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m启世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doom启世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家的时候,卡马克像父母一样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他喜欢托尔金的《魔戒》,或者类似那样的奇幻小说。他成打成打地看漫画书,他还喜欢科幻电影,但最让他觉得有意思的还是《龙与地下城》。乐于创作更甚于参与的他很快就成为一个独特且强大的地下城主,不像其他拘泥于规则手册里刻板条款的城主,他抛开那些结构,他创作着他自己的世界。每天放学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埋头于成堆的图纸和表格中。那时他在念三年级。    
    尽管卡马克家境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但他还是有他的烦恼。在一次作业里,他需要描述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五个问题,而他两次提到了他父母对他过高的期望。他觉得母亲对他太过严厉和挑剔。在另一次作业里,他记述了母亲因为他拒绝做额外的功课而把漫画书都锁到柜子里,而他又是如何直接卸掉了柜子的门。    
    卡马克开始憎恶学校——憎恶那些制度和教条,在他看来,那都是毫无理性的东西。他开始在每个礼拜三的圣餐集会后戏弄其他同学的信仰。一次散会时,有个孩子已被他说得心中挂着问号,脸上挂着泪水。直到某天,老师推着一台苹果II型机走进教室,卡马克才算发现了能更有效锻炼他思维能力的手段。尽管他还从未使用过计算机,但他觉得这东西仿佛是他身上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它说着数学逻辑的语言,它能响应他输入的指令。而当他看到游戏时,他意识到原来这里面还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时的卡马克已经迷上了街机,他不是附近最好的玩家,但他喜欢《行星撞击》和《太空入侵者》里那快节奏的战斗和立即兑现的回报。还有《战区》(BattleZone),它不像其他游戏一样从高处或是侧面显示战斗状况,它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战斗画面,卡马克会觉得像是坐在一辆坦克里观望四周。尽管画面只是由简单的绿色线条组成,但它能给人一种三维的观感,这个游戏甚至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他们向制造商雅达利定制了一个版本用于军事训练。很快,卡马克也就想定制属于他自己的游戏,有计算机在手,这不是不可能的。    
    卡马克念五年级了,母亲把他送到一家名叫“无线电屋”(Radio Shack)的全国连锁电子产品商店去参加一个TRS…80计算机培训班。当他再回到学校时,手里已经多了一本程序设计的书,他开始自学所有他想知道的知识。百科全书里描述计算机的段落被他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增长,他给老师写信建议道:“现在比较合理的事情就是把我直接送到六年级。”在那里他才可以学到更多东西。第二年,卡马克被转到肖尼市教会公立学校的一个“天才班”,那是附近最早有计算机实验室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卡马克遇到了和他一样对苹果机着迷的聪明孩子。他们自学BASIC编程,他们一起玩游戏,很快他们就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玩乐,他们开始研究并动手修改游戏。一次,卡马克找到了《创世纪》里处理角色的代码,稍作修改,他就给自己增加了一些额外的能力,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凭空创造东西的乐趣。而且,作为一名程序员,他不需要依赖于其他人,只要他的代码逻辑正确表述了他定义的规则,它就会工作得很好,一切都那么合理。    
    一切——但除了父母,卡马克想。    
    卡马克的父母在他十二岁时忽然离婚了,他们在如何抚养孩子的问题上还闹得很紧张。茵戈觉得这给卡马克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就当卡马克开始在学校里找到点乐趣时,他和弟弟彼得又不得不在双亲之间来回轮换,不停地转学。卡马克不喜欢和父亲分开,更糟糕的是,当他和母亲住在一起时,他得自己照顾自己。    
