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今论+印顺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生起的。這種說法,在一般的哲學界,也極為流行。賢首家等側重於真如平
等,故安立的教理,不但真俗是相即的,就是俗諦中的事相也是相即的。即俗而
真,即真而俗,在賢首宗還不過是「理事無礙」,還不是融即思想的頂點。究竟
的「事事無礙」,不但是理事相即,事相與事相也是相即的。如天臺宗的性具法
門,以為十法界,一一各具十法界。一法界即性具而成為事造時,餘九界不過耄
而未現,而九界也即不離此一界。這樣,一法攝於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攝於一法
中,等於在因論與遍因論。賢首家雖說: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其實是
偏於相即。有人說:這不過偏據理性的無別觀,而用於二諦關係的說明而已。

以中觀宗的見解來批評,唯識偏重於差別事相,多明俗諦;天臺、賢首偏重
於平等本性,多明真諦。唯識、天臺、賢首所建立的理論,高深廣大,當然不能

看作荒謬不經的。但佛依二諦說法,二諦不即不離而需要完滿的善巧二諦,即不
能稍有所偏。若能正見二諦無礙的中道,則對於緣起與性空,才有正確了達的可
能。如何把握二諦的不即不離,恰到好處?不偏於差別,也不偏於平等,這是修
學中觀者所應該特別留意處。

中觀者的二諦中道觀:緣起即是性空,因為諸法空無自性,所以是緣起法,
要由眾緣而現前,這與唯識家不同。唯識學者不能從圓成空性以指出空性與依他
有何關聯,中觀則說無自性與緣起相即相成,彼此有深切的關係。「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諸法本性空,即是現象之可能成為現象的所以。然而現象之所
以有無限差別,不是以此空性為精神或物伲岢蔀楝F象的差別。諸法是眾因
緣相依相待而有的,差別的現象,惟有在因緣法上安立,決不在性上說。這與自
性能生萬法,一真法界現起一切的思想,根本不同。如此處是空地,才可以造房
子;這如法性本來空寂,所以有現象的可能一樣。但僅有空地,還不能就有房子
出現,必需以磚、瓦、木、石、匠人、設計、工作,才能有事實的房子。所以,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從緣起本相以說明其可以成為現象;而所以
成為如此現象,並不以空為能力、材料,以空為現出一切現象的根源。性空與緣
起,如鏡的明淨與影像一樣,不明淨,即不能現一切影像;但不能說明淨即能有
一切影像,影像還需有人、樹、花、物的因緣。於明淨中能現一切影像,可說影
像就是明淨的,影像現前時,也未曾不明淨。從明淨說,這是平等一如的,有影
像如此,無影像也如此。但現起人等影像,必需明淨,而非但由明淨,不需人物
等因緣;也決不因鏡的明淨平等,而所現的人物花草影像也無有差別。人物花草
的影像如何,主要還是受人物花草的因緣關係而決定的。這樣,緣起與性空,從
性空的方面看,是平等平等的,種種差別現象不離此平等;雖不離平等,然差別
相宛然不失,並不因空性平等而諸法也就無差別。同時,也不因諸法差別而空性
也差別。中觀者於性空與緣起的抉擇,與唯識家不同:即在「以有空義故,一切
法得成」。與天臺、賢首不同處:即一切為緣起法,由因緣生,非由空性生起一
切或具足一切。然這裏要鄭重指出的,性空即緣起本相,不應作形而上的實體看

,也不應作原理而為諸法的依託看;這是形上形下或理事差別者的擬想,而非緣
起性空的實相。

佛法中所說的緣起、本性,與一般宗教及哲學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場是緣起
論,是以因果緣起安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依此來說:聲聞乘說色心等因果緣起
是對的,他並不說因無為本體而有一切現象。中觀與唯識,還能保持此種理論。
唯識者說依阿賴耶種現相生,是從現象方面說的。中觀者說:「以有空義故,一
切法得成」,這是說明緣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說明現象差別,還在色心諸法的
因緣上說。佛法的不同於神學及玄學者,出發點是現象的、經驗的。後來,因為
有偏重平等無差別的學者,以本性為諸法的真實本體,於是說諸法是本性顯現、
生起。至此,與一般神學者、玄學者所談的本體起現象,日漸混雜,與佛法的緣
起中道日漸相反。大乘說緣起與性空不即不離的,中觀與唯識,都不許本性可以
生緣起或轉變為緣起的。本性,不是有甚麼實在的本體、或能力。佛法說色等一
切法本性寂滅,使人即俗以顯真;真如寂滅不是什麼神秘不思議的實體,所以從

