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北宋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北宋末年-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放心吧,我一定会完好无损的回来,娶俺的小娇妻。”唐十一知道未婚妻担心了,呵呵一笑道。

    看着未婚夫阳光般从容自信的温暖笑容,杨凌本能的拥起一股无法言语的信任和踏实感觉。不知怎么的,自己似乎特别相信眼前这个家伙,在自己的印象里似乎没有他做不到事,同样,认为他说回来就一定能回来的。

    就这样,两人打着情骂着俏,唐十一翻看着资料,杨凌则将一双美眸豪无顾忌的投在自己男人身上。两人都在暗自祈祷时光慢些再慢些,直到小红站在门口敲了敲门框。

    “小红,你都准备了什么啊?”唐十一看着妹妹提着一个夸张的大包裹,小脸滴着汗珠,忍不住问道。

    “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呢,北方冬天冷,多准备了些棉衣。”小红喘着粗气道,说着将包裹放到了桌子上。

    “笨丫头,冬天冷可以再买吗,带这么多?”唐十一嘴上埋怨着,心里却暖暖的,知道妹妹是刀子嘴豆腐心,别看平常对自己凶巴巴的样子,其实也蛮关心自己的。

    “说谁笨呢你,真是狗……奥,让你拿着就拿着,废什么话呢”小红听这小子说自己笨,差点骂出口,说完又不好意思的看了小姐一眼。

    杨凌仿佛没听见,也跟着说:“让你拿着就拿着吧。”

    “好吧,还是你们俩最疼我”唐十一说道,心想带这些生活用品事小,这自己以防御使的身份前往代州,到了那里岂不成一把手了,万一需要招兵买马什么的,岂能少得了银了,多带点银钞才是正道。

    “小冰她们都在后院呢,你去看看吧”杨凌说着,不舍的收回了目光,牵着小红的手去了西厢房。

    唐十一知道诗诗映雪她们故意在后院,是给自己和杨凌多创造一些私人空间呢,可有干妈在,自己哪能敢放肆啊。

    到了后院,唐十一将明天上路的消息,对几个发呆的美女一说。早有心理准备诗诗和映雪小脸上顿时写满了失落,李冰儿却抢先道:“师傅,我也跟你去。”

    “小傻瓜,师傅去守边,你哪能跟着。”唐十一柔声道。

    “不就是打仗吗,我才不怕!”李冰儿不服气道。

    “小冰,别闹了,你还这么小,再说打仗都是男人的事。”映雪帮着劝道。

    “我就是不想离开师傅吗,师傅,你带我去好不好?”李冰儿摇着唐十一的胳膊央求道。

    “咳”唐十一被小姑娘摇得不好意思道:“你师娘……奥,你凌姐姐也来了,你先跟她练好武,上阵杀敌的事等长大了再说。”

    李冰儿只是不舍得唐十一离开,不想和师傅分开,当然知道自己不可能跟着随军的,这才点了下头。

    唐十一劝慰了一番情绪失落的几位,然后一起去了前院。

    晚饭后,唐十一和燕青、武松等好汉聚集在后院。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27章 河北路立体化防御体系

    (全本小说网,。)

    燕青武松等人也是挺失落的,毕竟在一起的时间也不短了,特别是从江南战场回到京城,所经历的轰轰烈烈,不单单是完全打破了各位好汉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众好汉也不知不觉将唐十一视为了领头人。现在唐十一突然要离开,而且还不知何时能回来,这一下子搞得众人很是忐忑,好象失去了根顶梁柱似的。

    “唐兄弟,你咋说走就走呢,这以后让兄弟们咋整呢?”黑牛叹口气道。

    “黑牛兄,你们尽管放手去做就成,再说以后我也肯定会回来的。”唐十一说道。其实心里还真没底,不敢说什么时候能回得来。

    “十一,我和小六子跟你去吧?”三皮起身道。

    唐十一虽然知道两个小伙伴是搞情报工作的好手,但也不想将他们冒然带到北部战场,觉得在京城更能发挥他们的长处,毕竟自己在京城还是有些敌人的,比如曹家、东赢堂……

    “你们俩还留在京城,和武部长、燕厂长他们一起,搞好德氏集团的安全工作。”

