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仅参加范围扩大,比赛项目增多,还出现了冬季奥运会。同时,成立了大 

批国际体育运动组织,各种单项国际比赛广泛开展,使国际体育竞技范围进 

一步扩大。 

     30年代中后期,随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 

文明日益遭受浩劫。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势力上台后,文化教育 

事业迅速被改造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二次大战爆发后,各国都被卷入战争 

之中,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人类文化教育事业蒙受了重大损失。 


… Page 8…

                      二、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1。英国普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18—1945年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以普通教育的 

发展为主要内容,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令,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 

育体制。 

      (1)初等教育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的衰落使教育中的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在 

战争过程中,英国政府看到了德国广泛实施国民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使他们 

开始着手对国民教育中的不足加以改革。1918年,英国国会颁布了《初等教 

育法》,又称《费舍教育法》。这一法令正式提出地方政府必须资助开办幼 

儿学校和幼儿班,为2至5岁儿童提供上学机会,以利于从小发展儿童的体 

质和智力。 

      《初等教育法》规定,禁止使用12岁以下的童工;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到14岁;初等学校分为5至7岁和7至11岁两个阶段。在教学内容中注重 

贯彻“儿童中心”的原则,以活动课和艺术课为主。 

      (2)哈多报告书与斯宾斯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以及教育活动自身的发展,英国人开始认识到 

加强初等教育的必要性,并且必须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联系起来。1924年 

英国工党执政,首次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1926年工党任命 

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的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并在1926至 

1933年间三次发表《关于青年的报告书》,又称《哈多报告书》。其中影响 

最大的是1926年报告书,报告中建议:(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儿童在11岁以前所受的教育为初等教育,5至8岁入幼儿学校,8至11岁入 

初级小学; (2)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5周岁; (3)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 

的各种形式的教育都应称作中等教育,完成中等教育的最低年限为15岁。中 

等教育阶段分设四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即以学术性课程为主的文法学校,具 

有实科倾向的选择性现代中学,相当于职业学校的非选择性现代中学,以及 

略高于初等教育水平的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哈多报告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小学和中学是连续教育过程中的 

两个阶段。11岁是一个关键年龄期,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儿 

童受完初等教育,通过一次考试,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以适应儿童不 

同的能力与需要。 

     哈多报告书颁布后,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热情赞同,尽管许多建议当 

时未曾实现,但对后来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938年,英国又提出了以改革中等教育为中心的“斯宾斯报告”,这是 

由以斯宾斯为首的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的,标题为《关于文法学校和技术中 

学的中等教育》。该报告强调教育必须切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中学课程中应 

增加更多的实用性学科;同时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等学校中加强技 

术教育,并建议将技术课程列入各类中学;报告还明确提出成立在同一学校 

中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特点的综合中学。 

     斯宾斯报告是对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它为1944年新的教育法案的制 

定奠定了基础。 


… Page 9…

      (3)巴特勒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损失。1940年至1945年,保守 

党、自由党和工党组成联合内阁,邱吉尔担任首相。在向德、意、日法西斯 

势力宣战的同时,英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教育方面颁布了新的法令。 

     1944年,邱吉尔联合政府通过了以当时的教育署主席巴特勒命名的“巴 

特勒法案”。该法案的中心内容仍在于调整教育领导体制和谋求初等教育与 

中等教育的衔接,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并为进一步真正实现中等教育 

机会平等的口号创造条件。 

     这项教育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废除原来只负督导责任的教育署,设立教育 

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法令规定,教育部长除负责促进国民教育,发展为 

完成国民教育目的而设的教育机关外,还要监督和领导各地方的教育事业。 

这个规定表明,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权与控制权加强了。与此同时,保留郡级 

教育行政机构,并扩大其办学权限。因此,英国的教育领导体制具有明显的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性质。 

     除中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外,法令还规定建立中央教育咨询委 

员会,作为教育部长的咨询机构。②初等教育通过三种学校来完成。2至5 

岁进保育学校,5至7岁进幼儿学校,7至11岁进初等学校。有的地方如果 

设立5至11岁的初等学校,则可在学校附设保育班,招收3至5岁的儿童。 

     ③中等教育是初等教育的延续,每个儿童满11岁后,需参加国家规定的 



                               + 

 “11岁选择性考试”,即“11考试”。然后根据成绩、能力和学习倾向的 

不同免费进入三种中等学校:一是文法中学,主要目标是为升大学做准备; 