來不說從體起用。如不能把握這點,則佛法必將與中國的儒道、印度的婆羅門、
西洋哲學的本體論、唯心論者合流。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對佛法的批評是:佛法說一切法即空空寂寂,而不
能說空空寂寂即一切法。熊氏的意思,佛法不能說由空空寂寂的本體而發現為一
切法,以此為佛法的缺點。其實,佛法何嘗不能說,不會說,也還是說空寂即一
切法,但含義不同,不許從空寂體而現為一切。向來一般的神教與玄學者,對於
宇宙人生的說明,有一個極基本的假定,即以為必需從一實在的本體而發現為各
式各樣的差別現象。如婆羅門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等,都主張在一切現象
之上,有一能造的上帝之類,這種思想,一般人極易於接受。因為將一切法的究
竟看成是實在性的,而實在性又是一切法的本源性,於是擬人的上帝創造萬有說
,依之而生。後來的玄學者,雖不說上帝為宇宙的根元,而以為有一實在的原理
或本體,由此實在的本體,產生一切現象,顯現一切現象。他們的根本動機,即
要在一切現象外,另找一個本體,或高高地在一切現象以上,或深深地在一切現

象之後。他們的基本論睿牵罕倔w如何能發現為現象,本體與現象有何關係?某
些玄學家覺得本體不應離現象而存在,於是想像一與上帝具有同等性能的本體,
以此本體可以生一切法,而本體即在一切法中,成為汎神論的、玄學的、實在論
的。熊十力也說:舉體即用,全用即體。其實,如掃除本體生現象的根本假定,
根本妄想,那必然為即現即空;即空即現;頭頭上現,法法上明,何必要堅持從
本體而發現為現象?如水相與溼性,即水即溼,即溼即水,還談什麼從溼性而發
現為水相?玄學者坐在無明坑中,做著從本體生現象的迷夢!還以為佛法偏(不
能說即空空寂寂而生生化化的)而不即,何等可笑?佛法不是尋求萬化本源以說
明萬化如何生起的玄學,佛法是在現實經驗界中體悟離卻迷亂的本性空寂。空性
、真如,都非另有實體,即是現象的當體、真相。因人們認識的錯铡杂X得
諸法有實性,甚而想像有一實在的本體而從此現生一切。佛學者如想像從本體而
顯現為現象,即轉而與一般神教、玄學者類似,即不能顯出佛法異於外道的特色


世間也有不承認形而上學的本體者,即經驗論派或現象論派。此派以為神教
、玄學家的本體,是幻想的產物,是以自己的推論為根據而建立的,他們根本就
洠в幸姷绞颤N本體。這極有理,但又多少偏於一邊了!中觀的根本義是:一切法
的真相、本性,要適如其量的去把握它,不能為錯亂、顛倒的認識所蒙蔽。離顛
倒錯亂正覺得的,名為本性、實相,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實相,而非別體。這
不同於偏於經驗論者、現象論者的向外奔放,安於偏頗錯亂的現實。但本性不是
一般所想像的本體,故與神教、玄學等的本體論也不同。總之,依佛法看:他們
都是偏重了一方面,重於差別的,本性也隨之有差別了,甚至否認本性。重於本
性平等的,現象也平等了,甚至抹煞現象。這些,都不能正見中道。不是執事廢
理,就是執理廢事。惟有依中觀正義確立緣起與本性的中道觀,才能行於中道,
到達究竟。

第十章  談二諦
第一節  總說

二諦,為佛法中極根本的論睿7鸱ǖ哪康模诤跻龑П娚D迷啟悟,而引
導的方法,即以二諦為本,故對二諦應求得確當的了解。嘉祥、窺基都有『二諦
章』,其他各派也無不重視。『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
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從
教義說,佛以二諦的方式為眾生說法,故對於二諦不能確當辨別,即對於佛法也
不能了解。『十二門論』說:「若不知二諦,則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
學佛法,不外為了自利、利他、俱利,這可見修學佛法,應該對二諦徹底理解一
番!