    “好吧”三皮和小六子无奈的点点道。

    唐十一陪大家闲聊了会,就回到了前院,又陪干妈说了会话,本还想和小凌再好好交流下感情的,不过有干妈在,这晚上两人也不好意思独处。

    唐十一躺在床上,可谓是一夜无眠啊。

    第二天一早,辞别了众人,唐十一就和武地士武学生们护送着谭稹上路了。

    一行人十分低调,乘坐三条大船沿汴河一路北上,过了黄河,顺着大运河就进了河北境。

    大宋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河北和河东两个大的防区组成。

    河东区也即今天的山西,这里由于山河表里,关险重重,而易守难攻。

    河北则是一望无垠的广阔平原。

    所以两大防区中河北防区才是大宋北方防御的重中之重。

    河北防区共设有四个军事重镇,即四个安抚使路:

    一、高阳关路,指挥机构设在河间府(今河北河间);

    二、定州府路,指挥机构设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

    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四、大名府路,治所在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高阳关、定州、真定三路驻军与河东路的太原府、代州等地驻军,构成了一个南北纵向深度防御体系。而大名府驻军则沿着黄河东西分面,横向防御,构成了宋朝北方的第二道防线。

    自澶渊之盟后,宋辽划定流经河北境内的白沟河,即今天拒马河为界河。

    为了防御辽国铁骑,大宋一是聚兵戌垒,三镇分峙,即在河北镇州、定州和高阳关三地屯驻重兵;二是在东至泯姑河口(今天津溏沽附近)的东西900里,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利用原有河水塘泊,加以疏通,筑堤蓄水,广置稻田,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28,立铺125,用以阻止辽军铁骑。

    随着盟约签订,“两国享无事之福且百年”

    欧阳修在《边户》一诗中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景象:“自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戎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宋辽百年无战事,也使得整个河北的军备废弛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将骄兵惰,城池坏了不修,任凭塘泊干涸,军士的训练更是一塌糊涂,粮草储备也不足。当然,最重要的是将士的精气神严重不足,或者说是他们根本没有要打大仗的心理准备。

    谭稹这次秘密北行,虽然为保密而极其低调,但一批亲卫随从再加上一百多名武进士和武学生,这队伍也是浩浩荡荡,想低调都不行。

    此时正值金秋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

    谭稹此行任务轻松,如旅游般,悠哉游哉的一路行来。到达河北后,首先去了高阳关路。

    谭稹之所以将第一站放在高原阳关路,主要原因是,一是该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二是该路的安抚使吴阶在平叛方腊时是谭稹的部将,并表现卓越。

    吴阶认为燕云地区本就是汉家故土,理当收复,而且认为伐辽可行,于是在备战上也是十分积极。

    谭稹对吴阶的态度十分满意,勉励一番后,又先后走访了中山府路、定州府路和真定府路等路。结果河北的督查工作后,谭稹率众西行抵达了河东路第一要城太原。

    谭稹极其注意自身仪表,每到一地下车轿前,必先照照镜子,正正衣冠,直到全身上下一丝不苟才下轿。

    面对各路将官,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谭稹也极度自信,而且有相当威严,一是自己本就是大官家身边的红人,再加刚刚从南方战场凯旋,自然是信心满满。

    一路来,唐十一做为谭稹的贴身侍卫,几乎旁听了谭稹和河北各路高级指挥官的谈话,在看到谭稹威风无边的同时,也对各路的军士风貌有了大概的第一印象。

    总的来说,这河北路的军士和西部劲旅差了几个等级。事实上也是如此,河北路诸军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大宋军队中垫底的,想想也不奇怪,虽说河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是关乎到整个大宋王朝的生死存亡,但宋辽自檀渊之盟后,几乎百年无战事,这也使得河北各路军纪训练装备什么的,都十分欠缺。

    不过,自从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对于中原汉族民族政权而言,北方的藩篱大部洞开,而首当其冲的河北平原,简直是胸膛完全裸露在北方游牧铁骑之下。

