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3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名“衍”字,乃水流入海、富足之意,用之为国号,最为大善不过。”

    用自己的名字当国号,让李衍有些意动。

    可就在这时,李光却出列道:“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用君主的尊名当国号的,此举怕是不妥。”

    徐秉哲反驳道:“凡事都有先例,陛下乃千古一帝,冠盖宇内,有陛下,才有新朝,无陛下,就无新朝,用陛下之尊名当国号,有何不妥?”

    唐恪道:“陛下之功德,无需以国号之形式宣扬,史书定会给陛下一个公断,何需我等画蛇添足?”

    接下来,就该不该用李衍的名字当国号,新加入的原宋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原水泊梁山的官员则全都看着不插嘴。

    李衍一步步走到如今,靠得可不仅仅是后世的知识和自己天下无敌的武力,还有他在无形当中练就的一双慧眼——现如今的李衍,可以说是,明察秋毫,对人心的把握相当透彻,有时候,李衍清醒得自己都害怕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变成妖怪了,怎么好像能看透人心?

    就比如现在,李衍清楚的看到,支持用自己的名字当国号的大臣,全都是在溜须自己,而反对用自己的名字当国号的大臣,则大多是怕自己的声望太大,没有约束,进而会变成昏君。

    自从有皇权以来,皇权和臣权就一直在斗争。

    臣权太大,就会诞生权臣。

    而皇权如果太大,则很容易酿成昏君。

    好得王朝,皇权和臣权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那样,国家才能安稳,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从水泊梁山建立,李衍的威望就高到任何人都挑战不了,可能,开国君主当中,唯一不担心手下大将率兵造反的就只有李衍,因为,水泊梁山如今所拥有的地盘几乎全都是李衍亲自带人打下来的,水泊梁山之所以快速良好的发展,也全都是李衍亲自带人创造的,毫不夸张的话,在水泊梁山,李衍甚至已经被神话了。

    这种情况下,李衍若是不自控,还真就没有人能约束李衍。

    这也是唐恪、李光等人最担心的。

    所以,唐恪、李光等人才以此事试探一下李衍的态度。

    而原水泊梁山一系的人则知道,李衍虽然说一不二,但李衍很“懒”,不喜欢把权,因此唐恪、李光他们争得毫无意义,而且他们也知道,李衍是不屑于也没必要用一个名号来增加自己的威望,所以才没有掺和其中。

    李衍虽然不喜欢唐恪、李光等人行事的方式,但理解他们的初衷,也觉得应该给唐恪、李光这类人一些信心,毕竟,现在是建国之初,他们君臣才开始接触,需要好好磨合。

    所以,李衍让了一步,道:“大哉乾元,以‘元’为国号如何?”——李衍这也是想走蒙元的路,让蒙元无路可走。

    见李衍让步了,唐恪、李光等人心下一松,暗道:“陛下果然有明君的气度。”

    不过——

    唐恪、李光等人还未对李衍完全放心。

    因此,李光又进一步试探,道:“‘元’为国号,本是极好的,只可惜,十年前勃海人高永昌叛辽起义,自称大渤海皇帝,已经用“元”当国号了,我朝再用‘元’当国号,是不是有拾人牙慧之嫌?”

    李衍盯着李光看了一会,然后微笑道:“爱卿此言也有些道理,嗯……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庸者,不易也,万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和者,乐业也,天下之达道,故君子乐本,天健中节。如今我朝既为中国,那就用‘中’为国号好了,大中,就这样定了吧。”

    李衍取“大中”为国号,除了纪念自己是中国人以外,还因为李衍想起一事:

    朱元璋建明朝时,建国号意在“大中”,可后来考虑到,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可以示其在明教中的正统地位,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才将国号改为“大明”。

    李衍没有朱元璋的顾忌,所以,就以“大中”为国号。

    李衍又让了一步,已经给足了唐恪、李光等人面子,再让,可就不是李衍的性格了,所以,李衍也不再问,直接就将国号定下了。

    唐恪、李光等人虽然没有得到他们最想要的结果,可他们也知道,李衍这位马上开国君主,是绝不可能像宋仁宗那样对大臣言听计从的,能连让两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在赵鼎的带领下,唐恪、李光等人赶紧同其他文武百官一同拜道:“愿天佑我大中,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为了敲打一下唐恪、李光等人,李衍也不跟臣子商量,直接就又道:“至于年号,就定为‘大统’吧。”

    唐恪、李光等人不禁苦笑,心道:“这位爷,还真是睚眦必报……还好,这位爷并不固执听不进去劝,只要注意一下方法,还是能沟通的。”

    一听李衍所起的年号,大中的一众文武,尤其是原水泊梁山一系的文武,哪还能不知道,李衍这是希望在大统年间能完成天下大一统?