二諦即世俗諦、勝義諦,或譯作世諦、第一義諦,俗諦、真諦。佛依二諦說
法,二諦中最主要的,為凡拢B──或可名情智二諦、有空二諦。凡夫因迷情
妄執,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識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為世俗諦。世、
是遷流義,俗、是浮虛不實義。依梵語,有覆障義,即凡情亂現虛妄不真而障於
真相的。勝義諦,是拢酥且婓w悟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認識所認識的。這是特
勝的真智界,故名勝義,即第一義諦。佛法教化眾生使它從迷啟悟,從凡入拢
主要以此二諦為立教的根本方式。對二諦雖有各樣的解說,然主要是使眾生從迷
執境界轉入到拢X的境界。眾生因無明妄執,計一切法為真實有的,由此引起生
死流轉。要使眾生解脫,即必要了悟諸法是非實有的,悟得法性本空為勝義諦。
所以「青目中論釋」說:「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
於世間是實。諸賢拢嬷嵉剐怨剩磺蟹ń钥諢o生,於拢耸堑谝涣x諦,名
為實」。

諦,有不顛倒而確實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虛不實的,何以也稱為諦?世俗

雖是虛妄顛倒,但在世俗共許的認識上,仍有其相對的確實性、妥當性。一切世
俗法,從世間的立場,也可以分別錯铡c不錯铡浪字B是世間的真實。究竟的
真實,當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拢叩木车夭煌^點不同,所以佛隨此差別,
說有二種真實。如以凡情的立場,說色等法是真實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現實的
。空性,不是凡情的認識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為第一義的,
即特殊的。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決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因為這在拢撸
也還是真知灼見的,拢唛g也還是共證無別的。其實,一般常識所認為如此如此
的,在科學界,已每每不以為然,科學的許多事理,也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為如此
的。但科學所證明為如何如何,決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認。如科學者說太陽是恒
星,不動的,地球是行星,繞太陽而行(或說日與地球是俱動俱靜的),這顯然
與一般所見不合。一般人因目見日有出洠В妒钦f太陽繞地而行。又如常人見桌
椅為堅實的、不動的,而在科學界,則以為是電子群的沖激,雖不斷的在動,以
能維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還以為是堅實的、不動的。當然,一般科學的論

證,僅是常識的加工精製,還不是佛法的第一義諦;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
,並不即是究竟真實的。由於智慧的溕睿梢杂胁煌氖澜缬^,此各各所見的
,在自類的知見上,各有它相當的確實性(瑜伽分世間真實,道理真實,煩惱障
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實為究
竟的,應知勝義諦是不能以凡情的見地而論證的。如何顯示真勝義諦,如何通達
勝義諦而又與世俗諦不相摺@是佛法的重大課睿J浪字B,在世俗界有它的重
要意義,如色彩的鮮艷,那樣的動人,引發人類的情感,儘管科學家說它只是光
波的長短,而人類還是以豐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與惡,儘管在物伲茖W的
研究中,不能發現善惡,而善惡在世間,並不失去它的重要意義,依佛法說,世
俗與勝義,雖有它的不同,但決不是矛盾到底而衝突的。依世俗悟勝義,而勝義
是不礙於世俗,成立情智和諧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觀,這是佛教的基本立場。

凡拢ぉび锌斩B,為大體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諦原是拢咚ㄟ_的,在拢
者的心境中,也還是可說有二諦的。凡夫的情執,只知(不能如實知)有世俗而

不知有勝義,拢邉t通達勝義而又善巧世俗。所以從拢叩木辰缯f,具足二諦,
從他的溕钌希煞譃椴煌亩B。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