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有天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有天庭- 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凉张氏自316年西晋灭亡后,便以凉州为基地形成了一个割据国家,算是圆了中国张氏的皇帝梦,前凉扩张疆域时与后赵发生了冲突,当时后赵君主是逮谁灭谁、打遍北方无敌手的石虎石季龙。

    后赵军进攻陇西,接连推平了几座城,兵锋杀到枹罕,威胁前凉的腹地。亡国关头,谢艾带着一身仙气闪亮登场。

    由于《晋书》史料的缺乏,谢艾到底是什么来头我们并不知晓,只知道是个主簿,文武全才。作为一军主将,谢艾不像其他武将骑马作战,而是身着儒生的便服便帽,坐着一辆轺车,潇洒自如地临阵指挥。

    后赵羯人军队是以骑兵见长的,他们不管谢艾弄什么玄虚,以三千黑槊龙骧军(精锐具装甲骑)进行突袭,目标就是活捉那位主将。

    谢艾的部队阵脚被冲乱,部将劝他赶紧下车上马。不料谢艾毫不在意,干脆下了轺车,坐在一把胡床(古代的木凳)上指挥部队。

    前凉军队见主将如此镇定,士气不由得大振,后赵军弄不清虚实,居然以为对方有伏兵。如此一消一长,谢艾居然逆转了形势,斩杀敌军一万三千余人,取得了一场空前的大胜。(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七九章 卧龙还是花样少年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这是学诸葛亮啊,极有可能是从他这里有所借鉴,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坐车而不骑马,确实有故意而为之的意思。

    无独有偶,南梁也有一位从不骑马的名人。而且他玩得更浪,别说马了,车都不坐,直接坐板舆!板舆是一种人抬的乘具,经常作为年老者的乘行器具,有时朝廷为示尊重,还赐给年老的臣子用。

    比如隋朝功臣梁睿因年老不方便上朝,隋文帝特赐板舆上殿。显然,这东西压根就没有机动力。这位“浪人”就是梁武帝麾下的名将韦睿,他参与过历次对北魏的作战。因为此公身体瘦弱,骑不了马,故而只能坐着板舆参战。

    韦睿虽然体弱,打仗却一点也不含糊。他主持的合肥之战(公元504年)和钟离之战(公元506年),对北魏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特别是合肥之战时,面对北魏军的疯狂反扑,部将劝韦睿赶紧退军。韦睿不仅不同意,还命人把象征主将威仪的伞盖、节仗和旌旗张设起来,以示必死之志,最终顶住魏军进攻,取得了大胜。

    几次大战下来,领教了韦睿厉害的北魏人对其畏之如虎,因而给他起了个绰号“韦虎”。

    梁朝末年,王僧辩也是一位在战场上玩浪的人物。侯景之乱时,叛军进攻王僧辩镇守的巴陵城,双方相持不下。

    为了鼓舞军心,他于两军激战时,穿戴大将礼服,坐着乘舆——有座椅的人抬小车,在城上巡行,既表示出对叛军充分的蔑视,又极大鼓舞了本军的士气。

    最终巴陵一战,梁军在王僧辩的指挥下大破叛军主力。

    由上述几个例子可见,战场上坐小车或轿子的人物,必然都是有充分胜算者所为。小车、板舆类本身机动不便的属性,也决定了它是主将鼓舞士气的手段之一。

    总之,只要对战场有充足的把控能力,自己乘具的机动力根本不是问题。但如果没那个能力,骑千里马也没啥大用,最多像清末的叶志超那样创造一个“狂奔五百里”的逃跑世界记录。

    反正一句话,浪是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的,诸葛亮有能力浪一浪,也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

    言归正传,这样的浪人诸葛亮,李陵自然也想拜访的,如果可能,他也要来个三顾茅庐,传为佳话,毕竟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三国了,自然也没有刘备三顾茅庐流传了。

    “才华过人、智谋深远,如果谁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这是世人对诸葛亮的认知。

    不过按照记忆,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想到这里,李陵就带着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的出身并不显贵,他在正式“上班”之前“躬耕于南阳”,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上是这样说的: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泰)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畊陇亩,好为梁父吟。”

    这话是意思是:诸葛亮父亲虽然做官,但很早就过世了,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就跟着叔叔诸葛玄,按理说凭诸葛亮的才华和能力在叔叔诸葛玄的身边混个一官半职问题也不大,但不幸的是诸葛玄的官位也搞丢了。

    然后他们就投靠了荆州刘表,这便有了最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似乎多多少少带有一点无奈。但他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农夫,“每自比管仲、乐毅”(语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不然,诸葛亮是真有实力,人如其名:“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所以,假农夫诸葛亮,他的名声早已经传播在外了,在当时绝对是个青年才俊。

    这样大大有名的才俊,按理说李陵应该好好找到的,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不是找不到诸葛亮的家,三弯七绕才找到他家,而是找到他家,直到三次拜访才和诸葛亮碰面。

    “哎吆,糊涂了!”李陵一拍脑门。

    受《三国演义》影响太深,以至于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诸葛亮就在荆州,然后一直号称卧龙什么的……实际上,诸葛亮定居荆州据现有史料,大致是在公元197年左右。

    直到公元207年被刘备三顾茅庐成为刘备的部下,这时候,他正好27岁。比较巧合的是,诸葛亮与汉献帝同年生的,就连死的都是同一年: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位189年-220年在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而眼下是董卓之乱的时间,刚刚被李陵平息,比之历史上的时间还提早一年半载的了,历史上,这个时间也不过跨度三年,从189年东汉中平六年开始到初平三年192年。

    也就是说,眼下诸葛亮不过还是少年,12岁还是虚岁而已,这时候的他还没来到荆州呢。

    所以李陵打算要传为佳话的三顾茅庐,还没开始,便要夭折了!至于说要继续二顾茅庐?这就有点东施效颦了。

    再说,这时候的诸葛亮,还没有足够的才能,他还是棵幼苗,需要时间成长,著名的《隆中对》更是还没影呢!

