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彦在书院中与那谢道武相谈,见他不卑不亢,颇有才学,善于兵事,随收在帐下作为参军。

    王彦离开书院时,王朝聘将书院两百余名弟子集合起来,要求王彦给他们讲上一课。

    对此王彦不好拒绝,随答应下来。

    竹林开辟的书院中,两百余名方巾道服的学子坐在各自桌前,看着一身铠甲的王彦,眼中满是好奇。

    大明朝重文轻武,但国家危难之时,哪个书生又不曾想起那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王彦看着眼前的学子,本想引经据典,讲些忠君爱国之事,只是他却不知从何讲起,但这时他的脑海中却突然涌现出一首词曲,于是他开口唱道:“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众对多学子忽闻词曲,不禁纷纷一楞,但王彦已经接着唱道:“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志士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建奴不顾身~~”

    王彦本是举人,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弃文从军,他的境遇与着歌声和其相似,于是他唱得也越发动情。

    这歌声与曲词仿佛有一股魔力,让书院中的两百名学子,完全沉浸在其中,哪怕王彦的歌声并不那么动听,但其中的情感和家国情怀,却打动了他们,使他们的内心,仿佛受到了召唤。

    是啊~国朝之危,甚于累卵。

    是啊~剃发易服,北虏要亡我衣冠。

    是啊~岂能让儒冠,误我报国之门。

    是啊~男儿因提刀在手,杀尽胡儿方罢手。

    一时间,学子们脑中,满是终子云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豪气,满是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然,更有不少学子在口中跟着轻喝道:“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志士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王朝聘与王介之见此,不禁面面相觑,而刚被他推荐给王彦的得意弟子谢道武,却已经双眼一亮,痴痴的注视着王彦。

    (shyion赞助的角色,终于登场,还在看吗?人物上有什么设定吗?不说我就瞎整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85章 文人士子齐从军

    王彦在书院内作歌一曲,引得书院内诸多学子心中一片共鸣,纷纷欲投笔从戎,从军报国。

    王朝聘在听完王彦唱第一段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与王介之相视苦笑,或许他们很快就无徒可授矣。

    古语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寒窗苦读,本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考取功名,报效朝廷。

    如今胡虏南侵,家国危亡,他们弃文从武,有何不可呢?

    王彦位居楚国公,官居极品,学子投到他的麾下,远比在书院中读书,然后再走一步一步的科举之路,要更加容易进入官场,实现抱负,所以王朝聘与王介之都没有出言阻止。

    古人尊师重教,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于中堂,《国语》有云,“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所以,师生关系,乃是最为可靠的关系之一。

    王彦位居高位,掌握一方,但其毕竟为官之日上短,身边缺乏心腹人才,王朝聘同王介之乃在座两百名学子的恩师,他们两人因为年岁的关系,不能辅助王彦,但这两百名弟子却可以成为王彦值得信奈的一大助力。

    离开衡阳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有近一百八十人相随,正好于王氏的二十名子弟编在一起。

    这些学子,对于王彦来说,可是难得的人才,明时武人地位不高,能识文断字的简直是凤毛菱角,而现在军中许多事物都需要文士来处理。

    如操炮之事,如后勤管理又如军功赏罚,都需要文人,所以现在有这样一群文人士子的加入,对王彦而言,却可以使得许多工作,更容易胜任起来。

    对于这批士子,王彦决定好好培养,但邝露与武院都留在广州,并没有随王彦出征,所以他便只有先将这两百名士子编为亲卫,留在身边亲自教导。

    因为学子之事,王彦在衡阳多留了一日,于二十八日才启程北上。

    自衡阳往长沙的路上,因为有湘水之便,王彦便弃马上船,顺江而下。

    这时立于他身边的谢旷终于有了机会,他向王彦作揖一礼后,诚恳道:“国公,在下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本注视着湘水两岸的风采,闻语不由回过头来,他这几日与谢旷相谈甚多,自然知道他的一些想法,“道武可是想要从军?”

