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五经,作为理科生的朱慈炅实在是兴趣缺缺,朝鲜科举的时候他之所以能想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题目,那也是因为孔子说的这句话太简单了,总共就四个字,所以他记住了,至于其他的,他能记住的还真不多。

    到底出个什么题目呢,朝鲜、东瀛、琉球都遵从《大明藩属国令制》了,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就没意思了,现在大明和三个藩属国的核心就是经济建设,四书五经里有关于经济建设的句子吗?

    他拿着四书五经翻了几天,还真翻到一句,不过怎么看着都有点太简单了呢,原文是这样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这话看着有点像教人怎么赚钱的,其实本来的意思是想说一个国家怎么保持充足的财富,俗是俗了点,但好歹与经济搭上边了,朱慈炅也懒得再去想了,他决定,就这句了,朕就是想考你们对经济建设有什么见解,答的好就一甲进士及第,理解了的就二甲赐进士出身,不能理解的甚至理解为朕是让你说个人怎么赚钱的,那就三甲同进士出身!

    殿试那天,朱慈炅像上几次一样,如弥勒佛般的坐在那里,对上前参拜领取试卷的考生和颜悦色,仿佛对他们很满意的样子,然而他的心里却在纠结一个问题,那就是点状元的问题。

    这个点状元自然只能点大明的举人,藩属国漫说是没有他认识的人,就算是有他也不会点,开玩笑呢,大明举办的科举让藩属国的人夺了状元,那岂不是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再说藩属国因为文化习俗的问题,的确没有大明本土的考生水平高,要不是按地域录取,估计他们一个进士都考不上,当状元,他们暂时还没这本事。

    朱慈炅之所以纠结倒不是这一科考生没有他认识的或者是听说过的人,而是因为这届考生中他听说过的人太多了,这界考生中青史留名的竟然有三个,更凑巧的是,他们的名头都一样,都是’明末清初五大家‘之一,而且都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这三个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就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要说这三个人谁名声最大,自然是黄宗羲,他可是’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的长子,同时他还是明末清初’海内三大鸿儒‘之一,但就是因为他是黄尊素的长子,崇祯朝的时候他被温体仁等奸臣踩的不要不要的,竟然连续四次科举名落孙山,当时举世公认’海内三大鸿儒‘之一,科举竟然会名落孙山,而且还是连续四次,这说出去简直就是个笑话,主考官的文章都没他做的好,他竟然会名落孙山,崇祯朝科举之黑暗可见一斑。

    但是同样因为他是黄尊素的长子,朱慈炅犹豫了,前文就说过,他反感一切朋党,东林党他同样反感,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东林党中也有忠君爱国的贤臣,像孙承宗、史可法、毕懋康这些不参与党争,一心为国的贤能他还是会重用的。

    这个黄宗羲爱国是爱国,明亡后他还参与了抗清活动,但是,他最出名的可不是这个,他最出名的事情是在崇祯朝清算阉党的刑部会审中,就在出庭对证时,直接掏出藏在袖中的尖锥扎的锦衣卫都指挥许显纯哭爹喊娘,然后又当众将锦衣卫指挥同知崔应元海扁了一顿,还拔掉他的胡须拿回去祭奠他的父亲黄尊素,这么个爆脾气,朱慈炅真的担心有点驾驭不了他啊!

    至于顾炎武和王夫之倒还好,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也都参加过抗清活动,是难得的忠义之士,只是崇祯朝的科举实在太黑暗了,他们这些文学巨匠,忠义之士,一般去参加科举都是名落孙山,倒是那些软骨头,媚颜屈膝之辈,反而能金榜题名!

    当然,现在是崇正朝,下面的官员谁敢这么干,朱慈炅绝对会扒了他们的皮!

