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嶙峋,要么老态龙钟,更有的是骡子是马都还有待分辨!

    卢象升没办法,只得在十万新兵中剔出一万体质较差的,每人配备一匹没用的战马,直接让他们当运输兵得了,至于马车,车轮子倒是可以买现成的,车身那就自己造吧,整个马车买下来毕竟太贵了,山西多山,木头还是不缺的。

    剩下的九万人马,卢象升做了详细的划分,一万骑兵由前锋总兵曹文诏统领,副将张弘业则统领两万刀盾兵,参将王承胤和张叔嘉各领一万长戟兵,其他四个参将则各领一万长枪兵。第二天就开始操练,熟悉战阵和各自的兵器,长枪兵还要跟京营亲卫学习燧发枪射击和装弹,等配齐四万燧发枪,大军就可以出征了。

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

    朱慈炅现在很忙,从过完年开始他就着手规划大明的中兴大业,上至朝廷大员的任命,下至王恭厂新型燧发枪生产的工艺流程,凡是与中兴大业有关的事情他都要劳心劳力。

    没办法,他想要打造的是一个准现代化的军事强国,在这方面朝中任何大臣都没经验,不要说现代军工体系了,就算是简单的商业运作,甚至是工厂管理他们都不知道。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家里蹲大学毕业的,满脑子农业思想,只有朱慈炅是正规大学毕业的,对现代军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不得不事事参与,不然他们很有可能搞的面目全非。

    当然,要让一个国家从衰弱走向兴盛,光有思想是不行的,还要有行动,光朱慈炅一个人行动也不行,朝堂上下所有人都要动员起来,群策群力,才能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

    要让所有大臣都群策群力,他这个皇上自然要做表率,所以,每天的早朝不能免,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风雨交加,都必须坚持。

    他现在已经习惯了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上朝的时候他也不再保持沉默,大臣们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他在回答,朱由检反而变成了一个闷葫芦。

    有很多人猜测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其实这个猜测是没有一点依据的,天启朝的时候他可是老老实实当他的信王,成天待在十王府,什么事都不管,要是权力欲强,他会这么老实吗?后面也是被逼的,天启帝都挂了,皇室正统血脉就剩下他这根独苗了,他不上谁上。至于他后面的施政手法,只能说他有点偏执,跟权力欲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要不是被逼无奈,谁想当那亡国之君啊!

    好了,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朱由检其实是很认真负责的一个人,像批阅奏折这么繁琐的事情,他就从来没有耽误过,不管一天有多少奏折,他当天就会批阅完,绝不拖沓。这也让朱慈炅省心不少,起码批阅奏折这个工作量最大的事情他就不用操心,能省出很多时间来去干点别的事情。

    像现在,他就迷上了健身,当然这个健身在明朝应该称之为习武,自从看到秦明月那绝世的剑法之后,他就迷恋上了武学。回道皇宫以后他更是死缠烂打硬要秦明月教他武功,正好郑森也是个武学爱好者,两人一天就黏着秦明月,死活要学武功,秦明月被缠的没办法,只得同意了。

    与武当和少林不同,峨嵋的基础功法不是站马步也不是打坐而是动桩,即所谓的“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辅以峨嵋内功心法,在木桩或者是石桩上来回游走,方能练出内劲。所以峨嵋派的武功钟灵敏秀、刚柔并济,这些都是在动桩上练出来的。

    秦明月可以说是百年难得的练武奇才,所以年纪轻轻就武功高强,连曹化淳都不一定是她的对手,秦翼明和秦拱明两兄弟估计加起来都打不过她。有这种高手教导,对练武的人来说那也是难得的际遇,可我们的小皇帝实在不是练武的材料,一个简单的梅花桩他练了将近一个月都不曾熟练,经常摔的七晕八素,连小御弟郑森都比他强,人家至少不会摔倒。

