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谿山梁,即系一例。定边右副将军明亮、参赞大臣富德呈报此战之情说:卡卡角前山,形如丁字,凡官兵竭力上攻之处,即金川人加意防守之处。查木谿山梁之半,“东向峭壁,攀援俱绝”,其上虽有金川人滚石放枪,而山峰一带并无卡隘,因将扎勒桑所带当噶尔拉牵缀兵一千名撤回,一面令各队官兵于十九日分路进攻,一面密挑健兵三百名,派扎勒桑带领蓝翎兴善保、守备田蓝玉先于十八日在山梁下预伏,是夜,兴善保、田蓝玉潜领吉林兵七名、索伦兵二名、屯兵八名,“于万难容足之地,攀附而行”,黎明时已在峭壁之上,其余兵士接踵而至,金川兵正在四面迎战各队官兵,“突见我兵从此截出,惊惶失措,碉内各番,望风溃散,官兵奋勇齐登”,击毙多人,将两山梁全行占据。[27]清军大炮众多,大将军重达三四千斤,食弹子二十余斤,二将军、三将军重一二千斤,冲天炮、劈山炮威力皆大,还有喷筒,杀伤力强,满兵弓箭亦很厉害。因此,虽然大金川拼命挡拒,但清军仍连战连胜,步步进逼,不断深入,直抵勒乌围。索诺木药死僧格桑,献送其尸,要求投降,乾隆帝多次下谕,坚拒其请。他于三十九年八月初二日以官兵进围逊克尔宗,将抵勒乌围,即谕告军机大臣,宣布必灭金川说:“官兵既近逼贼巢,大势已失,加以官军勇锐,贼酋自难以久持,第恐其情窘计穷,相率乞降,以冀缓死,将军等断不可为其所惑,稍存姑息。金川负恩肆逆,罪大恶极,自取灭亡,必当明正刑诛,以快人心而慑边徼。况官军费如许力量,始得平定其地,不当以受降完结,使诸番无所儆畏,且不可留此余孽,复滋后患。著传谕阿桂等,若逆酋索诺木及莎罗奔兄弟等,此时诣营求降,惟即擒拿俘献,不得稍有游移。”[28]此后,他又多次重申此意。
  清军顽强进攻,从三十九年三月初十日起,直到第二年八月十六日,才将勒乌围攻下。定西将军阿桂、副将军丰升额、参赞大臣海兰察、额森特于当日具折,向帝奏报此战情形说:
  “查勒乌围碉寨高坚,墙垣巩固,其南为转经楼,又过甲尔日桑桥而南为科布曲山腿,与官寨互为犄角,枪炮俱可以相及,其间寨落木城石卡又皆鳞次栉比,联络接应。前阻大河,后负高矗院釉诠拧⒍乓淮古诩饶芨羲仍浜笾叽|层层,每层丈余至数丈不等,矗暇锌ㄕさ镒赣跹希易宰ザ锥枕咔乓源镉诳撇记铰芳瓤赏ㄐ校闷ご桑辔阋祝且栽羧讼M妓朗亍E诺茸匝怪晾瘴谖е希直ト疲扔么笈诤浯荩唇逄炫诨鞔颍┛稚行枋比眨虼永瘴谖ёサ锟芘胖校幻婀デ勒季荩幻婺谜ず峤囟拢远掀浜舐罚⒘罾浣撬乱淮俦晌鞅焙虾涔僬睾酉蚰夏谜ぃ远显羧讼滤贰5俑炼┮约袄锟贫却Χ莼卦羧巳塾诖烁鞯镎冢羟醯雀聪に鞲晾酪淮司诖撕狭咕埽古诒段裘埽腋叽|陡削,兵力难施,因又令官兵砍伐树林作为柴捆挡牌,并将口袋装盛沙土,令官兵葡匐地上,头顶柴捆土袋,以手扳转而行,一至矗兀悴愣哑穑显四局玻鹑愀哒ひ曰鞔|下之贼,并于地道中运往炮位,轰击从矗峦诠悼咕苤簦布聘叽|八层,均被官军连日逐步抢占。……(十五日夜里)维时预备攻打勒乌围官寨之兵,奴才海兰察率同纳木扎格勒尔德自官寨东南进攻,普尔普、台斐莱阿自南进攻,福康安、特成额、明仁从西北进攻,而伍岱攻其东北,奴才丰升领带兵为各处策应,其额尔特、岱森保于攻得木城之后又併力前往攻打,官兵四面围攻,呼声动地,抛掷火弹,诚如流星闪电,官兵乘势各自攀援上登。贼人始犹抗拒,及见我兵四围蜂涌而入,胆落欲逃,被我兵歼戮者更为不少,遂于十六日子刻将勒乌围官寨攻克。”[29]
  阿桂将此胜用红旗报捷,只用了七天的时间,于八月二十四日丑时送到木兰行在。乾隆皇帝大喜,立于当日下谕:“此实仰赖上天眷佑,成功迅速,而将军、参赞实心宣力,调度得宜,将领弁兵各奋勇集事,均属可嘉”,著将阿桂等交部从优议叙。[30]他于八月三十日读到阿桂等呈叙战事详情的奏折,知悉此战攻获敌方“碉房、寨落、木城、石卡六十余座,杀贼数百人,夺获枪炮刀矛无算”,高兴极了,下谕说:“此皆由上天垂佑,尔等同心协力,方能成此大业,嘉悦之外,儿欲垂泪,更当合力前进,速成大功,以俟厚奖。”[31]