    卡马克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茵戈却觉得那些计算机游戏毫无意义,在她看来,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他不应该只坐在那玩《创世纪》,而应该在学校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然后进入像麻省理工那样的学校,这样才能在毕业以后进入像IBM那样的公司。她爱她的儿子们,她希望他们只做她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但卡马克不这么想,他只想有台自己的计算机,从而他可以在那个世界里翱翔。卡马克变得越来越倔强,茵戈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想弄清楚为什么她这曾经乖顺的儿子现在变得如同脱缰的野马。    
    在茵戈决定前去西雅图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时,卡马克的烦恼得到了缓解,他搬去和父亲、继母以及继母的两个孩子住在了一起。尽管斯坦还是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家里忽然多出一倍的人,这使得他们无法再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准,他们搬到了城郊的一个陈旧农场,那里是雷顿镇的蓝领阶层社区。    
    卡马克从未感到过如此孤独,他和一个陌生的家庭一起,住在一幢陌生的房子里,每天还要去一所陌生的学校,那里没有计算机,没有程序,没有伙伴。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其实并不孤单。    
    


第二章:火箭科学家第二节

    《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们》(Hackers: Heroes of the puter Revolution)是卡马克的启示录。他以前也听说过“黑客”,譬如在1982年一部名叫《电脑争霸》(Tron)的迪斯尼电影里,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扮演的一名游戏设计师进入了他自己设计的游戏。还有1983年的《战争游戏》(WarGames),马修·柏德利(Matthew Broderick)扮演的年轻玩家进入政府的计算机系统,并险些触发了核按钮。但这本书和那些电影有个很大的区别——它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这本由史蒂文·利维(Steven Levy)于1984年撰写的书里探寻了所谓“改变世界的神童们”,以及他们那二十五年欢腾的岁月,书里讲述的敢于破除常规的计算机爱好者们包括20世纪50年代在麻省理工研制大型机的先驱,以及70年代硅谷的“家酿”俱乐部和80年代计算机游戏业的领跑者们。没有什么模板可以概括出这些黑客们的特性,他们的经历千姿百态:比尔·盖茨,一个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实现了第一个在阿尔塔(Altair)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BASIC语言环境,然后缔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还有史蒂夫·斯拉格·拉塞尔、威廉姆斯夫妇这些游戏制作者,以及两位史蒂夫——苹果的创始人,等等,他们都是黑客。    
    “尽管‘黑客’这个词在一些人看来有嘲笑的意味,”利维在序言里写道:“仿佛那些人要么是脱离社会的书呆子,要么就是胡乱堆砌‘不标准’代码的‘外行’程序员,而我觉得不尽如此。在他们不起眼的外表下,他们是开拓者、幻想者,他们是冒险家、艺术家……他们才是清晰地洞察到计算机之所以是种革命性工具的人。”    
    这黑客伦理观就像是一份宣言,那天晚上卡马克躺在床上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他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才是我属于的世界!——没错,他是个技术神童,但他现在却被困在这莫名其妙的房子里,每天去那没有计算机,没有黑客文化的莫名其妙的学校。    
    卡马克很快就遇到了能和他这些恼怒产生共鸣的人。他发现雷顿镇的孩子们比他以前在堪萨斯城里的那些同学要有趣得多,这里的孩子更边缘,更叛逆。他们中的一些很能和卡马克分享对计算机及游戏的热爱。不久,卡马克就和这些孩子混熟了。    
