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玄机-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厘济饷之策,横征暴敛,搜括钱财。当时江楚各省每年厘金不过百数十万,而李鸿章辖管的苏淞二百余里竟岁收厘捐达三百万。自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至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底,大体相当于淮军抵沪到湘军攻占太平军都城天京期间,两年两个月时间,苏沪军需款项入库总额为:库平银九百四十八万零二百零七两,其中厘金收入占第一位,为六百四十三万九千余两。这些数字出自李鸿章“恭呈御览”清单,很可能还是打了许多埋伏的。李鸿章甩开膀子搜括钱财,闹得鸡飞狗跳、商怨沸腾,连他自己也承认,“各省厘捐之重,无如上海”。但他没有因此住手,因为无论湘军还是淮军都太需要银子了!                  
掌控兵权(4) 
高冕  
  恩师曾国藩正亟待报效。抵沪半年,李鸿章就先后两次协济湘军九万两。但恩师对他的期望值更高,提出“每月酌提四万两,万不可减”。打仗就是打钱啊!面对恩师的狮子大开口,李鸿章一边将大批钱财输送给正在西线作战的湘军,一边大发牢骚、叫苦不迭。曾氏恩师送弟子赴沪前曾谆谆叮咛,“专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恩师这话说的是啊,它落在李鸿章的心坎上立即生根萌芽。可是,要练兵练器、扩充军备,没有银子能行吗?银子尽给恩师征去了,弟子岂不喝西北风了吗?中国古谚说得好:“师傅领进门,出道靠自己。”到沪后抓住机会迅速招兵买马、扩军备战,建立一支强大的李氏淮军,这一条李鸿章“奉为枕中秘”,并将它放在“性命根本”的战略高度,积极筹划,付诸实践。师傅要花银子,当如今弟子也需要花银子,而且正急需花更多的银子。湘籍大帅胡林翼赠给左宗棠的秘诀说得好,“聚人曰财”嘛!从同治元年初夏起,寻求急剧扩张的淮军,没有遵循湘军“选士人,领山农”的建军原则,而是吸收地主团练、太平军投降者、旧有防军为军队主体;扩充方式花样众多,既采取改编原有防军、借将带兵、收编两淮团练和太平军投降者的办法,又采取请外国军官练军带兵、截留常胜军余众等办法,能用的方式一概用上。但李鸿章扩军并非饥不择食全无章法,有的则是原汁原味师承恩师的做法,比如组建骨干网络非常注意关系,用同乡、同事、师生、亲族织成血肉纽带。十五名淮军核心骨干,皖籍多达十二名,其余湘籍两名、川籍一名;有师生关系的十人,其中还有三个家庭七个兄弟。既用恩师之法,又不拘泥于恩师之法,这就是李鸿章!短短二三年间,淮军一下增加三十多个营,比初建淮军多出两倍以上,其中包括一营水师。李鸿章麾下的水陆淮军变戏法地成长,到同治三年九月,已达七万之众。 
  李鸿章采取“以沪平吴”之策,积极指挥淮军剿灭太平军。同治元年夏,李氏淮军在上海徐家汇、九里桥、新桥、虹桥一带,击败太平军骁将李秀成所率太平军,名声大震。翌年冬,李秀成所率太平军与曾国荃所率湘军进行天京决战之际,李鸿章督率淮军及“常胜军”攻陷苏州,大肆诱杀太平军降众。李鸿章杀性之健,方法之巧妙,比恩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苏州娄门外军营,李鸿章以赐官授衔为名摆下酒席,宴请苏州太平军降将郜永宽等八人,“甫就席,有军官自外入,投谍李公,李公就谍出。酒行,旋有武弁八人,各手一冠,皆红顶花翎,膝席前,请大人升冠。降酋不知是计也,竟扬扬得甚,起立,自解其额上黄巾,手冠者俟其侧,从官尽起,目注之。转瞬间,八降酋之头血淋漓,皆在武弁之手。”杀掉八个领头者之后,早已部署好的淮军程学启部立即闯入苏州城,“无门不破,无处不搜,无人不魄飞天外”,被杀太平军和误杀平民尸横遍地,仅城内双塔寺院中就有三万多具血尸。屠城后二十余天过去了,一些外国人目击,这个院中“地上浸透人的鲜血”,苏州城“抛满尸体的河道仍旧水带红色”。李鸿章取得苏州之役胜利,对太平天国来说是雪上加霜。总理太平天国政事的干王洪仁叹息道:“安庆之失,天京已危,及苏州一陷,得救之望绝少矣!”乘势而进,紧接着李氏淮军伙同“常胜军”攻下常州。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喝着太平军鲜血迅速成长,踏着太平军将士的头颅高奏凯歌,在剿灭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中立下汗马功劳,其重要作用重次于曾氏湘军。李鸿章在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后,再次受到清廷重赏,被晋封为一等伯爵(伯号肃毅),并赏戴双眼花翎。 