  阿桂、丰升额、海兰察等已于八月十七日即继续进军,追讨逃至噶拉依的索诺木。此时,满汉官兵有七万余人,加上土兵,将近十万。清军于四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抵达噶拉依官寨,团团围困,猛烈进攻,官寨无力抵挡。索诺木之母阿仓、姑阿青及索诺木之姊妹于十八日离开官寨,二十日到达阿桂军营投降,阿仓并向将军呈准,差人往谕索诺木出降,二十八日索诺木之长兄莎罗奔冈达克来营投降。阿桂、丰升额、明亮三路大军齐抵噶噶依官寨,激烈攻打,索诺木再也抵挡不住了,于四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带同兄弟并伊妻及其大头人、喇嘛、大小头目和藏民二千余人出寨,乞免诛戮”,阿桂遵旨将索诺木及其他头人槛送京师,并红旗报捷,至十二日,用了八天时间,赶送到桃花寺行在。[32]乾隆帝非常高兴,立即下谕嘉奖将帅官兵,随即于四月二十七日举行郊劳大典,次日献俘社庙,并御门受俘后,将索诺木等“寸磔”,又上皇太后徽号,勒碑太学及两金川地。乾隆帝大封立功人员,封定西将军阿桂为一等诚谋英勇公,进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赐御用鞍马、紫怼⑺耐帕构印⒔鸹拼欢愿苯愎嵘钤偕鸵坏茸泳簦獠卧薮蟪己@疾煳坏瘸潞睿飧苯髁烈坏炔粤於哟蟪伎帧⒏?蛋病⒑吐∥洹⑵斩盏雀鞣饨粑唬渌褪勘按诱魍了尽⑼聊俊⑼帘鹘鄙陀胁睢
  将军阿桂遵照帝旨,紧张安排金川善后事宜,主要是安插降番和治理新区。阿桂、丰升额、明亮三路进军以来,陆续收纳了“投出番人二万有零”,除将形迹可疑及罪大之人及时正法外,其余人员分别安插到革布什咱、绰斯甲布、梭磨、布拉克底、巴旺、明正、卓克采、从噶克、丹坝、木坪、沃什、瓦寺等十二个土司,各土司又将他们分别安置于各寨,委派头人管束,“垦耕安业,尽力农功”。大小金川人丁分居力单,从此再也不能滋生事端。
  乾隆帝谕在金川设镇驻兵,阿桂遵旨议奏,于大金川驻兵三千名,在勒乌围设总兵一员、游击一员、都司二员、守备二员,噶喇依设副将一员,噶尔丹寺、茹寨、马尔邦、曾达各设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于小金川安兵三千名,美诺设总兵一员,底木达、僧格宗、翁古尔垄、约咱各设参将等官。每兵三人,给地亩一分,“两人当差,一人耕种”。官兵所需盐菜银七八万两,于江浙等省酌裁名粮抵补。帝命此银由正项开支,余依议。[33]
  乾隆帝于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行受俘礼后,颁下《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之碑》文,命勒石大成殿阼阶前。此文对二征金川的原因、经过、艰苦及皇上本人之功过,作了较好的评述,现摘录如下:
  “(金川)阴谋负恩,已自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始。盖戊辰(乾隆十三年)之师,实缘其跳梁不靖,而师既临境,彼即穷蹙乞降,遂以赦罪颁师。甫十年而其酋郎卡即与革布什咱搆衅,又四年遂与绰斯甲布及三杂谷为敌,而逆子索诺木凶悖益甚,自恃地广人众力强,与各土司搆兵迄无宁岁,故各土司昔畏之如虎,而以势分力散,又莫能如之何,余以为业已受其降,不宜复加兵,且蚁斗蛮触,不足以劳三师,因命地方文武大吏随宜弹压,令弗越内地界,亦足以安民而示度耳。不虞地方大吏欲息事而每示宽,逆首转以为无足惧而日益逞,其小金川逆酋僧格桑者,始则与索诺木水火相仇,继乃狼狈为奸,于是索诺木计杀革布什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取其印敕以归,而僧格桑亦侵占鄂克什地界,且发兵围其土司色达拉之官寨,期于必取。总督阿尔泰、提督董天弼知事不可掩,乃有发兵之请。是役也,或咎阿尔泰依违误事之过,而余则以为阿尔泰之过,皆余之过。盖金川因其地险众悍,久蓄异志,是以有杀至维州桥之谣,则其不忘内地,情率可知。戊辰之役,我师深入屡胜,即不宜赦其罪而受其降,此一误也。甫十年而郎卡背恩作乱,以及逆子踵其迹,皆不即发兵问罪,惟令地方大吏随宜处置,又屡误也。
