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对乡野风光,自然景色,日常琐事一往情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心物交接 

时的瞬间感受,主导意象是清晨、月夜、幽冷的星、飘渺的梦、飘飞的枯叶…… 

抒情方式则主要是对往事的追怀,他以深沉而忧伤的浅吟低唱排遣内心的苦 

闷,抒发对故乡、童年、亡亲和作为生命之本的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在《我宁静的故乡》中,游子归来,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充满惆怅: 

      “请问哪儿是坟场? 

     我母亲埋葬在哪里?” 

     乡亲们轻声回答我: 

      “那边河岸就是墓地。” 

     乡亲们轻声回答了我, 

     一队大车悄然无声地驶去。 

     只见那疯长着野草 


… Page 92…

     在教堂圆顶上盘居。 

     逝去的亲人和童年一去不复返,只有乡亲们的同情和理解可以慰藉受伤 

的心灵。 

     在《故乡之夜》中,作者敏感的笔触游走于水波不兴的深潭,宁静的阴 

影,秧鸡鸣叫的田野,心融化于一片静谧与安详之中: 

     但愿此景常在, 

     但愿此瞬永恒。 

     如果厄运不再惊动心灵, 

     就像那影儿一样悄然移动; 

     四处是这样寂静啊。 

     恰似人生不再出现震惊。 

     旅途坎坷,人生多舛,无法回避的惊扰与伤害使一个惶恐不安的灵魂对 

故乡的宁静气氛魂牵梦萦。 

      《火车》是鲁勃佐夫诗作中少见的例子,火车呼啸震动,铿锵轰鸣,风 

驰电掣,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但是象征社会发展的力量与速度对作 

者来说却是个威胁,作者从它这里得不到激励与鼓舞,却只有深深的恐惧: 

     瞧,它闪耀着火红的独眼, 

     飞奔向前……行人,快把路让! 

     在一个错车站的板房旁, 

     它有如妖精似的抓住我,带向远方! 

     这个强悍有力,不可抗拒的庞然大物裹挟、控制着主人公,使他也带着 

吼声和啸叫“向某处飞去”。只来得及对什么人喊声再见。他害怕这是倾覆 

前的疯狂,又以同行人众多来安慰自己,而内心始终忐忑不安。 

     鲁勃佐夫敏感而有才气,他的诗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寻求宁静与和谐, 

具有清丽自然,情景交融的民族风味。在寻常事物中寄寓对自身、对生命、 

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读来如细雨润物,使人心动神驰。他的诗不仅在苏 

联有众多的读者,而且已被译介到20多个国家,有广泛的影响。 



                       8。阿尔布卓夫与家庭心理剧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阿尔布卓夫(1908~1986)的创作以爱情、 

婚姻和家庭为主要题材,他在舞台上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他对 

当代戏剧艺术形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使他的作品不仅赢得广泛的苏联观 

众,而且先后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上演,1976年在英国甚至有35家剧 

院同时上演他的剧本《我可怜的马拉特》。 

     阿尔布卓夫的第一个成熟作品是《塔尼亚》,剧中的同名女主人公信守 

爱情至上,“爱就意味着忘我”的信条,息交绝游,并中断了在医学院的学 

业,同工程师盖尔曼结了婚,过起了“你和我,我和你”的小日子。她后来 

发现丈夫爱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女人,为了成全他们,她带着身孕出走了。 

她经历了孩子夭折,生活困厄种种磨难,树立起新的生活信念,成了矿区受 

人爱戴的女医生。她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工作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并庆幸自己从狭隘的个人感情中获得了“解放”。 

