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命运--获取最高权力的瞬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高命运--获取最高权力的瞬间-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路上早就商量好了,只等高祖一问,齐声回奏:“太子齐王,自起义以来,寸功未立,竟然起兵作乱,肇祸萧墙。惟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如今又立下平乱大功,请立为太子,委以军国重务。陛下便可垂拱而治了。”个个声音洪亮,生怕尉迟敬德听不真切。李渊虽老,这点头脑还是有的,为了避免跟隋文帝一样的命运,只得点头称是。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六月庚申日,玄武门之变后第三天,唐高祖李渊下诏,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军国庶务,无论大小皆由太子裁决。八月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传位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其时距虎牢关之战,只有五年。五年之中,李世民在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时刻,出奇制胜,连续两次上演“一战擒两王”的好戏,终于实现了自己统一中国、君临天下的梦想。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时代,也随即来临。



 
后记:细节决定成败
唐夏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以三千铁骑破十万大军,千年之下,仍让人惊叹不已。读这段历史,欣赏到的当不仅是气魄、勇气和智谋,还应该有一些更深刻的启迪:
一、好的战略必须通过好的战术来实现,即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从战略上讲,窦建德的选择无懈可击,如果指挥夏军的是另一个李世民,那唐军就绝无半点胜算了。窦建德之所以会失败,败就败在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到达虎牢关的时间比李世民晚了一天,到了之后又没有发上发动攻击,午饭的时候放松的戒备,把主帅大营设的离前线太近了等等。最后,正是这些小问题上的失算使自己丧失了整个战略先机,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网上有人这样评价虎牢关之战,说:“李世民的胜利其实没什么,不过是在该行军的时候行军,该防守的时候防守,该进攻的时候进攻而已。而窦建德的失败也没什么,不过是在该行军的时候休息,该进攻的时候扎寨,该打仗的时候吃饭,如此而已。”真是精辟!《资治通鉴》在描写李世民渡水击夏军的时候用了八个字——“进退之间,唐军已至”,把那一瞬间的形势描写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其实,夏军之所以一触即溃,唐军冒险渡河能够成功,不就在窦建德的朝臣们的一退一进之间决定的吗?正是由于细节,李世民创造了奇迹,也正是由于细节,窦建德被创造了奇迹。拿破仑在远征意大利的时候写信给法国的督政们说:“你们要求我创造奇迹,我做不到……只有谨慎从事,怀有智虑和远见,我们才能完成伟大的目标。从失败到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我从众多重大的事件中得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终来说,决定每个事件的往往是个细节。”实际上,后来的人们都知道,拿破仑创造了奇迹。而这种奇迹,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在他成为总司令的前20天之中,光是解决军队供应的书面命令他就颁布了123项,对于如何处理盗用公款、短斤缺两、伪劣用品等问题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而且这些命令都是在行军途中,利用战斗的间隙发布的。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常常被人们误解为“做大事情的人可以不主意细节”,实在是大错特错,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做大事情的人不应该墨守陈规”、“在远大的目标和眼前的小利益面前要知道取舍”,与不注意细节何干?古往今来,不注意细节而成大事者,吾所未闻也!世民曰:“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建德以三分天下,十万雄狮,来取渔翁之利,而一战被擒,国灭身死,何也?无它,细节而已矣!
二、要战胜敌人,不是看你是否努力,而要看你是否比你的敌人更努力、更拼命。窦建德率军一路上连克元州、梁州、管州等地,势如破竹,推进速度极快,看得出也是在快马加鞭,不敢怠慢。他以夏王之尊,能够亲率大军日夜兼程,与士兵吃同样的饭菜,休息得也不如他在王宫里好。可能在他自己看来,自己跟孟海公、罗艺这样的人比起来,已经很不错了。但他忘了这一次的对手是李世民,你吃粗茶淡饭,他却可以两天不吃饭;你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他却可以两天两夜不合眼;你只骑马不坐轿,他却率领精锐骑兵日夜狂奔。就这样,李世民两天里(五月二十四早晨到二十五日下午)比窦建德多走了三十里路,而抢先到达虎牢关,正是这三十里路,决定了二人不同命运。《孙子兵法》开篇即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带兵打仗,不是一般的竞争,而是关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家性命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有人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酷”,而在战场上,对自己的仁慈也就是对自己的残酷。窦建德以仁爱得天下,也以仁爱失天下。古语有云“慈不将兵”,你对自己的士兵心慈手软,平时训练的时候不忍心叫他们太苦太累,行军的时候让他们多休息一个小时、多吃一顿饭,有人不遵守军纪却不忍心责罚,不能象李世民那样“敢言班师者斩!”,最后就是象窦建德那样害得自己的士兵在战场上遭人屠杀。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外国武装势力的干涉和国内白军的叛乱,在形势最危机的时刻,红军领袖托诺茨基曾这样宣布:“没有镇压就无法建立军队。指挥部的武器库里要是没有死刑就不能率领大批群众去决死战斗。必须让士兵们介于前进可能死和后退必然死之间。”——最后,他获得了胜利。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不会遇到象战争那么残酷的竞争,但竞争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要总以为自己很努力了,然后在失败后感叹命运不公平。却不妨多问一问,在我努力的同时,我的对手在如何努力,我是否比他们都更努力。惟有如此,才能把“只要努力了,就不后悔”留给别人去自我安慰,而把“付出总有回报”的信心留给自己。
