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3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构都如此说了,此次劝进,也只能暂且作罢。

    赵宋至此错失最后一个良机。

    ……

 第六百七十六章 真爱(求订阅!)

    …

    对于劝赵构即位一事,汪伯彦、耿南仲、黄潜善等人,只是暂时偃旗息鼓,并没有放弃。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汪伯彦、耿南仲很快便暗中给诸副元帅、总管如宗泽、范致虚、范纳、钱盖、赵野、翁彦国、刘光世、赵子崧等写信,请他们拥护赵构当皇帝。

    黄潜善觉得,寂不闻京城事,处处被动,无法决策,也无法请赵构登基,应想办法派人深入京城了解实情。

    于是,黄潜善悄悄下达招募令:若有人能入围城者,有重赏。

    南华县有一小吏,名叫李宗,前来应募,说自己能想办法入城。

    黄潜善当晚即派人给李宗家送去很多钱财,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以高官。

    李宗很快便来到东京,结果发现,梁山军,不,现在应该叫中军,并不禁百姓进出汴梁城。

    这也是李宗运气。

    今日早朝时,少宰赵鼎、开封府尹金富轼、礼部尚书王时雍等人,凑请,开城门,允许百姓自由出入往来。

    李衍明白,赵鼎等人这是想安定东京百姓的心,同时,也想将李衍后日就要登基为帝的消息放出去——登基一事,可不是说,关上门自己登基就完了,此事可是要昭告天下的。

    李宗进入汴梁城之后,四下打听,方知李衍后日便要登基称帝。

    无意之间,李宗还打听到,御史中丞秦桧,曾当众劝李衍还政于赵氏,被李衍呵斥,之后被侍卫赶走,进而认定秦桧乃是忠于赵氏之忠臣。

    李宗辗转找到秦桧的住处求见秦桧。

    与此同时,秦桧正在后悔前两日的冲动!

    秦桧万没想到,当时李衍会当众呵斥他!

    在秦桧想来,李衍就是不听他的还政于赵氏,也应该赞赏他的忠心才对,退一步说,就算是表现自己的气度,也应该重用他才对。

    可现如今的结果却是,李衍在这两日先后亲自召见了原赵宋的兵部尚书吕好问、太常寺主簿张浚、司门员外郎胡寅等几十人,却连问都没问过他秦桧一句。

    再结合前两日之事。

    秦桧怎会不知,他凉了?

    退一步说,他也是被搁置了,短时间内很难在大中得到重用。

    秦桧有些懊恼,有些怨李衍没有君主的气度,又有些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

    秦桧的夫人王氏,见此,劝道:“老爷不必气馁,以老爷之才,不愁没有出头之日。”

    秦桧今年也三十七了,在这个平均年纪只有四十出头的时代,已经不算年轻了,他真怕他自己等不到出头之日。

    也就在这时,有门人来报:“有一个名叫李宗的南华小吏求见。”

    秦桧并不认识南华县的人,不过此刻的秦桧有些心烦意乱,正好见见这个求见他之人,分散一下他自己的注意力。

    不多时,李宗就被小厮带进来。

    李宗看看王氏和秦桧的小厮,道:“小人想单独跟中丞说一件大事。”

    秦桧想说:自己万事不避讳夫人。

    可王氏却直接起身,道:“老爷,你们忙,妾身后面还有点事。”,然后冲李宗点头示意了一下,就离开了。

    王氏都走了,秦桧的小厮哪里还敢留?

    等房中只剩秦桧和李宗时,李宗才道:“实不敢隐瞒中丞,小人是黄副元帅的门人。”

    秦桧听罢,眼睛就是一亮,问道:“你是黄潜善黄大人的门人?”

    李宗道:“正是。小人此来,乃是奉我家副元帅之命来查看京师的情况的。此次来求见中丞,也是想跟中丞打探一下目前京师的情况。”

    秦桧眼珠微微一动,道:“本官怎知你是不是黄大人的门人?你有何凭证?”