二是技术中学,课程偏重技能知识、体育和手工,主要进行技术教育;三是 

现代中学,注重一般文化知识学习,为学生走向生活做准备。现代中学的毕 

业生不能报考大学。法令还明确规定,儿童凡在 11—15岁期间所受过的教 

育,均被认可为“受过中等教育”。 

     ④设立不同教育经费来源的各种类型学校,分为:公立学校,由地方教 

育当局设立,并负担全部经费;私立学校,由教会或 民间团体设立,它们 

又因接受地方教育当局资助的多少而分为受当局管理的学校、接受当局补助 

的学校和特别给以安排的学校等;独立学校,主要指公学,学校财产独立, 

不受公款补助,在学校行政管理上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但接受教育部 

的视察。 

     ⑤对结束了义务教育但未能升学的青年进行免费继续教育,至 18周岁 

止,这种教育主要是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 

     ⑥推广宗教教育。所有公、私立学校每天都要进行集体祈祷活动,并开 

设宗教教育课程。 

     ⑦设立大学奖学金,以此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是战后教 

育改革总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基础。它继承并集中了19世纪以来英国历次重 

要教育法令所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并与战后对教育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成为英国教育发展史上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教育改革法。该法延长了义务教育 

年限,把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制定了继续教育制,这些 

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仍未改变英国教育的双轨制,未能解决二三 

十年代以来的学校三轨制矛盾。 


… Page 10…

                     2。法国教育的“民主化”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开始了教育的“民主化”与“现代化”进程。 

1918—1919年,一些进步的社会人士和教师组成“新大学联合会”,提出了 

 “新教育”和“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改革法国的教育制度。该团体的宗 

旨是:实现学校制度民主化,消除人为的阶级鸿沟,为一切人提供均等的教 

育机会。具体建议包括: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扩大免收学费的范围; 

废除双轨制,实行“统一学校”。中学按性质分为人文和职业两大类。儿童 

在初等教育阶段进行统一的教育,然后接受智力选择,根据能力与性向的不 

同决定进入哪一类中学。两类学校的学生均可升大学。 

     以“新大学联合会”的努力为契机,“统一学校运动”在法国逐渐展开, 

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初等教育方面,1923年法国政府规定,在6—13岁的义务教育阶段,所 

有学校必须按同样的教育计划实施教学。1925年以后,这项规定普遍得到实 

施,初步实现了小学阶段的“统一学校”。全国所有的初等学校包括小学和 

中学预科班都开设同样的课程,由同等资格的教师任教,同样接受初等学校 

视察员的监督,从而取消了以前中学预科班所享有的各种特权。1933年,政 

府颁布法令,设立中学入学统一考试制度,以保证两类学校的儿童升学机会 

均等。1936年,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小学毕业生一律参加入学考 

试,合格者升入中学,落选者进补习班或职业学校。 

     中等教育方面,1930年,法国政府规定,国立、市立中学一律免费。1936 

年,法国教育部长翟(M。J。zay)宣布设立初等教育指导局和中等教育指导局, 

以确保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1937年,翟向国会提出在中学初级阶段 

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有:将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的初级阶 

段改为独立的公立学校,以实现初等中学教育的统一化,并与初等统一学校 

衔接起来;儿童在11岁举行“初等教育证书”考试,对持有初等教育证书的 

小学毕业生设一年“指导班级”。然后按照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于第二年进行 

分流,分别升入古典、现代和技术三类中学。此项改革建议受到社会的普遍 

欢迎,并于1947年被法国政府正式采纳。 

    在普通教育进行改革的同时,一战后法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也开始发 

展。1919年,法国议会通过了阿登省议员阿斯蒂埃起草的一份职业技术教育 

法案。法案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和实 

践上使学生获得各门科学知识和工艺知识。 

     阿斯蒂埃法案的主要内容是:18岁以下的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 

务;全国每个市镇必须设立一所职业学校,雇主每周都要让学徒抽出4小时 

工作时间去上学,年学时累计不得少于100小时,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 

负担一半;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普通初等教育内容、职业技术课程和劳 

动实习三部分,设立职业能力证书考试。 

     阿斯蒂埃法在法国被称为“技术教育宪章”,它的实施为法国职业技术 

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德国共和时期教育的发展与纳粹时期教育的倒退 


… Page 11…

     1918年,德国爆发革命,推翻了君主政府。1919年,德国资产阶级颁布 

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共和时期,德国作为战败国,由于向战胜国支付巨额赔款,导致财政经 

济严重恶化。后来,德国利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拒 

绝赔款,很快摆脱了经济危机,使工业发展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在美、英等 

国支持下,大力扩充军备生产,支持国内复仇势力。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 

的经济危机,给德国垄断资本以巨大打击。为了摆脱危机,垄断资产阶级统 

治者公然抛弃议会,实行法西斯专政。1934年,希特勒一上台,更是明目张 

胆地推行法西斯专政。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使德国进入了纳粹专制时期,欧 

洲再次成为战争的策源地,不久就爆发了世界大战。 

      (1)共和时期的德国教育 

     共和时期是德国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对传统教育制度作了 

一系列重大改革,对战后联邦德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