    为此,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弥补和对冲华北无险可据的被动。

    例如,在河北霸州,让唐十一极度震撼的是,见到了被后人称之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就在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宋辽交界处,地下密布可与长城相媲美的战道。

    这些战道纵横交错,成立体结构分布,距离地面深度在一米到五米之间,洞体宽窄不一,深浅不一,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延伸屈折,走向更是错纵复杂。主要分为“******”和“藏兵洞”

    战道间密布大小不一的小屋,屋内有灯台、土坑、蓄水缸、通气孔等生活设施,可以让军士们在里面长期栖息。

    唐十一也不由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看这洞壁和洞顶全是镶砌的大青砖,想着这要耗费多少人力成本啊,只是不知战时成效如何。

    听当地的指挥官讲,霸州城内的战道直通往最北端的永清县,这永清县正是离北京最近的宋城,该地也是宋辽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而且永清县地下的战道更是四通八达,分别与其它各路相连。

    唐十一感觉这战道虽然够隐蔽,但由于地下空间所限,再加上通讯手段的限制,认为局限性也不少。

    在河北路,除了地面上的“水长城”——塘泊和地下长城——“战道”外,北宋还建立了另一重要的防御工程,那就是与塘泊互为补充的榆塞。

    所谓榆塞,榆即榆树,塞即阻塞之意。北宋的榆塞,即广种榆柳等树木,或者通过保护原始林木,开成林带,以阻挡辽国骑兵的突入。不过这榆塞并不是宋朝所独创,早在秦朝防御匈奴时就已存在。

    宋人薛季宣曾在分析北宋分镇强边之法时说道:“河北为三,而统于大名,有塘泺、方田、稻田、榆塞为之险。”

    河北路的榆塞,是与塘泊插花式分布相互补充的,河北榆塞主要设在地势高,塘水难以到达的地区,或设在官道旁和边防重镇周围。

    正如“塘水时有时无,夏秋可徒涉,遇冬冰冻即无异于平地,今齐棣间数百里,榆柳桑枣,四望绵亘,人马实难驰聚,若自沧州东接海,西砌西山,仿齐棣榆柳桑枣,候楼年间可以限戎马”

    而在太行山以西的河东路,由于该路与东部河北路的地理环境大不相同,这里海拔高,多为山地,其中五台山的主峰高达三千米,而且沟壑横在河东路北部与辽接界处。北宋为在此地利用林带来阻挡契丹骑兵,对这一带的林木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特别在代州、忻州、宁化军等前沿阵地,“茂密成林,险固可恃,犹河朔之塘泺也。”

    可见,虽然宋辽百年无战事,但大宋在北部特别是无险可守的河北平原,为防患北方铁骑的侵袭,还是费尽了心思。

    谭稹一行出了河北进入河东路。

    谭稹首先会见了河东路经略使兼知太原府薛嗣昌,此人也是十分热衷攻伐燕云。

    对于此人态度,谭稹并不意外,因为自己几年前秘访太原府时,此人就是坚定的主战派。

    河东路北领辽国,西北与夏相接,因此成为北宋“国巨防之地”,“天下精兵之处”。大宋在此驻扎重兵以北捍强辽,西拒劲羌。

    连续两更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28章 关隘锁阴之重

    (全本小说网,。)

    这里北控沙漠,山谷险隘,“黄河带其南,长城绕其北,地据上游,势若建停瓴,实秦晋之咽喉,关陕之险要也”

    河东路统辖二十州军,又细分为四路,即并代路、涌上潞路、石聩路、麟府路。

    其中太原城和麟州城分别是御辽和御夏的前沿中心,而以两大城池为中心修筑的堡寨群则形成了外围防御线。

    鉴于该地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宋在此地驻扎重兵,同时还修筑了数十堡寨,除了正规禁军外,更招募有大量藩兵和弓箭手。

    虽然河东地处辽夏两面威胁,但由于该地东起太行山、恒山,自西缘雁门、管涔诸山脉,蜿蜒至今山西省河曲县东北之火山军。因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