    这也是大中文武百官共同的心愿。

    所以,大中文武百官一齐拜道:“愿吾皇天下大一统,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

    ps:本想写一章四五千字的大章,可一咳嗽,我的脑袋仁就像针扎似的疼,还总忍不住咳嗽,写到三千多字的时候,我实在是受不了,就没细写年号这块,一笔带过了,然后读读,也挺好的,最后决定今天就发这么多吧。

    抱歉,又欠了大家五六百字,等我感冒好了,一定将欠大家的尽量给大家补回来。

 第六百七十五章 错失良机(求订阅!)

    …

    应天大元帅府,汪伯彦的办公处。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黄潜善从外面进来了之后,对其他人摆摆手,示意其他人全都出去。

    等房中只剩汪伯彦和黄潜善之后,黄潜善道:“两波金使,全都被我处理掉了,我还派人在各个路口堵截其余金使。”

    汪伯彦道:“切记,万不可让金人进入应天府,否则会陷大王于不仁不义不孝之地。”

    黄潜善道:“我明白……可总这么拦着,也不是个事啊,依我看,当务之急是请大王即位,只要大王登上了皇位,就算金使进了应天府,也好处理一些。”

    这时,耿南仲从外面走进来,道:“副元帅此言有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因为陈遘还在中山府坚守,不能履行元帅之职,赵构于是将汪伯彦提拔为元帅,令黄潜善为副元帅,宗泽则继续担任副元帅。)

    见黄潜善和耿南仲都是真心拥护赵构荣登大宝的,汪伯彦道:“我曾问过大王的态度,大王那时说,还不是时侯。”

    黄潜善和耿南仲一听,便知汪伯彦的意思是,赵构并不反对当皇帝。

    耿南仲道:“大王仁孝,乃天下之所幸,只是如今,二圣北狩,李衍的兵马已经占据汴梁城,若李衍入城之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窃取大宝,则有社稷旁落之险。”

    听耿南仲这么说,黄潜善想起一事,道:“我的人刚打听到一事,宗室赵叔向最近正在招兵买马,他该不会也有窥视大宝之念吧?”

    汪伯彦道:“何止赵叔向,徽猷阁直学士知陈州赵子崧,亦是宗氏,他也在招兵买马,而且,他还与徽奠阁学士京西北路安抚使何志同、徽猷阁直学士发运司翁彦国等筑坛同盟,现已有近两万人马。”

    黄潜善道:“此事我亦知晓,不过,翁彦国不同意赵子崧为盟主,想自己当盟主,两人现在就此事吵得不可开交。”

    耿南仲道:“若大王不即位,则必有人窥视这皇位,我等当劝进才是。”

    汪伯彦和黄潜善都点头称是。

    数日后。

    大元帅府里里外外聚满了人,而门下侍郎耿南仲,元帅汪伯彦,副元帅黄潜善,参议官耿延禧、董耘、高世则,干办杨渊、王起之、秦百祥,随军转运使梁阳祖、黄潜厚,都统制官杨惟忠,五军统制张俊,以及诸将士,都排队来到康王赵构住处,劝赵构登基称帝。

    耿南仲率领众人站在庭院里,向赵构行再拜之礼,朗声道:

    “金人不道,邀二圣銮舆北狩。天未厌宋,必将有主。主宋祀者,非大王而谁?大王聪明英勇,上皇之皇嗣,少帝之介弟,天命已兆,人心实归。应天顺人,宜适机会。天命不可以久滞,人心不可以强违,万机不可以暂旷。愿大王即皇帝位以定天下,上以慰祖宗在天之灵,次以慰二圣南望之意。然后,号令天下,回戈灭虏,以迎还二圣,为大宋中兴之主,天下幸甚!”