    用秦明月的话说,以郑森的资质,勤学苦练十来年就能小成,至于皇上嘛,练个二三十年或许能有秦翼明和秦拱明两兄弟现在的水平吧。

    还好朱慈炅并不是想成为像东方不败那样手能接子弹的高手,他只是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已,大明可不是一二十年就能变成日不落帝国的,要称霸世界,没个几十年是不可能达成的,朱慈炅可不想临到要挂再来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等晨练完了朱慈炅又要开始忙正事了,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要把燧发枪产量提上去,朱慈炅把一系列提高产量和质量打的方法传授下去之后,又亲自带头将燧发枪每个零件的工艺都改进了一番,还增添了不少专用机床,最后终于把燧发枪的产量提升到月产两万把左右。

    他可是答应了卢象升和孙传庭,每个月给他们送去一万把燧发枪,天雄军和秦军先各配四万把燧发枪再去剿贼。以前一个月才能生产一万把,等天雄军和秦军完成装备,这一年基本上就过去了;现在月产两万把,两军在半年之内就能形成战力。

    军工厂建设朱慈炅也没落下,在征地拆迁方面,他不但补偿了居民双倍的银两,还把原来阉党一系的豪宅全部改建成了民居,并平价买给了那些拆迁的居民,这样就等于白送他们一套新住宅外带一套住宅的银子,他们只要搬个家就行了。

    王恭厂附近的居民自然是欢喜不已,积极配合锦衣卫的工作,涉及内城近八分之一大小的拆迁竟然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工作效率之高,着实有点出乎朱慈炅的预料。

    现在朱慈炅正召集徐光启和毕懋康他们讨论新军工厂的规划,大体方案也差不多定下来了。

    首先要建一个大型的翻砂铸造车间,炮管、基座、炮弹、手雷、地雷可都要先翻砂铸造,原来的铸造车间压根就不够用,地方也不够大,铸个小零件还可以,要铸几百斤的炮管和基座,压根就铸不出来。

    然后还要建的大型机加工车间,炮管可是几米长的大家伙,小型机床压根就加工不了,必须用加大和加固了的大型机床才能加工。

    还有几百斤重的东西就要用起重设备了,人去抬是不现实的,朱慈炅倒是知道很多起重设备,什么叉车啊、航吊啊、电动葫芦啊、吊车啊等等等等,但明朝这会儿都没得买啊!

    想来想去也只有自己做手拉吊葫芦了,大概原理他知道,就是两个链轮并在一起,大的用手拉,小的做起重用,利用杠杆原理吊动重物,还要加个刹车装置防止重物下滑。这东西对明朝的人来说就复杂了,还好滑轮这个东西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人使用了,这个吊葫芦其实就是长了齿的滑轮组,跟他们解释还不是很费劲,加工起来就复杂了。

    这么个小东西是做了拆,拆了做,反复折腾了十多次,费了徐光启和毕懋康他们一个多月时间才做出来,就这还是简化版的,只能吊几百斤的东西,吊个上千就拉不动了,里面好多零件都变形了。这主要还是材质的问题,明朝这会儿可没有优质合金,硬度最高的也就是淬火之后的高碳钢了,优质合金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出来的,那玩意技术含量太高了,就算知道配方也没用,明朝这工业水平,压根就做不出来。现在也只能凑合着用了,几百斤就几百斤,大不了上了千斤就用几个葫芦来吊,总比人去抬要靠谱。

    另外还要增加炼钢小高炉的数量,还要增添一些机床,还要新建工人住宿的地方等等这些都出了个大致的方案。

    朱慈炅现在也只能把握大方向了,具体的细节就只能让徐光启他们去完善了,要什么细节都要他来考虑,一天二百四十个小时都不够用。

第四卷 第十章 泽州告急

    正当朱慈炅在山西、陕西等地疯狂扩军准备剿灭农民起义军时,各路义军的首领也在山西平阳府一带疯狂招兵,准备攻城掠地。

    这些义军首领都是陕西的,为什么跑去山西招兵呢?这些可以说都是杨鹤的功劳,用义军首领的话来说就是:“杨鹤那个老家伙太烦人了,陕西实在是呆不下去了。”

    杨鹤主抚虽然没有把义军全部招安,但功绩还是有的,起码陕西的义军首领全部被他逼到山西去了。

    各路义军实在是怕了这个老家伙,不管他们在哪里起事,准会接到这老家伙的招安信,问你降是不降,你要是降了,没什么好处,若是不降,更没好处。不降是吧,洪承畴,上去,揍他们!