  攻陷天京后,总督两江、督苏浙皖赣四省军务的曾国藩,所辖湘军多达三十万之众,其中直接指挥的嫡系部队十二万人。曾氏兵权过重、势力过大,招致清廷疑忌。清廷遂采取抑制曾国藩,扶植左宗棠、李鸿章的策略,曾氏十二万嫡系部队四万拨归左宗棠、三万拨归江西巡抚沈葆桢,而拥有水陆大军七万余众的淮军,仅做个姿态裁撤数千人而已。取得天京之役胜利还不到四个月,清廷就命曾国藩前往安徽、湖北交界处“督兵剿贼”,改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有军则有权。”在封建中国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奉清廷之命为督军“剿捻”的曾国藩调兵、集饷。筹饷尚好说一些,李鸿章巧立名目,甚至想出“粪桶捐”之类的金点子,从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至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为曾氏筹得饷银一千一百零六万九千八百零二两,期间还结余四万三千三百五十两,充分保证了曾氏花钱需要。但一旦要调用淮军部队,李鸿章就不讲师生情分了。他表面上听命清廷,先后调拨六万多淮军归曾氏指挥,背地里紧紧抓住军权不放。当时,曾国藩所辖“剿捻”大军八万多人,其中仅二万多人是裁撤之余的湘军,其余都是借调的淮军。这六万多淮军,全部装备洋枪洋炮,其中有独立的炮兵部队,是一支装备精良的近代陆军,李鸿章视为身家性命,哪肯轻易放弃权柄!曾国藩对李鸿章抓权不放、淮军不听调遣以致贻误战机,非常恼火,致信弟子泼撒火气:“目下淮勇各军既归敝处统辖,则阁下当一切付之不管,凡向尊处私有请求,批令概由敝处核夺,则号令一而驱使较灵。……以后鄙人于淮军,除遣撤营头必须先商左右外,其余或进或止,或分或合,或保或参,或添勇,或休息假归,皆敝处径自主持,如有不妥,请阁下密函见告。”曾氏此函实际上揭穿这样一个事实:此前从部队进退、奖惩、招兵到休息、放假,事无巨细,李鸿章都是暗中遥制的。李鸿章挨了老师一顿训斥,心生怨恨,写信对正在曾氏手下作战的淮军将领潘鼎新说:“湘军将帅,藐视一切淮部。如后生小子亦思与先辈争雄,惟有决数死战稍张门户。”但他并没有因挨训而将暗制淮军的手缩回来,只是形式上有所收敛而已。                  
掌控兵权(5) 
高冕  
  捻军是太平军之后的反清主力。经赖文光整编后的捻军,步骑结合、灵活机动,善打运动战。因剿灭太平军而威震四海的曾国藩,却成为捻军手下败将。同治五年(1866年)起,李鸿章任钦差大臣,奉命接过曾国藩的帅印,踏上征剿捻军的征程。李鸿章接受恩师剿捻的经验教训,妥善解决粮饷供应,实施“以静制动”、“划河圈地”的战略方针,不到两年时间,将曾辗转驰骋于湖北、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直隶各省,被清王朝视为洪水猛兽的捻军,剿杀于血泊之中。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当参谋时,曾氏预言,李鸿章其人“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当时只是本着鼓励弟子的宗旨住高处说,对弟子能否真的超过师座,还心存怀疑,至李鸿章率军“剿捻”大获成功,方知应验这一预言只用了数年时间。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初十日,清廷以平捻首功,赏湖广总督李鸿章太子太保衔,晋协办大学士。至此,李鸿章跻身于一品大员行列。 
  手握重兵,官运要来挡也挡不住。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1870年6月21日),发生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此案原由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海望楼设立的教堂,吸收恶棍入教,迷拐幼孩,强占民地,民愤很大。同治九年夏,育婴堂虐死婴儿三四十人。据说,天津一带时而发生的婴儿拐骗案件,多与法国天主教堂有关,当地群众反洋教情绪很高。五月二十三日(6月21日),天津官员带拐犯前往天主教堂查验,教堂门口群众蜂拥而至。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弹压,崇厚没有把夷人的话当回事,只派了几个官兵敷衍,丰大业大怒,持枪赴崇厚衙门质问,秘书长西蒙执刀随行。