    这前三名倒是好定,就他们三个了,到底点谁当状元呢,这个问题真是纠结啊,朱慈炅内心是有点偏向王夫之的,因为王夫之今年才才十八岁,只比他大三岁,可以辅佐他一直到老,但是黄宗羲和顾炎武也只比王夫之大了三四岁,王夫之的年龄优势就不是那么明显了,纠结啊。

    要是下面的考生知道朱慈炅在拿年龄来当点状元的标准估计能气的集体喷血,不过这王夫之的确是个神童,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他竟然十三岁就考中秀才了!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朱慈炅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看他们文章,谁写的好,就点谁当状元,难得他主持了四次科举终于来了一次看文章点状元的公平之举了,不容易啊!

    最后,朱慈炅点了顾炎武,因为他在策对中’为学以经世致用‘的理念貌似有点恩师徐光启的风采,同时引经据典阐述了怎样用’圣贤之学‘来发展大明经济,虽然说的有点深奥,朱慈炅完全没看懂,但是,思想是对路的,所以,状元就是他了。

    至于王夫之和黄宗羲,文章都差不多,都理解了他想发展经济的想法,但是,王夫之有年龄优势啊,所以他是榜眼,至于黄宗羲,他那爆脾气,只能去当探花了。

第十一卷 第十九章 科举排名定前程

    殿试当然不是点个状元定个榜眼和探花就完事了,后面所有考生也要排定座次,确定一二三甲,一甲一般称为进士及第,二甲则是赐进士出身,三甲则为同进士出身。

    可别小看了这排名,一二三甲的排名基本上就确定了考生今后的前程。

    一甲一般直接进翰林院,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则授庶吉士,这些其实都是短期职位,进入翰林院就说明你有了当高级官员的资格,地方或者中央中高级职位出缺时,一般都会在翰林院选人去递补,明朝就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规定,也就是说你不是翰林院出身就别想进入内阁。

    二甲一般会去考庶吉士,争取进入翰林院,如果考不上那就会被直接授予官职,一般都是六部各清吏司下属的六七品小吏或者各州府的推官、判官什么的。当然,也有运气好的被任命为科道官,也就是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别看这两种言官的职位才正七品,权力可大着呢,前文已经提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总之二甲还是有点前途的。

    三甲就不一样了,他们一般会直接下放地方担任县令或者州府一级的七品官员,这辈子除非做出了惊人的政绩,要不然就只能在全国各地调来调去,撑死混到六品,再也上不去了。

    当然,这些都是指大明本土考生,这次丁丑科殿试可不止大明的考生,还有朝鲜、东瀛和琉球等藩属国的考生呢,他们的前程虽然不一定和大明考生一样,但多多少少也会受排名的影响,如果一跑回去藩王和属王不看排名,胡乱授官,搞得三甲同进士出身的职位比二甲赐进士出身或者一甲进士及第还高,他们估计会跑大明来鸣冤,那大明就得收拾那些藩王和属王了,谁特么让你们乱搞的!

    这次因为考生增加了一倍多,三甲的名额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前大明历次科举一般选一甲进士及第十名,二甲赐进士出身一百名,三甲同进士出身将近两百名。这次一甲进士及第变成了二十名,二甲赐进士出身变成了两百名,三甲同进士出身更是多达四百多名。

    这个进士排名朱慈炅就没按地域来了,几乎都是按策对文的水准定的,东瀛、朝鲜和琉球的考生毕竟还要分心去学本国的语言和文化,研习四书五经的时间比大明的考生少得多,水平自然有限,所以一甲和二甲几乎都是大明本土的考生,东瀛、朝鲜和琉球的考生基本上是三甲。

    为了安慰这些从属国赶来的考生,朱慈炅特意在一甲留了两个位置给东瀛和朝鲜,二甲也留了二十个位置分给东瀛和朝鲜,至于琉球,总共才几十个考生,进士都不到十名,赐个二甲名额就差不多了,其余全在三甲。

    这殿试是结束了,但是所有参加殿试考生并没有马上离开京城,朱慈炅还煞费苦心的为他们准备了一系列的活动呢。

    首先,朱慈炅让礼部给这届所有考生准备了一个大红本本,也就是他们的’进士证书‘,封面分别印着三排烫金大字:

    第一排左上角分别印着’大明崇正朝丁丑科一甲‘、’大明崇正朝丁丑科二甲‘、’大明崇正朝丁丑科三甲‘;