    开始还有几路义军傻乎乎的被他骗的接受了招安,但过不了多久又只能再反了,没办法啊,不反活不下去啊。这老家伙最可恨的地方就在于招安之说的天花乱坠,什么保证你们都有饭吃,好好表现给你们封官进爵。一旦你傻逼的听了他的话投了降,他就开始玩花样了。

    吃饭是吧,好,给你们吃几天饱饭,让后乖乖给我回老家去吧。要官?你这表现我怎么给你请封啊,你一没招降其他义军,二没为朝廷出力,我怎么给你请封啊?

    各路义军给他耍的团团转,除了几顿饱饭其他什么都没捞到,这大棒加胡萝卜实在是不好吃,你不降还不行,不降就只有大棒吃了!

    在这种情况下,各路义军首领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三十六计里的第一计:走为上策。

    惹不起你我走还不行吗?于是,各路义军纷纷走出陕西,来到临近的山西。

    山西和陕西交界的也就三个州府,大同府、太原府和平阳府,只要不是傻子都会选择平阳府,开玩笑呢,大同府和太原府可都是大明九边之一,有名的军事重镇,去那找死吗?

    就这样,平阳府成了义军的大本营,各路义军纷纷跑到这里招兵买马,遥相呼应,不到三年时间义军总数竟然发展到二十多万之巨!

    这其中最大的一股就是前文提到的府谷王王嘉胤,他崇正元年就攻下府谷称王建府,那会儿手下就有三万多人马。后面各路义军纷纷来投,他势力不断壮大,到了崇正四年,竟然让他发展到十多万人,占了义军的半壁江山还不止。手下更是能人无数,像后面顶顶大名的紫金梁王自用、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闯将李自成、老回回马守应、闯塌天刘国能等现在都是他手下的大将。

    这势力一膨胀,野心也就跟着膨胀了,平阳府小小的一块地方已经不能满足王嘉胤的味口了,他将目光投向了临近的泽州。

    泽州位于山西的东南角,是山西通往河南的必经之路,交通方便,道路四通八达,不像平阳,和中原之间隔着莽莽群山,交通极不便利。可以说只要占领了泽州就打开了通往大明腹地的大门,到时候不管是南下河南,进而占据江南的花花世界;还是东进京师,结束朱明王朝的统治都很方便。

    王嘉胤和手下的大将商议了一番之后便决定全军进击泽州,去打开这扇通往大明腹地的大门。

    十多万义军直扑泽州,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是瞒不过朝廷的眼线,泽州知府收到消息之后吓了一大跳,立马派人八百里加急前往太原求救。按朱慈炅守株待兔的安排,泽州总共才五千人马,稍微抵挡一下王嘉胤的十万大军是可以的,但要说保住泽州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现在就看是卢象升来的快,还是王嘉胤攻的快了。

    其实,明末那会儿不是所有官员都贪生怕死,崇祯朝那会儿还是有很多悍不畏死、为国捐躯的官员,只是后面大家都看不到希望了,投降的人才越来越多。像这个泽州知府就是个不怕死的,他不但没有望风而逃,反而带着仅有的五千人马离开泽州城,开赴平阳府方向,最后跑到离平阳府最近的泽州阳城,准备据城死守,为卢象升争取时间!史料上没有记载泽州知府的名字,但他的确在阳城一带挡住了王嘉胤的步伐,他也算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了,值得尊敬,在这里就不胡乱给他起名了,就用泽州知府代之吧。

    王嘉胤自然知道朝廷派了个总督卢象升在太原府召集了十万大军,准备来剿灭他们,但他并不害怕,想当年他才几千人马就敢攻下府谷,占地称王,现在手下都十多万人了,他还怕什么。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也曾是明军的屯卫,对朝廷那些新兵蛋子的战斗力还是比较了解的。不就是一帮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吗,同样是农民,他手下的农民好歹还在西北大地上“征战”三四年了,卢象升手下那些新兵蛋子还连战场都没上过呢,纵有十万大军他还真不放在眼里。

    平阳府就紧挨着泽州,按说王嘉胤的大军应该一两天就能赶到阳城,但平阳府南部与泽州交界的地方同样是莽莽群山,王嘉胤带着十多万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