这时,洋人威杀华官的消息飞快传开,百姓纷纷赶来,群情激愤。丰大业赶到崇厚衙门,出言不逊,并拔枪向崇厚连开两枪。崇厚推开丰大业。丰大业咆哮如雷,飞奔出门,拔刀向中国百姓乱砍,西蒙则挥刀为丰大业开路。归途中两人遇天津知县刘杰,刘知县劝两洋人息怒。丰大业竟不知好歹,挥枪射向刘杰,结果击中其随从。此时,西蒙又向闻声赶来的中国百姓胡乱开枪。百姓怒不可遏,当场打死丰大业和西蒙,并将两具死尸扔入河中。百姓鸣锣聚众,乘机发泄长期积聚的怨恨,当场烧毁法、英、美教堂和育婴堂,击毙洋教士、洋商、外国职官二十人,其中法国十三人、俄国三人、比利时二人,意大利、爱尔兰各一人。案发后,英、美、法、德、俄、比、西七国联合抗议,各国军舰集结于天津海口和山东烟台,气势汹汹。法国向中国提出最后通牒,其海军蠢蠢欲动。当月二十五日(6月23日),清廷急命直隶总督曾国藩从保定赶赴天津查办。此案是非曲直明镜一般。但曾国藩腰杆子与朝廷态度一样软,为息事宁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斩杀爱国民众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赔偿洋人五十万两白银,重建被毁教堂。曾国藩的行径遭到国人唾骂谴责。八月初三日(8月29日),清廷将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要职由两江总督李鸿章接任,师生两人对换交椅。 
  直隶总督易位决非偶然。 
  直隶省是清王朝北方最重要的省份。直隶,因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于清初正式定制为直隶省,省治保定。直隶地理位置重要,地处清王朝统治中心区域,居太行山脉与渤海之间,东濒渤海连接奉天,西据太行、恒山而毗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界,北枕塞外与内蒙相连;直隶省地域广大,当时范围相当于今河北全省、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南、山东一小部分。直隶总督直接辖区共十一府、九州、一厅、一百零四县。直隶总督负有拱卫京师、就近顾问之责,内为清廷依寄、外而表率督抚,历来为疆臣之首。这把交椅,清廷总是遴选强有力的宠臣来坐。 
  在列强环伺、内乱纷繁的年代,安内攘外靠枪杆子说话。此时曾氏湘军早已衰败,曾国藩也就成了明日黄花;李氏淮军装备、操练近代化程度已跃居全国之冠,成为王朝最精锐的拳头部队,李鸿章也就成了清廷眼里的香饽饽、直隶总督的最佳人选。 
  同治九年八月(1870年9月),李鸿章从曾国藩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关防印信,就任直隶总督。这标志着在竞争激烈的仕途中,李鸿章一举超越曾国藩,成为同治朝官场红人。 
  十月,李鸿章权势进一步增大。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职,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颁给钦差大臣关防。北洋通商大臣例由直隶总督兼任。李鸿章的权柄从此超出直隶范围,伸至山东登莱青道所辖的东海关和奉天奉锦道所辖的牛庄关。五年后,李鸿章奉命筹建北洋海军,在北洋沿海旅顺、威海卫等地建设军港船坞,山东至奉天一带重要军港、商埠,全部纳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辖管范围。李鸿章因此成为有史以来权势最大的直隶总督。 
  李鸿章认识到,武器装备依赖洋人是不行的。他移任直隶总督伊始就宣称,“中国不亟图强兵经武,徒纷纷遇事张皇,事后苟且粉饰,必致失国而后已,可为寒心。”而要“强兵经武”,关键是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路,仿制西方军舰大炮,摆脱武器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建设陆军和北洋海军,李鸿章竭力控制经营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简称沪局、宁局和津局。沪、宁两局始建于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期间。沪局局址上海城南高昌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