    想当年历史上,诸葛亮未出山已定三分天下,何等气魄?出山后,刘备一直都是按着诸葛亮的谋略走,有诸葛亮辅助后,不断得到人才,先得庞统,后的法证,几人帮助刘备收二川,定三分,共同辅佐刘备从卖鞋到称帝。

    说到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必须要提二分天下的鲁肃,两人都是战略家。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三国将不再是三国,而是鲁肃的天下二分!

    那么刘备无论选择曹操还是孙权,但是都阻挡不了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必打……(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八零章 小将魏延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既然年少的诸葛亮不在荆州,李陵直接转道回府,路过城门时,发现一小将——“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太扎眼了,活生生的关羽第二啊。

    然而明显的又不是关羽,毕竟关羽的三大标志丹凤眼、长美髯、一身绿加绿帽,而这人只有其一啊——面如重枣。

    “魏延、张铁快快疏散城门口进出的众人,好让贵客通行!”守门将领一眼望到李陵等人回来,立刻呼喊魏延等人清理通道,好迎接他们。

    当李陵听到守门将领喊他魏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人是魏延啊。见到魏延,李陵不得不感叹,原本历史上的刘表可谓早早的称谓大诸侯之一,比曹操厉害多了。

    尤其,三国中顶尖的几个大将都在他的手中,比如黄忠、甘宁、魏延、陈到、文聘等等,这些中许多人都是他的招贤榜招来的。

    “要说这刘表,真是徒有其表,用人还讲究出身,实在是空好虚名,还是曹操厉害,唯才是举!”李陵想到已经被自己收缴兵权的刘表,不无鄙夷的想道。

    眼前的魏延很年轻,不像《三国演义》中一出场就是个中年大叔。历史上,我们只知道他死于234年,与长史杨仪的争斗中被杀,但出生年月则不详。

    魏延第一次在书中出场,是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襄阳拒门不纳,于是魏延跳了出来: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

    众观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这时候的魏延有多大,作者没交代,看描写,一副大叔像。

    值得一提的是魏延和黄忠可是一块共事过,并且关系好像不俗。大约在211年,刘备派关羽军取长沙,韩玄要杀黄忠,魏延再次跳了出来:

    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

    李陵看着年轻的魏延,想起了他的英勇与奇谋,他最为人所知的有两件事:

    其一是十年守汉中,让曹操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同时间关羽却败走麦城!还有一件便是诸葛亮北伐中他的子午谷奇谋。

    而且这两件事都为后世所争议不断,第一件事,就有人设想如果是魏延代替关羽守荆州,会怎么样?

    刘备在打下汉中后,准备回成都,留一员大将镇守。当时,大家都以为关羽镇守荆州了,汉中自然归张飞,没想到刘备却选择了魏延。

    可以说,魏延作为汉中留守大将,并没有让刘备失望,反而是老资格的关羽,却丢了荆州。

    那么,关羽为什么反而丢了自己的领土呢?要知道,关羽自从加入刘备阵营后,一直都是非常受重视的骨干,所以一直非常有优越感,后来加入的名将如黄忠、马超等,关羽都根本看不起。

    反观魏延,他作为后期加入的,而且刘备至少是他第二任主公,所以,魏延深知自己的为臣之道,谨慎小心办事。

    第二件事那是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马忠斩杀。刘备得知以后震怒,集结了几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为关羽报仇,但是不料被孙权杀得大败而归,几十万人马剩下不到一半,气得刘备气血攻心,病死在白帝城,至此,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皆去世。

    蜀国此时只留下了诸葛亮,赵云等元老,不久之后,赵云在北伐中也因病去世。赵云怎么死的历史没有详细记载,只能猜测为因病去世了。

    此时诸葛亮旗下只剩下魏延一员大将,当时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带领5000精兵从子午谷出关,直捣魏国大本营,但是被诸葛亮拒绝了。

    很多人认为魏延的计划是可行的,诸葛亮过于保守。子午谷奇谋是一个争论了1700多年的公案,关于“此计”,以《魏略》最为详尽。

    《魏略》称,诸葛亮北伐,本来就是螳臂当车,取胜的唯一可能就是“子午谷奇谋”,可是诸葛亮不敢采纳,结果以失败告终。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借鉴的案例就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明显的军事行动,从正面迷惑敌人,掩盖自己真实的攻击路线,他要求诸葛亮继续他的北伐,吸引魏军主力,只要给魏延一万人马,就可以通过子午谷奇袭,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

    魏延的谋略是出奇制胜,按照兵家的法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

    因为当时魏国朝中,对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弄险,绝对想不到他会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袭,先取长安,截断敌人后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

    谋敌人之所谋,算敌人之所算,而敌人又算我不出的情况下,偷袭完全可以达成突然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不尽然,同时这件事情上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用兵沉着,稳重,没有把握的事情绝对不做。

    也有人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性较低,魏延本身有骄傲自大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