三、兵不贵多而贵精。既然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那么一堆老鼠屎更要坏一锅汤。十万人打不过三千人,就是“多”与“精”的关系的最好说明。如果从十万夏军中挑出五千精锐,再加以严格的训练,配上最好的武器和战马,加上一个相当于王世充水平的统帅,绝对可以和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精锐一战。但这五千“潜在”的精兵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组织,混杂在十万军中,则完全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军中还有徐元朗和孟海公的旧部,刚刚收复,士气低落、未经整合,看起来多了三万人可以大壮军威,但一打起仗来完全不顶用,徒然乱了自家阵脚,还不如不要。李世民只有数千骑兵,但各个身经百战、训练有素,能够在没有吃饭的情况下,一声令下便毫不犹豫的冲向对方十万大军,把握住对方组织防线一瞬间的混乱,大获全胜。如果没有这种铁的纪律、高昂的士气、勇猛的斗志,李世民就算是把战机瞄得再准,也会被士兵们浪费。所以,好的统帅,其才能不仅表现在战场上指挥作战,更表现在平时挑选和训练一个能够完成自己战术布置的队伍,不然再出色的指挥也是纸上谈兵。公元前58年,恺撒带着三万罗马军团攻击高卢的埃尔维提人。他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埃尔维提人的首领奥尔吉利克斯颇有点军事头脑,他坚壁清野,使罗马人粮草缺少,人疲马乏,被迫撤退,又在回撤途中,布下埋伏,集中九万大军——三倍于罗马军团,趁罗马人正在行军,突然从侧翼发动袭击。这场战争,无论从战略、战术、时机的选择,军队的数量、士气上来讲,埃尔维提人都占尽优势。但最后的结果呢?埃尔维提人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万三千人逃离战场,奥尔吉利克斯的家属全部被俘。原因无它,埃尔维提人以部族为单位作战,全民皆兵,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而对方则是久经战阵的职业军人,如此而已。列宁曾经说道:“给我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就能把俄国翻过来。”他做到了,靠的就是成立了一个人数不多,但思想绝对统一、组织绝对严密的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大会,在吸收党员的标准问题上,列宁宣称:“宁可让十个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没有成为党员,也不能让一个空谈家有机会入党!”,尽管列宁在观点在会上得到了多数的支持,但他仍不满足,为了完全排斥孟什维克,又在会后成立了独立于俄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委员会。曾经有人建议列宁放宽标准,把部分孟什维克团结到自己阵营中来,但列宁拒绝了。他要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的不是1905年革命那样各种政治派别的大表演,而是一群最坚定不移的革命家,并在这群革命家的领导下建立一支绝对服从党领导的职业革命军——红军。他们数量虽少但战斗力极强。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进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苏维埃政权被逼得退缩到莫斯科极其附近地区、战区经济完全崩溃,党内始终没有出现任何分裂和动摇,而他的敌人们,尽管看起来声势浩大、数量众多——有英、法、美、德等强国的武器支援和各国“志愿军”,还有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群起围攻红色政权的白军,但大都是临时拼凑的队伍、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最终被红军各个歼灭。后来这一模式为世界各国的共产党所效仿,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共产党在政治斗争、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都能征善战、以一当十,就是得益于这种“益精不益多”的建党建军思想。这样的道理,用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也是一样,很多企业盲目扩张,追求营销总额的扩大,而忽视了管理队伍建设,企业规模上去了,但缺乏一支坚强有力的中层管理队伍,最后出现人员、资金的混乱、一夜之间突然崩溃。要想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组建一支人数不多但精明能干、忠诚团结的管理队伍,由这支队伍来带领一批经验丰富、培训严格的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坚强的钢筋水泥骨架,把大厦建得再高也不会崩塌。 

丰臣秀吉VS德川家康:高手过招
“杜鹃,你要是不啼,我就弄死你。”
——织田信长
“杜鹃,你要是不啼,我就软硬兼施,想尽千方百计让你啼。”
——丰臣秀吉
“杜鹃,你要是不啼,我就等到你啼为止。”
——德川家康
背景:
早期的日本社会由很多部族组成,各部族均由一位世袭的祭司酋长统治。后来又发展成了一些分散的奴隶制国家。公元4世纪末,以大和(今天日本岛中部京都和大阪之间的奈良县)为中心的大和国统一日本,统治者称天皇,日本民族遂自称“大和民族”。
从公元645年起,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日本向唐朝学习,把全国划分成为若干“国”和“郡”,由天皇任命的国司和郡司管理,将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农户。但由于传统贵族势力的强大,这种改革很不彻底,旧贵族保留了许多大地产,而且这些大地产通常是免收税赋的,成为政府行政体制以外的庄园。
随着天皇政权的腐朽,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为了逃避赋税,大批农户将自身连同土地托付给享有免税特权的庄园主。于是地方封建势力日渐强大,大庄园主开始有了自己的小规模军队,步兵的头领被称为“武士”,对日本民族影响至深的“武士精神”开始形成,其核心就是对家主绝对忠心和勇于牺牲。
地方势力无视中央政权的存在,开始互相争霸。最后,以镰仓(今天日本东京附近)为中心的诸侯源赖朝取得胜利,于1192年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统治日本。习惯上称天皇政权为“公家”,幕府政权为“武家”。
1333年,镰仓幕府被推翻,国内又陷入混战。1338年,足利尊氏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1392年,足利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再次统一日本,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室町幕府”。
到了1476年(应仁元年),室町幕府内部因为继承人的争端爆发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11年,史称“应仁之乱”。战争摧毁了日本的经济,室町幕府衰落,群雄割据的局面再度出现。从此,日本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
一、第一次过招:本能寺
(1)高松城
六月是日本多雨的时节。公元1582年六月3日的夜晚,大半个日本都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日本岛西南部“中国”地区与中部“近畿”地区交界处的高松城也不例外。
高松城位于备中境内,临近备前和濑户内海,依山而立、傍水而坚,扼南北之要冲,极尽地利之险,为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这座易守难攻的边境重镇却陷入了一片汪洋,在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