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东汉末年- 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御驾亲征一旦失败,其后果是没有人能承担得起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御驾亲征便要面临着失败的风险,这是将天子逼在墙角了嘛!若是胜了,那是应当的。天子嘛,人中之龙,永远伟大、光明、正确。若是败了,威望受损都是轻的,天子死社稷的事情都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发生的。

    当时的大宋朝,可以说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一旦真的迁都避战,那民心士气就散了。因此,寇准便极力促成宋真宗北上御驾亲征,甚至逼着天子由汴京而韦城,由韦城而澶州,甚至逼迫着天子从相对安全的南城行宫,渡过黄河到北城巡视了一圈。果然,此时宋军士气大振,战斗力直线飙升,再加上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军以床子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沮,被逼签下了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当然这事儿不知真假,若是真的,宋真宗这种与邻国后妃“结下深厚情谊”的本事倒真的令人敬佩了。不过,因为寇准使得北宋国祚延长了一百多年却是事实。

    如此看来,既然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身为天子的宋真宗应当真心感谢他了吧?然而事实上却没有人说寇准好话的,就连真宗对他也是心有芥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天子总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即便是再高明的政治家也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感情。寇准确实立下了大功,保住了大宋朝的江山,可事情过去之后,一旦没有了切肤之痛,当年朝廷中的恐慌便没有人记得了,当年的千钧一发事后想想也不过如此了。这时候天子就会想,可能他不用御驾亲征,事情也不会太过糟糕,即便要御驾亲征,不用到达澶州北城那真正的战争前线冒险,作用也是一样的嘛。

    再换个角度想想,你寇准将天子顶到墙上,逼着天子到前线去,说得好听是为了国事不顾己身,换一个说法的话分明就是不将天子的安危放在心上嘛!你这是为了国事,爱国算是没错,可是否忠君却值得商榷了。因此,即便是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在面对站队问题的时候,也是错不得分毫的。

    如今的郭斌,摆了这么大的场面,请了这么多人,吧啦吧啦说了那么一大坨话,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可是单单落下了“忠君”一条没说。在许多时候,不表态便是表态,他既然没有强调要忠君,便大致可以解读为“不必忠君”。要知道,如今郭斌的地位提高了,俨然成了天下间权位最高的几个郡守之一,他的一言一行都有无数人瞧着,甚至连他放个屁都要被人过分解读。

    要说以郭斌以往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这个事情自然不会想不到的,可是他还就这么说了,甚至还堂而皇之地建了一个祠堂,将刘陶的灵位供奉在里头。要说刘陶是什么人?宦官将其下狱的事情或许私自妄为的可能性居多,可他毕竟是死在狱中的,虽然没问出什么罪过来,可怎么也算是个“犯罪嫌疑人”了吧?至少对于他的事情,就连天子都尚未表态呢,你郭斌这里就供奉上了?

    至于适才的一番言论,确实有被别人拿做把柄的危险,可就算是把柄也要分人的。郭斌可是天下皆知的帝党,而且看天子对他的看重,似乎更不在十常侍之下,谁敢随意拿着他作筏子?更重要的一点是,郭斌身为天子刘宏布在距离京师洛阳极近的一个棋子,极既拱卫京师的一股极强的军事力量,也是他考虑到万一天下有变,为太子刘辨安排的一个可以放心的后盾。

    刘宏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前些年倒还不显,如今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按说如今的刘宏年纪不过二十九岁,该是正当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年纪,可他非但脱发严重,体力也很是不济,便是在宫中,也极少靠着双腿走路,不是坐马车就是乘肩舆,而立之年的好汉子竟搞得跟个小老头也似。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刘宏心知肚明,可在他看来,既是做天子,便不正是要如此享受生活吗?否则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若是做了天子反而要处处受到约束,还不如回去做他的解渎亭侯呢。

