈。

    舒县毕竟是庐江郡郡治,城高墙坚,加之又在南方,自然城池四周都挖了宽大的护城河,对于叛军来说,攻城自然是极为不便。然而,别无它法,除非叛军不想攻城,不然只能用人命来填平。

    这护城河宽约有十仗有余,黄穰从一开始奔袭舒县,到近日围攻,为了填平这护城河就已经有数万人因此而死伤,可以说叛军每进一步,都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叛军主帅黄穰策马。将数百骑立于南门,身后有三万余兵马相随,其余三门,除了北门外,也分别有两万兵马围攻,典型的围三缺一的战法,就是为了攻破黄穰心里的这处眼中刺。

    当然了,舒县北门看似没有人攻城,其实在北门外三十里的一处山林里,黄穰还安排了一万兵卒埋伏。对于这座让他损兵数万的城池,黄穰怎么可能会放过里面的官军,他能靠着汉蛮两族的泥腿子崛起,除了有一定学识以外,也是深知如何让自己麾下的兵卒兴奋,增加战斗力。

    每每破城,黄穰都会让麾下兵卒洗劫高官富户,地方豪强大族,一边用于养军,另一边则就是为了让随他起义的兵卒发泄而已,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农民军起义的固定发展方式。而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导致大多数起义的军队,成了流民军队,打一处换一处,破坏当地生产,如果是王朝末世还好,说不定还有其他机会,但大多数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部队最终被中央正统王朝覆灭。

    黄穰麾下的叛军也就是如此,不过,因为打着“推翻暴汉”的旗号,他自然不能对普通百姓下手,只是强制拉他们做壮丁入伙而已。转而将兵卒倾泻负面情绪的对象,变成地方大族,彻底加剧了社会阶级的矛盾,这样做的结果固然是让叛军战力不断提高,战果辉煌,同样也让各个地方大族视叛军如猛虎,以死敌的方式对抗,并且支持地方官署。

    陆康被朝廷快速空降外放为庐江太守,能这么快调节郡内事物,掌控权利,并在舒县城下,阻挡叛军多日,除了他本身极其有能力以外,也是因为地方大族誓死相助的原因。否则,如果舒县城内人心不齐,百姓兵卒不效死力,陆康根本守不到现在。

    遥遥望着紧紧关闭大门的舒县县城,黄穰咬牙切齿之极,这一战简直是他自起义以来的耻辱,十余万兵马围攻近一月,损兵数万,竟然还未破城。此刻城墙上那一脸刚毅赴死的汉兵,像是一道梦靥,死死的阻挡他准备倾覆南方,称霸天下的野心。

    想到自己花了大力气才封锁住缺粮的消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