    第二排中间分别印着’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三排右下角则统一印着’大明礼部、国子监赦造‘。

    里面则分别写着考生的名字、年龄和籍贯,同时还盖有大明礼部、大明国子监和崇正皇帝朱慈炅的大印,鲜红鲜红的,煞是好看。

    其实大明的考生压根就不需要这东西,因为礼部和吏部都存着他们的档案呢,升迁的时候拿出来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朝鲜、东瀛和琉球的考生就不一样了,这个可是他们的当官凭,特别是朝鲜和琉球的考生,他们可是藩国,官员是由藩王任免的,这东西一拿回去藩王起码得给他个七品县令当当,当然依现在两国进士数量的稀少,他们很有可能是知州、知府甚至是六部侍郎。

    至于东瀛的考生,因为他们是属国的,所以他们的职位全部由大明吏部任免,这东西的象征意义就大于实际意义了,不过,能拿个这么烫金的红本本回去那也是炫耀的本钱,拿回去在亲朋好友面前一显摆,那也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对于东瀛官员的任免朱慈炅也早做了安排,他要求吏部直接按大明的文官体系重组东瀛朝廷,那些什么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外大臣、大纳言、中纳言、小纳言等等等等,全给他们免了,直接换成大明的称呼和职位,朝鲜好歹还开了一次恩科,东瀛以前可没有人有大明的进士功名,所以这次考生基本上都是六部高官,知府知州一级的,混个县令那都算倒霉的了。

    朱慈炅第二天特意把所有进士全部招到皇极殿,一一亲手将’进士证书‘发到他们手里,并且每个人都勉励了几句,无外乎要勤勉为官、要清正廉明、要忠君爱国什么的,可别小看了这仪式,以后这些进士都会深深的记得今日的场景,大明皇帝陛下的威严将永远刻在他们心中。

    朱慈炅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大明帝国皇帝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藩王属王什么的只是他手下的诸侯而已。

    丁丑科科举结束之后,有很多藩属国的举人并没有回国任职,他们都选择留在大明文科学院继续深造,争取三年后能一举金榜提名,这也是朱慈炅给他们的福利,所有藩属国的举人,凡是会试没有通过,没有取得进士功名的都可以申请留在大明文科学院学习,大明将免费提供吃住。

    这样是要花不少银子,甚至大明文科学院都要因此扩建宿舍,但是朱慈炅压根就不在乎这点钱,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淡化藩属国藩王和属王的影响力,加强这些考生对大明的归属感。

    朱慈炅相信,这样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就算是藩王和属王想闹独立,也没人会鸟他,大明的江山将稳如磐石。

第十一卷 第二十章 电报网络通天下

    丁丑科殿试刚刚结束,工部尚书毕懋康又跑来找他了,这次又是好消息:电缆厂投产了!

    电缆厂投产就意味着可以铺设电报网络了,当然,朱慈炅并没有立刻下令在大明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始铺设电报网络,这几百甚至是几千里的电报发送和接收还没试验过呢,朱慈炅也不知道会不会出问题,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线电报这么落后的通讯手段早就被淘汰了,他也不知道这电报信号能传多远,稳不稳定。

    既然有不确定因素,那就要实验,如果电报网络全面铺开才发现有问题的话,那就真是劳民伤财了。

    实验的地点他也想好了,先把京城和东大营之间的线路铺上,试试中短距离通讯,如果没问题了再把京城和辽东之间的电报线路铺上,试试长距离通讯,如果都没问题了,在全面铺设。

    天津到北京也就两百多里,西城区的建设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朱慈炅干脆直接让李明甫率武威军押着十万俘虏配合工部挖走线槽,铺设线路去了。

    毕懋康也许是用翻地龙用上瘾了,他竟然直接给电报线路铺设工作设计了一台特殊的翻地龙,走线槽大概要挖三尺深两尺宽,他就将后面的利刃改造了一下,直接变窄变长,这样挖起走线沟来那叫一个神速啊。

    开挖的时候先是翻地龙一路开过去,然后就是一队队的俘虏,第一队俘虏先把翻松的土铲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