    不过,刘宏始终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坐在天子的位子上自也看得长远,因此他早早地便立下了太子,也在暗中给太子刘辨安排嫡系人马。何进升任大将军是一桩,郭斌以颍川郡守领破鲜卑中郎将,并得统领两千护卫是一桩,黄巾之乱前默许汝南袁家的长子袁绍护卫刘辨南下阳翟,曹操屡屡升官,又是一桩。甚至将皇甫嵩这个在黄巾之乱中屡立大功的功臣一再贬谪,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刘宏的这些安排是极有深意的。在东汉一朝,大将军这个位子位高权重,极为敏感,因为历来兴风作乱,祸乱超纲的都是以外戚升为大将军的。刘宏将何进封为大将军,无疑是要借着何进的手来稳定朝中局势,帮助刘辨稳定地位。毕竟何家是太子刘辨的外家,何进不支持这个亲外甥还能支持谁去?可是刘宏此人也不是初登皇位的小白了,大将军之位固然可以帮助刘辨站稳脚跟,可若是何进借此机会将自己这个天子之位架空,那便是作茧自缚了。想来刘宏也是看出何进不是眼光长远、格局宏大之人,即便要作反怕也没有胆子,没有能力,因此他才能放心将大将军之位封给何进。

    然而,若是何进因为才学不足而难以稳定朝局,那刘辨有朝一日若要登上帝位,怕也是不稳当的,因此刘宏又把袁绍、曹操、郭斌几个后起之秀提拔起来。袁绍是汝南袁家的大公子,虽未出仕,却一直与京中权贵文人交往,又很受何进看重;曹操的祖父曹腾曾侍奉大汉朝四位天子,对大汉王朝可谓忠心耿耿,其父曹嵩则依靠买 官升迁为太尉,很是支持了一把刘宏的小金库,因此曹操也算是自己人,也就借着何进之手将曹操逐步升迁;郭斌就更不必说了,以他在黄巾之乱中立下的功绩,不要说中郎将了,便是直接晋封个正儿八经的将军那也是绰绰有余,刘宏一直这么压着他,还不是为了给刘辨留下施恩的机会?否则郭斌年纪轻轻便赏无可赏,不是逼着他造反吗?

    再说皇甫嵩,与前面几位不同,皇甫家族乃是西北著名的豪族,如今的皇甫嵩又是名满天下的堪战之将,可谓大汉朝的中流砥柱。如今若是不敲打敲打,将他冷藏个几年,等异日刘辨登基却如何制约得了他?到时候功高震主,朝廷内外必又会引起一场龙争虎斗、血雨腥风。因此,刘宏冷藏皇甫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倒是为了保护这位国之栋梁。况且等到刘辨登基后,若是有需要,只要一纸诏书便可令得皇甫嵩官复原职,那他还不得对新君感激涕零?

    到时候,内有大将军何进坐镇主持大局,外朝中有曹操、袁绍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在外呼应,军方又有皇甫嵩坐镇,足以控制西北的局面,外面又有如郭斌这样的地方实力派引为奥援,刘辨的帝位便可做得稳稳当当。

    照说历史上的刘宏大约也是这么个安排,只是没有郭斌这个穿越者搅局罢了,可是何进这个草包愣是拿着手中这一副绝佳的好牌给董卓点了炮,那却是刘宏始料不及的了。

    正是大约摸清了刘宏这个安排背后的意思,郭斌才拿得定主意。刘宏既然不会轻易动自己,这又是不得不做的大事,郭斌便也毫无顾忌地做了出来,况且他又没扯着嗓子喊要推翻天子刘宏的腐 败统治,潜规则毕竟只是潜规则,拿不到台面上来的。反而,适当放纵一下,偶尔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失误,让天子刘宏看到郭斌的不足之处,也容易让人放心不是?否则郭斌以尚未及冠的年纪便得任高位,还要像油滑得紧的老头子们一般每一步都中规中矩,毫无差错,反而要让人放心不下了。

 第三百六十六章 政治

    果然不出所料,郭斌在阳翟县西南祭祀刘陶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可朝廷之中依旧风平浪静,愣是一点儿消息都没有。//全本小说网,HTTPS://。)//无论是天子刘宏,还是将刘陶投入狱中的宦官们,都仿佛没有听到消息一般。

    朝廷里面虽没有什么动静,可这事儿在士林之中却是传得沸沸扬扬。平心而论,刘陶虽屡次上书,切中时弊,名噪一时,可若说在士林中的威望,差得却不是一星半点儿,非但与党锢之祸初起时的党人领袖、如今硕果仅存的陈寔相去甚远,便是较之卢植、蔡邕等人亦是拍马难及。