  以至尾大不掉,终于兴师,故予不答人之议为穷兵黩武,而转咎己之类于姑息养奸。盖中国之制外域,张挞伐则彼畏而敛迹,主和好则彼轻而生心,汉唐宋明之覆辙,率可鉴也。若谓予穷兵黩武,则予赖天恩,平伊犁,定回部,拓疆二万余里,岂其尚不知足,而欲灭蕞尔之金川,以为扬赫濯纪勋烈之图哉。虽然平伊犁,定回部,其事大失,然费帑不及三千万,成功不过五年,兹两金川小寇,地不逾五百里,人不满三万众,而费帑至七千万,成功亦迟至五年,则以跬步皆险,番奴效命死守,故得延至今日。而我将军阿桂立志坚定,决机明敏,两副将军及参赞、领队诸臣同心合力,各军士敌忾奋勇,凡经大小数百战,而后成功,视平伊犁定回部,费力转不啻倍蓰。设非天恩助顺,众志成城,则金川未易言灭,而国威或致少损矣。是不可不记。”[34]
  魏源在《圣武记》卷七《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中,亦对用兵金川之因及其艰难,作了如下的评述:
  “初,乾隆二十年,平准、回两部,辟地二万余里,用兵五年,用帑银三千余万两。金川地仅千里,不及准、回两部十之一二,而用兵亦五年,用帑银至七千万。功半而事倍者,则以天时之多雨久雪,地势之万夫莫前,人心之同恶誓死,兼三难而有之。方其神施鬼设,伺间出奇,九地九天,霆劈雹骤,或七萃从石缝而出,或千矛随炮声而入,险万阴平,艰百石堡(肃注:险峻万倍于邓艾之阴平,艰危百倍于唐代之石堡),自蚩尤以来,未有凿凶裂缝□目詟魂如兹役者。……非乘国家全盛之物力,与庙堂宵旰之忧勤,固烈不臻此,非前狃于钟琪之宽大受降,后激于温福之债辕失律,亦劳不致此。然则穷武节殚飚锐以事之,奋伐深入,圣心亦岂得已哉!”
  乾隆帝再征金川,虽然耗银七千万两,用兵五年,双方士卒死伤众多,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然而,自此以后,金川及其邻近地区,皆享宁谧。金川地区屯田发展,人丁日增,到乾隆五十年,即停兵以后第十年,金川“屯事日兴,荒土尽辟”,垦地十三万六千六百三十五亩,“降番”己因“久沐深恩,各安耕作,遇有差遣,莫不奋勉出力,无异内地民人”,而“改土为屯,除去降番名目”。[35]这对金川及其邻近地区藏、汉人民的安定生活及经经发展交流,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896,页30;卷903,页30;卷919,页23、25;卷930,页3;卷934,页10;卷936,页5。
  [2]《清高宗实录》卷927,页19、20、21、22。
  [3]《圣武记》卷7,《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啸亭杂录》卷7,《木果木之败》。
  [4]《清高宗实录》卷902,页8;卷903,页2。
  [5]《啸亭杂录》卷7,《木果木之败》。
  [6]《清高宗实录》卷936,页5。
  [7]《清高宗实录》卷937,页20…32。
  [8]《清高宗实录》卷937,页34。
  [9]《清高宗实录》卷938,页5、29。
  [10]《清高宗实录》卷937,页34、43;卷938,页24;卷939,页1;卷939,5。
  [11]《清高宗实录》卷939,页4、50。
  [12]《清高宗实录》卷939,页2、4、5、25、50。
  [13]《清高宗实录》卷939,页2、3、6。
  [14]《清高宗实录》卷939,页10。
  [15]《清商宗实录》卷938,页35、36、38。
  [16]《清高宗实录》卷939,页32,卷940,页5。
  [17]《清高宗实录》卷937,页21;卷938,页38;卷939,页13、55;卷949,页12;卷1004,页24、25、26。
  [18]《清高宗实录》卷941,页21、31;卷944,页15、18;卷949,页12;卷991,页30、31;卷1004,页24、25、26。
  [19]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