    谢旷微微一愣,随即一抱拳,“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却沉吟片刻后才道:“道武乃谢文正公之孙,世代书香,又有举人功名在身,只需在为本督幕僚期间,积累一些经验,不需几年就可为封疆之吏,而此时从军,却要为士林之人不耻,而且还要历经战阵凶险,尚不知前途何在,道武觉得值否?”

    大明重文轻武之风由来日久,文臣地位远高于武将,虽说如今已是乱世,但观念的转变,却要一定时间,而且王彦确实看到了谢旷的才华,准备将他培养成管理地方的人才,所以将心中想法说了出来,希望他能看清自己的选择,走一条稳妥的道路。

    谢旷闻语后,却没有动摇,显然这几日已经仔细权衡过得失,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国公爷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但在下已经决定弃文从武,在沙场上报效大明。”

    王彦显然也料到了他的回答,因而并不感到惊讶,而是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他问道:“道武能告知本督,你心中的想法吗?”

    谢旷见此,先是一喜,而后答道:“天下间能治理地方的文臣多的是,但能够带兵打仗的儒将却少之又少。此国家危亡之际,正须武将扫平天下之时,而国朝历来重文轻武,使得军中吸引不到人才,军队难有战力。今我以举人之身,投身军中,除了能亲手杀虏之外,便想给世人看看,从军并非什么贱业,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军中,从而使武人的地位上升,使军队更有战力。”

    大明朝一向以文统武,正二品的袁崇焕矫杀位居武将极品的毛文龙,就能不报朝廷,将堂堂的江东大帅直接杀害,这其中除了袁崇焕的个人原因之外,武将地位受文官压制,也是一个方面。

    如今乱世降临,武将地位必然有所提升,王彦对此也多有思考,他希望武将的地位提升,但却不希望他们都成为江北四镇与左良玉、郑芝龙那样,仅仅是因为靠着手中的兵力,要挟朝廷,来提高他们个人的地位。

    这样的提升,对大明朝毫无意义,甚至会使朝廷受武将胁迫,无法统一大局,对抗清廷。

    王彦希望的提升,是整个社会对军队的认可,从而慢慢改变军队和武人的地位,他要的是尊重,而不是百姓对官军的恐惧。

    这时他听完谢旷之语,心中不禁一阵思索,“道武之言,让本督有豁然开朗之感。以贵人操贱业,从而慢慢改变世人对军队的感观,此法甚为可行也!如果军中多些知大义的儒将,那如刘良佐、刘泽清等临阵倒戈之辈,也必然减少。”

    谢旷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百姓眼中高高在上的存在,是文曲星转世的贵人,但这样的贵人现在都从军了,那百姓对军队的看法,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王彦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贵人操贱业?”谢旷闻王彦之语,不禁微微点头,“国公大人之言甚为有理,其实在下之所以从军,也是看到国公大人以士大夫之身,亲上疆场,为在下做出了表率。”

    王彦笑道:“好!既然如此,那就让我等士人,来改变世人对军队的看法吧!现在这两百学子,正好缺个统领,不知道武可愿领之。”

    谢旷肃然抱拳,“敢不从命!”

    “哈哈~”王彦与谢旷不禁相视而笑,但这时船头的戴之藩却忽然回头呼道:“国公,前面就是长沙了。”

    (感谢殊战之伤,书山擒攀蹬,枯港ii,3281等书友的支持,感谢shyion的支持,对于角色,我就自行发挥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86章 勤政殿成功表态

    十一月间,王彦与郑芝龙私下达成协议,在粤海之上得以合解,粤地的船可以安全出海,王彦随命下属将一百万两税银从海路解押至福京。

    一直以来在钱财上被郑氏控制的隆武朝廷,在得到这笔税银后,不禁雄心大震。

    原来许多不能实现的计划,现在却能很轻松的达成了。

    隆武帝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招募兵马,进行北伐,而被左懋第等人推到前台,与郑芝龙对抗的郑成功,很快就成了皇帝依靠的对象。