    他们一起发现了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这是网络社区的雏形,一个未名空间,一个地下世界。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时已经有了被称为因特网(Internet)的国际化计算机网络,但那只是政府国防部门和大学科研机构才用得上的东西。而BBS正好和因特网相反,它是大众化的计算机俱乐部,它是给所有人的,尤其是像卡马克这样的计算机和游戏爱好者。    
    BBS大约诞生于1978年。沃德·克里斯滕森(Ward Christensen)和兰迪·瑟斯(Randy Seuss)这两名黑客编写了第一个能在两台计算机之间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的软件,从而一台计算机可以“呼叫”另外一台并进行信息交换。在20世纪80年代,BBS迅速传播开来,并形成了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对换或是交易软件,并通过在论坛里发布信息进行“交谈”。只要你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再加上一根电话线和一个调制解调器,你就可以开一个BBS。这种方便廉价的系统迅速传遍了世界,在宿舍的房间内,在大楼的公寓里,在计算机实验室中,人们架设起无数BBS,其中一些,譬如旧金山的WELL站(Whole Earth’Lectronic Link),成为了黑客和玩家们的温床。    
    卡马克上BBS不光为了游戏,在这里他还可以领略到最令人激动的黑客文化,这里面也有些违法的东西,譬如他学到了如何盗用电话线路,从而可以免费使用长途服务。他还见到了MUD(Multi…User Dungeons),一种类似《龙与地下城》的文字冒险游戏。此外,他还见到了炸药。    
    对于卡马克而言,炸药不光是能让人觉得刺激的玩艺,他更把它看做是一项化学工程,一种纯粹的科学实验。如果搭配得好的话,它可以让东西砰砰嘭嘭地炸开。他和朋友们很快就按照BBS上的配方着手演练起来,他们把火柴头刮下,混合上硝酸铵,从而得到硝酸钾,再加上食糖,就得到了烟雾弹。他们还通过学校里自然课上的原料制作出铝热剂,这是种强大的可塑炸药。他们曾在放学后跑到桥下把桥墩的混凝土炸开过。终于有一天,他们想到应该利用这些知识做点更实际的事情,譬如弄几台计算机。    
    一天晚上,卡马克和朋友们摸到附近的一所学校旁,他们知道那里面有苹果机。卡马克刚学到铝热剂可以用来融化玻璃,只要再加上一些黏性物质,譬如凡士林。他把这两样东西调配在一起,然后涂抹在玻璃上,玻璃随之融开一个个大洞,他们就从中钻了进去。而一个小胖子则遇到点麻烦,洞对他来说还不够大,于是,他直接从洞里伸手进去打开窗户,然后成功触动了连接到附近警察局的警报器。他们很快就被包围了。    
    十四岁的卡马克被送去做精神评估,以便测定他的口供。他走进房间,肩膀上挂着彩。面谈进行得很不顺利,卡马克后来得知了那些人对他的评价:“这个男孩就像是一副会走动的躯体……完全不知道如何体会他人的感受。”面谈中,一个男人玩弄着铅笔,向卡马克问道:“如果你这次没有被抓到,你觉得你会不会再做出类似的事情?”    
    “如果我这次没有被抓到,”卡马克诚实地回答道:“是的,我想我应该还会再做。”    
    后来给卡马克做评估的精神医师告诉他:“你知道吧,像这样直白地告诉别人你还会明知故犯,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可是,他是问我 ‘如果这次没有被抓到’呀!”卡马克无所适从。    
    他被处以一年教养,并被送进城里的“少年之家”。那里大部分孩子都是因为毒品进去,而卡马克则是因为苹果机。    
    与“少年之家”比起来,以前和母亲住一起的那种死板 生活根本不算什么。在这里,所有事情都得按照时间表进行:吃饭、洗澡、放风、睡觉,做完一件家务活给一朵小红花,每天早上,所有孩子都被装上一辆货车运到学校里上课,放学时再被拉回“少年之家”。卡马克变得越来越冷酷麻木,越来越愤世嫉俗,而他对钻研技术的渴望却与日俱增。他的父母最终答应给他买台苹果机(他们不知道卡马克为了听一则趣闻从这些钱里拿了一部分给另一个“少年之家”的孩子)。    
    


第二章:火箭科学家第三节

    卡马克发现他最喜欢的是图像编程:创作一些二进制代码并看着它们给屏幕带来生气;这种直接反馈所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编程工作所不具备的。他读了一些关于三维图像的书,制作出一个仅由线条组成的MTV标志,这图像虽然简陋,但它可以在屏幕上转来转去。卡马克还意识到,如果他想进一步探索编程世界,那么,他必须从游戏入手。他不是那种坐着等待灵感的人,他直接沿用了现有游戏中的构思。    
    《造影》(Shadowforge)是他的第一个游戏,它和《创世纪》很相像,但它也有几处独特创新,譬如玩家可以朝任意方向攻击。主营照相机电池的夜鹰公司(Nite Owl Productions)花一千美元买下了《造影》,这是卡马克平生第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