    可就是这么一个并不是那么名声在外的人,竟因反对宦官弄权而被陷害进入狱中,最终为表忠贞而自杀身亡。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他身亡之后,非但有同乡为其收殓尸身,有郭斌这位文武双全、名震天下的颍川郡守亲自护送其灵柩回乡下葬,更是在颍川郡治所阳翟县城外专门建了个祠堂供奉,享受万世瞻仰,这简直就算得上一个传奇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人生一世所求不过名利二字,而对于士人来说,有的时候名声比利益要重要得多,流芳百世则更是士人们所梦寐以求的。大汉天下十三个州部,一百零五个郡国,如郭斌这样看重士人的着实不多,而能够如郭斌一般,说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郡守更是凤毛麟角。

    即便是在两千年后,中国人注重地域出身的特点仍然没有改变,对于“同乡”的认同感在世界上亦是名列前茅的。崇拜祖先的中国古人们极端注重家族,同时对于生长于共同地域的同乡亦抱有极高的认同感,同乡之人若是在旅途中相遇,多半会互相帮助扶持。

    在古代社会中,同乡一直是人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乡之间互相提挈也一直是社会的风气。比如朱儁与孙坚,当年黄巾之乱初起时,朝廷拜朱儁为右中郎将,统领大军与皇甫嵩一道剿灭南路黄巾军。此时的朱儁算是发迹了,因此他向朝廷举荐有江东猛虎之称的孙坚任佐军司马,朝廷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自此以后孙坚便算是出仕了。朱儁与孙坚二人在行政区划上虽非同乡,可其故乡相距极近,在地理位置上却又算得上同乡了。

    然而,同乡之间的互相扶持虽颇常见,能如郭斌这般以郡守之尊做到这个份儿上的却是不多。人们纷纷议论刘陶的事迹,而更多的人则是在啧啧称赞郭斌虽身居高位却仍是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又会不无羡慕地将其亲自北上迎接刘陶灵柩回乡的事情拿出来议论一番。就这样,郭斌一不小心又成了京师之中的风云人物了,结果就是他在英烈祠前的讲话被以太学生为主体的士人团体纷纷传抄。

    这也难怪,郭斌那一番话意蕴虽不甚深远,遣词也不够精当,可是胜在气势恢宏,格局极大,受到以年轻人为主的太学生们的追捧,也算是合乎情理。只是朝中的大佬们对于此事却是三缄其口,就连蔡邕、卢植这些与郭斌交好之人,也没有公开表明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然而,远在阳翟的郭斌对京中之事虽不甚在乎,近在眼前的颍川郡中却有了一个让他喜出望外的变化,颍川四长之一,党锢之祸中党人领袖之一,大鸿胪陈纪之父,德高望隆,年逾八十的许县陈家耄老陈寔,竟然亲手书信一封,令其嫡孙陈群亲自送来位于阳翟县中的郡守府,拜谒郭斌。

    陈寔在信中对郭斌提携同乡之事表示了赞赏之意,并对郭斌立祠堂祭祀刘陶一事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郭斌为护卫汉家江山奔走征战、为绥靖地方不遗余力之事高度赞扬,最后在结尾更是点明了自己年事已高、精力衰退,于教导子孙一事颇有不逮之处,特将嫡孙陈群送到阳翟县学之中游学,希望郭斌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吝教导。

    陈寔如此作为,是郭斌始料所不及的,实在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他有点儿不知所措了。郭斌之前在英烈祠外搞那么大排场,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交好党人,将身为党人领袖的陈寔拉到自己这一边。而只要获得了陈寔的认可,陈氏一族便算是站到自己阵营之中了。届时,颖阴荀氏、长社钟氏、许县陈氏站到了自己这一边,那么整个颍川郡便算是握在手中了。

    然而,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立定目标是一回事,能不能达成,什么时候达成,却不是自己说了算的。郭斌虽也想要借着刘陶的事拉拢陈家,实际上打的却是持久战的主意。这么大一个家族,这么一件关乎家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