    皇帝定下两路北伐之策,郑成功作为东路大军的统帅,军务自然繁忙起来。

    这****正操练军中新卒,整备早日成军之后,好出仙霞关,配合湖北明军夺取武昌,但却突然有内士前来相招。

    郑成功心中一阵疑惑,但还是立马跟随内侍进宫,而在途中,他则从内侍口中得知,皇帝的心情差到极点。

    “难道又吃败仗呢?”郑成功一路担心的来到行宫,皇帝在勤政殿相见。

    他进得殿来,才发现殿内以经站立数人,其中尽然还有一位剃着金钱鼠尾的年轻男子,而皇帝则满脸寒霜的端坐在御案之前。

    这时郑成功不禁一边思索到底发生了何事,一边急步走上前来,行大礼拜见陛下。

    皇帝见他如此,神色稍缓,“爱卿平身,朕急于相招,却是因为得知一件大事,令朕心中不安,所以想听听卿家的意见。”

    郑成功站起身来,感受着店内的气氛,已经知道此事必与那金钱鼠尾男子,甚至与他也有关联,“不知是何事让陛下忧心?臣愿为陛下分忧。”

    隆武闻言点了点头,而后却看向立于一旁的金钱鼠尾,“王卿,你可将事情始末,告知于郑卿。”

    郑成功听皇帝唤那剃发男子为卿,不禁眉头一皱,同时也惊讶不已,要知道隆武帝抗清的意志可是比谁都要坚定,多尔衮派到福京招降皇帝的使者,可是直接被皇帝杀掉祭旗了,现在怎么会唤一剃发之人为卿呢?

    剃发男子正是自北京南下,准备向王彦通报消息的扬州士子王续,他一路南来,路上不知经历多少波折,才座船到了广州,但彼时王彦却已经率军过了韶关,他本想寻求官府帮助,却又被当做满清细作抓捕入狱。

    王续在狱中,想着能证明他身份的扬州旧人,但随着王彦几次整编,他的族兄王绩、王士琇都被编道督标亲军中随王彦北征,剩下的也都分配到广南诸府,成了折冲都尉,居然无法证明他的身份。

    广东布政使苏观生忠心于隆武帝,他得知有个清廷细作欲见王彦,被抓入狱之后,随心生警惕。

    他不知是王彦已经与清廷有所联络,还是清廷想要招降王彦,而他身为隆武心腹,自然要将事情弄个清楚。

    苏观生想要看看王彦有没有和清廷暗自接触,随亲自提审,却没想到居然是王彦派入清廷内部的生间,于是连忙请来扬州人氏,再次确定身份,而后才将他送来福京,将情报面禀陛下。

    这时王续闻皇帝之言,随出列先向皇帝和众臣行礼,而后谓郑成功道:“国姓爷,十月间,职下从奉命潜伏于清廷内部的清廷内院学士詹霸处得到消息,多尔衮与清廷已经决定派遣使臣招降平国公,而职下出北京时,使者也正准备出发,算时间,现在应该已经进入了福京。”

    王续说完,又行一礼,便退到一旁,但郑成功脸上却是一阵惨白,他整个身体不禁后退一步,半响才回过神来,而后立马拜道:“陛下,家父虽然对朝廷的策略,多不认同,但他对大明朝还是忠心耿耿的啊!”

    左懋第等人扶植郑成功与郑芝龙相抗,使他在皇帝与父亲之间艰难周旋,其心中的苦闷,不足与外人道哉。

    隆武帝亦知郑成功在忠与孝之间的难处,但他却不得不逼郑成功,因为这已经关系到隆武帝在福京城的安全。

    这时隆武并未让郑成功起身,而是看了一眼,立在一旁的王子龙。

    王子龙被王彦举荐给隆武帝之后,因为他是多年的老锦衣卫,并非隆武在福京登基后新招的锦衣卫,所以在能力上显得特别出众,每次都能将隆武帝交代之事,办理的十分妥当,所以备受青睐,如今已经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同知。

    此时他看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