     1954年完成的四幕八场正剧《漂泊的岁月》继续写人的精神解放问题。 

维杰尔尼科夫大夫在病中得同学奥丽加的照顾,二人产生了爱情。但他已有 


… Page 93…

家室,所以奥丽加悄悄上了前线。维杰尔尼科夫在后方专心搞科研,听说奥 

丽加负了伤,极感羞愧,也去了前线。他俩在德国不期而遇,患难与共,终 

于结合。战后回国,面对历尽艰辛,仍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柳霞,维杰尔尼 

科夫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奥丽加也为柳霞的忠贞和贤惠所感 

动,不愿夺人所爱,于是两人分手,维杰尔尼科夫与柳霞重新结合。理智规 

范了感情,个人的欲望、兴趣与情感纳入了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约束之中。 

      《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处理的仍是道德视野中的爱情婚姻问题, 

维克多喜欢瓦丽娅,却因为她名声不好而拒绝了她的求婚,谢尔盖一直悄悄 

爱着瓦丽娅,他俩终成眷属。瓦丽娅得到纯真的爱情和温馨的家。可是产后 

不久,谢尔盖却因抢救溺水者而牺牲了。维克多心灵受到震憾,接替了谢尔 

盖的工作,并鼓励和帮助瓦丽娅在集体副业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谢尔 

盖有个人生信条:“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种利他主 

义使周围所有人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 

     60~80年代,作者写了十几部作品,包括写青年人三角恋爱的《我可怜 

的马拉特》(1965)、《老式喜剧》(1975)、《残酷的游戏》(1978)、 

 《女强人》和《有罪的人》(1984)。其中《我可怜的马拉特》在国内引起 

激烈争议,在国外却受到一致好评。  1976年在英国竟有35家剧院同时上 

演此剧,英国该年度的戏剧节也被称为“阿尔布卓夫戏剧节”。 

      《我可怜的马拉特》写的是马拉特、列昂尼吉克和丽卡三个年青人的故 

事。他们在战争中萍水相逢,成了患难之交。两个小伙子都爱着丽卡,他们 

先后参军,流血立功,战后与丽卡相见,丽卡无法决定取舍,马拉特主动退 

出,远走他乡,成全了留下的一对挚友。13年后,马拉特成了有成就的桥梁 

建筑师,但他深感离开了丽卡,自己已成了“熄灭的火山”,奋斗的勇气和 

生活的激情都已减退,他找到老朋友,想得到鼓舞,不料丽卡和列昂尼吉克 

精神状态比他更糟,丽卡满足于上班下班,列昂尼吉克则已意志消沉,对生 

活感到厌倦。他们在一起回忆起早年的抱负,都痛感必须重新开始生活。列 

昂尼吉克意识到自己已被安逸的生活侵蚀,并且消磨了丽卡的意志,于是毅 

然离开了丽卡和马拉特,决心去过独立的、真正的生活。 

     当着西方社会的青年人纷纷“垮掉”,在“迷惘”与绝望中“嚎叫”, 

颓废、自戕时,当“他人即地狱”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存在主义者们为 

互相隔膜、找不到出路、被严重异化的公众寻求对策时,阿尔布卓夫的戏剧 

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彼此相爱、理解、帮助,奋不顾身地为 

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未来而奋斗,不断追求生活的意义,提高生活的质量。 

西方评论家承认,从本剧中“体会到一种与我们日常所见全然不同的价值和 

观念的体系”。阿尔布卓夫眼中的世界是完整的、可知的,未来是可把握的, 

他对人充满了自信。 

     与其世界观上的抱元守一形成对照的是,在戏剧观上阿尔布卓夫则是充 

分开放,在作品的结构、形式和演出方式上不断打破成规,广征博采前人的 

手法,创造新的舞台景观。他将古希腊悲剧的歌队形式引入他的正剧中,让 

歌队的活动贯穿全剧,或交待情节,或品评人物,抒发情怀,或探询剧中人 

的隐衷,或分担其痛苦,激发其勇气,歌队成了舞台演出的灵魂。另外,以 

灯光的变幻控制演区,处理时空,以观演间的直接交流打破幻觉,都给演出 

平添了生气。富于创意的演出形式与剧作独到的抒情描写,富于动作性的情 

节安排,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机智的对话相得益彰,构成了阿尔布卓夫戏剧的 


… Page 94…

独特风格。 



                                9。万比诺夫 



     亚历山大·瓦连季诺维奇·万比诺夫 (1937~1972)在创作的盛年不幸 

溺水身亡,年仅35岁。但他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却代表了当代的苏联戏剧的 

一种新的走向,使他成为阿尔布卓夫之后苏联最有成就的剧作家。 

     万比诺夫生长在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对大自然的景色有一种本能的 

亲近,从小所受的俄罗斯古典文学熏陶使他具有敏感的气质。大学毕业后当 

记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感受5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方 