    李宗从头发里拿出一个蜡丸,双手奉上,道:“这是我家副元帅写给王时雍王大人的密信,可小人来到京师后打听到,王大人已经被辽东王任命为礼部尚书,正在为辽东王筹备登基大典,所以没敢去见王大人,偶然间听闻中丞昨日当众请辽东王还政给赵氏,才临时起意改来见中丞。”

    秦桧赞赏道:“你做得很对,此信若是落到王时雍那个小人的手上,必会被他们利用,对大元帅府不利,还好你聪明将信送到了我这里。”

    秦桧拿起蜡丸看了看,就将蜡丸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李宗,然后问道:“如今大元帅府是个甚么情形?”

    秦桧没看密信的举动得到了李宗好感。

    李宗于是将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诉给了秦桧。

    当秦桧听说,赵构并没有顺势即位,痛心疾首道:“赵仲琮等宗室当诛!大王若是顺势即位,还能占一些先机,如今必被李衍那个恶贼所抢先了,进而沦为被动!”

    从汴梁城到应天府虽然不远,但就算是骑快马,没到两天也到不了,毕竟,这一路之上到处都是危险。

    而那时,李衍已经登基称帝了。

    李宗道:“那依中丞看,此事该如何是好?”

    秦桧想了想,道:“为今之计,只能尽快将这个消息告诉给康王殿下等人,然后再从长计议。”

    李宗道:“那小人现在就回去,将这个消息告诉给汪副元帅。”

    秦桧在心中盘算道:“我在中国已经没有机会了,且忠臣不侍二主,不若去拥护康王殿下即位大统,那必受康王重用……”

    盘算了一会,秦桧道:“你对京师之事不慎了解,我同你一块回去吧。”

    李宗有些迟疑,道:“这……虽然京师已经解禁,可这一路之上兵荒马乱的,大人千金之体……”

    秦桧道:“为报效国家,秦桧纵然万死,又有何妨?”

    李宗一拜在地,道:“中丞真乃大宋脊梁!”

    秦桧连连摆手,表示不敢当,然后道:“事不宜迟,你在这里稍等我一会,我去换身衣服,就同你走。”

    秦桧去后堂见到了他的夫人王氏,然后道:“大宋需要秦桧,还请夫人体谅。”

    王氏沉默了一会,道:“甚么时候走?”

    秦桧道:“这就走。”

    王氏没再说甚么,直接去为秦桧收拾东西去了。

    秦桧也趁这空档换上了一身小厮的身服。

    不多时,王氏就将一个沉甸甸的包袱交到秦桧的手上,道:“出门不比在家,老爷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王氏的爷爷是王硅,在仁宗时候当过宰相——号称三旨宰相,在政治上无所建树。

    因此,王氏是正经的名门望族。

    王珪过世之后,王家多少有些衰落了。

    可虽说如此,王家也是没甚么背景的秦桧所高攀不上的。

    要知道,王氏的兄弟娶得可是已故宰执郑居中的女儿。

    从这里论,王氏算得上是郑太后的后党一系的。

    秦桧之所以能娶到王氏,皆因王氏垂青于秦桧才华,屈身下嫁。

    而秦桧之所以能做到御史中丞之位,也是借了王家的势。

    于情于理,秦桧都得敬重王氏,哪怕王氏不能生育。

    用后世的话说,秦桧与王氏,算得上是真爱。

    因此,在临分别之际,秦桧抓着王氏的手,道:“他日,秦桧必用八抬大轿来接夫人!”

    王氏扑入秦桧的怀中,哭道:“妾身等着老爷!”

    两人依存了一会,王氏抬头看看天,道:“天色不早了,老爷再不走,城门就关了。”

    秦桧听言,才放开王氏,然后去了前厅,之后跟李宗一块从后门离开了……

    ……

 第六百七十七章 陪秦桧跪了近千年的王氏(求订阅!)

    …

    垂拱殿。全本小说网https://。

    李衍束手站在殿门口,一边看着远处雾气腾腾的万岁山、一边听着石秀禀报:“截止到目前为止,逃走的原宋臣有,吏部尚书谢克家,康王舅父韦渊,御史中丞秦桧,太常寺主簿张浚,监察御史马伸……”

    听着石秀所念的长长的名单,李衍感慨万千!