    对于耿南仲等人所请,赵构似乎不为所动。

    耿南仲见此,伏地恸哭,一边率众人再拜、一边说道:

    “二圣北狩,天下无主,群心惶惶。大王不早为之图,后时有悔。愿大王以宗庙社稷为念,速继大统,先正尊位,乃议奉迎,生灵延颈以望,愿大王幸听,俯徇群情。臣南仲率群臣昧死上言,俯伏再拜。”

    赵构掩面流涕,表示自己不能接受众人所请。

    集合在门外的三军将士,在汪伯彦的示意之下,连声高呼万岁万岁!声音洪亮,震天动地。

    可赵构还是坚决不同意继承皇位。

    耿南仲又劝说道:

    “二圣北狩,大王今欲北征,奉迎銮舆,此大王孝悌,已足以昭假神明。然李衍已占京师,奸雄睥睨,若他抢先窃取大宝,然后回戈北征,则恐有社稷旁落之险。大王若早为之计,李衍必拱手让出汴梁城,归还赵氏之江山。其若不如此,则天下唾之,群凶亦如蝟毛而起矣。”

    黄潜善附和道:“李衍素有异志,数次对皇命阴奉阳违。恐遂仿此,不可不虑。愿大王催促诸头项人马,会合于京城下,张大军声,彼自胆落,宝位有归。苟或逆天叛理,宋德在人心已深,卿士大夫诸军百姓亦不为使。大王可以不烦伐鼓,只消传檄京城军民,一呼胥叛,李衍面缚以献,而归玺大王。大王于是北征,奉玺以迎还二圣,似未为晚。投机之会,间不容发,愿大王早图之。”

    杨惟忠代表张俊以及五军统制将佐表态说:“北征乃将帅事,愿大王即皇帝位,见先理会李衍大事,惟忠等身膏草野,图报大王。”

    赵构已经辞了三次,该走的形式,已经走完,按说可以顺势即位了。

    可偏偏就在这时,宗室成员赵仲琮等人匆匆赶来!

    赵仲琮等宗室成员,一至认为,赵构不应当即位。

    赵仲琮说:“昔日晋安帝蒙尘西土,大将军、武陵王遵制行事。今二帝北迁,大王不当即位,只宜用晋武陵王故事,称制行事,不改元。”

    很显然,宗室成员们只赞成赵构代理皇权,主持朝政,但反对赵构即位称帝,认为这样做缺乏合法性。

    黄潜善呵道:“昔日唐明皇帝遭安禄山之难,车驾入蜀,诏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拜裴冕为御史中丞副之。裴冕与杜鸿渐、崔漪等,请皇太子即帝位。其主要理由是,主上狩蜀,宗社神器要有所归,宜正位号。如若逡巡,失亿兆心,则大事去矣。皇太子始即帝位于灵武,卒能克复两京,迎上皇大驾于蜀。

    况今日之祸,二圣北迁,李衍窥视,天下惶惶,有甚于天宝时。大王以太上皇之子、皇帝之弟,入继大统,其谁不以为宜?矧皇帝命大王以兵马大元帅,睿意可见矣。今天下兵马会合,不于此时早正位号,将恐奸雄乘隙,摇毒纷纷。宜用唐肃宗故事,推戴大王即尊位以定天下,实宗庙社稷之福,群黎百姓之幸。何且称制,徒取法晋武陵王?实无以利国家,而安祖宗在天之灵,慰二圣南望之心也。”

    然而——

    尽管所有人都帮赵构说话,可赵仲琮等宗室成员,就是不同意赵构继承皇位,他们坚持认为,赵构不是皇太子,不可以用唐明皇、唐肃宗父子之例。

    双方吵了很久,赵构才开口道:“丑虏肆毒,残我土地,陵我京邑,迁我二帝,移我神器。四海罔戴,颙颙延首。二三大臣暨诸将佐与夫诸路帅守,以天下群情,交章劝进。吾以父兄痛心疾首,未知措身之地,岂敢偃然受天下归往之请?猥当隆极,免徇众志,以答天下之休庶,以奉迎二圣,恢复中原,此吾诚心,天实临之。公等世受国恩,同遭戹会,忠贯日月,精感神明,实赖远谋,共济祸难。”

    赵构都如此说了,此次劝进,也只能暂且作罢。

    赵宋至此错失最后一个良机。

    ……

 第六百七十六章 真爱(求订阅!)

    …

    对于劝赵构即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