面的动荡气氛,他对现实和未来的看法保持了上一代人积极向上的态度,但 

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多面性。他描写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纯真的爱情, 

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与关怀,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同时对生活的严酷 

性,对日常琐事中潜伏的悲剧因素,对人性、道德、精神的沉沦深表关切。 

在他笔下有着阿尔布卓夫所没有的忧郁的情调和精神批判的锋芒。 

     他的第一个独幕剧是1964年发表的独幕剧《窗户朝着田野的房子》,写 

一个在农场教书、即将离任的大学毕业生,在临行前发现自己与年青的女场 

长彼此相爱着,经过一系列羞涩而幽默的试探和交流,两人心心相印,大学 

生留下不走了。 

     多幕剧《六月的离别》1966年发表,写大学生柯列索夫与校长的女儿塔 

尼亚相爱,校长一次又一次阻挠,柯列索夫为了学籍和研究生文凭,一次次 

接受校长要他忘掉塔尼亚的条件。塔尼亚感到自己被当成交易的砝码,断然 

与他分手。这部剧中的爱情已经出现了阴影,不复如前一部剧那样纯洁无瑕。 

在初稿中作者还让他二人重归于好,修改稿则改变了结局,可见作者对生活 

的态度已趋于严峻。 

      《长子》(1970)写一位音乐家萨拉法诺夫相信了一位上门来的青年布 

西金的话,认他为失散多年的长子,后来发现布西金是为求宿而说的谎话。 

但在相处期间,两人都为对方的真诚所感动。布西金还爱上了音乐家的女儿, 

于是假戏真做,音乐家仍认他为儿子,他也诚心诚意地留在了这家。 

     剧中萨拉法诺夫事业上失意,在家中也得不到温暖,一双儿女都只想远 

走高飞而不管父亲,因此对冒充的儿子给予了真诚的关怀和信任,正是这份 

真情感动了爱开玩笑爱撒谎的布西金,对老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同情。作品 

证明了人的真正的关系不在于表面上的血统,同时对人际交往中的真诚给予 

了肯定。 

     3幕剧 《打野鸭》写的是一个中年工程师齐洛夫的精神状况,基本情节 

通过6段回忆展现出来。齐洛夫有头脑,有能耐,但缺少激情,漫不经心, 

浑浑噩噩。在一次大醉之后勃然奋发,痛斥身边一伙“正派”朋友的虚伪与 

道德沦丧,表现出少有的清醒。他对自己不满,更厌弃置身其中的生活,于 

是决定出外打猎,在大自然当中,在自身的行动中寻求转机。 

      《外省轶事》包括两个独幕悲喜剧。其中的《密特朗巴什事件》(1971) 

讽刺官本位社会中权力崇拜观念对人的灵魂的腐蚀,类似《钦差大臣》;《和 

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则讲的是一个类似传说的故事:一个人诚心行善, 

却被人们当成骗子、流氓、疯子来审问,还要将他送入精神病院,因为他们 

不相信世上会有无私的行善。这种集体猜疑与集体谴责的心理正揭示了现实 


… Page 95…

社会中真诚与善良的流失。 

      《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完成于1972年,是作者最后一部剧作,基本 

上是一个道德寓言。花园栅栏的便门总被抄近道的人弄坏,18岁的姑娘瓦莲 

京娜则一次次把它修好,并决心修到人们学会沿人行道走为止。显然,她给 

自己出的是一道难题,直到戏的结尾,她仍在埋头修门。在她周围,她自身 

生活在进行:从深山老林来到镇上办退休手续的老人空手而归;从城里来散 

心的青年沙曼诺夫搅动了瓦莲京娜的心扉,并表示要带她离开;瓦莲京娜爱 

沙曼诺夫,却摆脱不了浪荡青年的纠缠,也拗不过庸俗的父亲,答应了一桩 

没有爱情的婚事。最后,沙曼诺夫只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