    那谢克家、张浚、马伸,李衍都曾亲自接见过,亲自与他们推心置腹的谈过。

    不成想,他们到底还是走了。

    诚如耿南仲所说的,宋德深入人心,祖荫不灭,并不是李衍完全可以取代的。

    对于这些逃走的旧宋官员,李衍并没有阻拦——李衍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净化一下自己的队伍,免得自己的队伍当中竟是一群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辈。

    这也是,李衍同意开城门的原因之一。

    等石秀念完,李衍道:“继续密切关注,不要错过一人……另外,但凡是叛国者,其家属也要全部监管起来,准备统一抓捕,届时,他们的家产全部抄没,男子皆送入劳改营,女子皆送入教坊司。”

    对于这些逃去赵构那里的人,没甚么好说的,他们就是准备跟自己作对的,对他们还有甚么可客气的,必须严惩不怠。

    事实上,要不是怕打草惊蛇,怕自己队伍里的二五仔走不干净,李衍都准备派人将这些二五仔直接杀得干干净净,免得资敌。

    如今,算了,就便宜赵构好了。

    至于是否担心赵构做强做大。

    一点不勉强的说,李衍真的一点都不担心。

    上一世,要不是赵构会跑,要不是金人内部发生内乱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大清洗完颜宗翰等金国开国功臣全都被清理得七七八八,要不是赵构好运捡到了岳飞、韩世忠、刘锜、吴玠、杨存沂等等一大批优秀的将领,赵构那个小破政权,早就被金人灭了。

    如今,岳飞、韩世忠、刘锜、吴玠、杨存沂等等那批优秀的将领全都是李衍的,此消彼长,赵构那里虽然仍有几十万人马,可说白了,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就算多了秦桧等人,也改变不了甚么。

    想起秦桧,李衍不禁又想起秦桧的妻子王氏,也就是跟秦桧合组“东窗事发”、陪秦桧跪了近千年的王氏,进而道:“我听说,秦桧的妻子王氏……”

    说到这里,李突暗道:“以我如今的身份,再跟一个妇人计较,未免让人觉得我有些小小家气,进而让人耻笑,算了,算了,且由她去吧,她说破大天,也只不过就是一个妇人罢了。”

    念及至此,李衍就转移话题,道:“在官员身边安插情报人员一事,你写个详细的方案给朕,如果你所写的方案可行,等朕登基之后,你就着手准备成立锦衣卫吧。”

    这次,不少原宋臣叛逃,李衍表面上没说甚么,心里却是有些介怀的。

    而且,对那些留下来的官员,李衍也不免生出了一些疑心,毕竟,历史上可是有宇文虚中那个例子存在。

    全程办理此事的石秀,看出了这点,于是趁机又提了在官员身边安插眼目一事。

    有锦衣卫在,李衍不仅可以知道,手下的官吏,哪个可靠,哪个不可靠,哪个是二五仔,而且,不会变成聋子和瞎子,不会被权臣架空。

    另外,李衍也想明白了,只给石秀和锦衣卫搜集情报的权力,不给他们乱捉人的权力,对自己的名声,影响应该不会太大。

    见李衍松口了,石秀就是一喜!

    不久前,李衍下令,全国范围内修复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并进行扩建——扩建之后,每三十里就有一馆,十里就有一驿站,五里一亭,三里一邮。

    而与以前的驿站不同的是,李衍也允许百姓、行商住宿在驿馆。

    在这个时代,对于赶路的人而言,投宿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外出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如果驿馆对外开放,必定大受欢迎,也必定能给国家带来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当然,李衍扩建驿馆系统,还将驿馆对外开放,不可能只是为了增加这点财政收入。

    首先,李衍准备让这驿馆网充当飞奴网的补充,辅助传递消息。

    其次,李衍准备用驿馆网收集天下情报。

    朱贵给李衍算了一笔账,仅目前大中所掌控的地盘,就得建近两千个驿馆,需要情报人员至少五万。

    李衍听罢,大手一挥,就任命朱贵为兵部驾部郎中,筹组驿馆系统,所缺人员、物资全都由朱贵自己招募筹集。

    朱贵因此一下子就成为超过石秀、柴进、燕青的情报头子,可以说是权势滔天。

    而这还不是最让石秀、柴进、燕青羡慕的,最让他们羡慕的是,战争早早晚晚有结束的一天,到那时,服务于军队的情报部门,自然是要缩减的,比如军情部,比如政情部,而朱贵的驿馆系统却丝毫不受影响。

    如果李衍真成立锦衣卫,那石秀和政情部,也是有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