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艺术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著名作曲家捷尔仁斯基取材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创作了同 

名的“歌曲歌剧”这种新的体式。大型作品如歌剧、舞剧、交响曲和交响诗 

等也大量涌现,出现了一批极有成就的作曲家。如格里埃尔(1975—1956), 

他的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舞剧《红罂粟》是第一部现代题材的巴蕾舞剧,写 

于1927年。米亚斯科夫斯基 (1881—1950),光交响曲就创作了27部,成 

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创作交响曲最多的人。这一段和平时期是苏联音乐的 

辉煌岁月,但是从1941年起,希特勒大举进犯,苏联人民经受着血与火的考 

验。这时的音乐创作又以革命群众歌曲为主了。内容或是揭露法西斯,或是 

歌颂人民英雄,表现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大型作品不多。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音乐艺术几乎是与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同步地走向辉煌;直到1960年代以后,苏联的音乐随着文化政策的 

开放,才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苏联当代音乐可以以60年为界,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东欧诸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东欧前期的音乐 

     当代前期是指1945—1960这段时间的音乐。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 

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突出表现和巨大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声 

誉。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创造新的繁荣,苏联的音乐创作也呈现勃勃生机 

的局面。 

     首先是大型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作曲家 

的热情,因此反映卫国战争的艰苦,歌颂人民英雄的业绩,成为许多作曲家 

注意的题材;从眼前的人民英雄,联想到历史上的豪杰,于是稍后又关注古 

典名著、民间神话的题材,都有力作问世。 

     歌剧方面: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代表作品有梅图斯 (1903— )的《青 

年近卫军》(1947)、卡巴列夫斯基(1904— )的《塔拉斯一家》(1950) 


… Page 19…

等。取材于古典名著或传统的歌剧有沙波林(1887—1966)的《十二月党人》 

 (1953)、舍巴林的《驯悍记》等。其它内容的歌剧有捷尔仁斯基的《远离 

莫斯科的地方》、日加诺夫的《贾利尔》(1957)等。轻歌剧有卡巴列夫斯 

基的《春天在歌唱》。舞剧有格利埃尔的《青铜骑士》,卡列耶夫的《七美 

人》、《雷电的道路》,他的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苏联舞剧创作的重大成就, 

后一部还获得列宁奖金。哈恰图良 (1903—1978)是苏联享誉世界的富有鲜 

明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的作曲家,他这时还修订或创作了舞剧《加涅雅》、 

 《斯巴达克》等作品。 

     器乐方面:老作曲家米亚科夫斯基又写了三部交响曲,尤其是《第二十 

七交响曲》表现战胜艰难险阻,追求光明未来的情怀,平易而深刻地反映了 

现实,受到好评。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这时仍表现了旺盛的创作力。 

     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是苏联天才的音乐家之一。5岁随母学 

琴,不久就写出了歌剧、钢琴曲等一系列童年作品,他侨居国外,探索当代 

最新音乐的思潮和风格,创作了结构主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和原始野蛮 

主义种种风格的作品。1932年回国后,他对当时苏联音乐的评价是:“这里 

需要的音乐可以说是 ‘轻的严肃音乐’或‘严肃的轻音乐’。很难找到一个 

合适的名称。总之它必须是动听的、简单的而又易于理解的”。她积极投入 

创作中,迎来他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在1945年后,他写了清唱剧《保卫和 

平》和第六、第七交响曲等。不仅取材有现实主义的光华,艺术上的俄罗斯 

风格更鲜明,尤其是音乐语言明晰、个性化,成为一代大师。 

     肖斯塔科维奇(1806—1975)也是一位音乐奇才。他9岁到11岁就写出 

了《自由颂》等一批乐曲。他参加了1924年成立的“现代音乐协会”,学习 

俄罗斯传统和西方现代音乐手法去表现革命主题,创作了歌剧 《鼻子》 

 (1930)、《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934)、舞剧《黄金时代》(1930)、 

 《清溪》(1935)及《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 

尤其是《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列宁格勒首演就引起轰动,连演83 

场。后去莫斯科又连演97场,场场爆满。可是,由于局部地运用了现代音乐 

手法等原因,1936年遭到批判,被定为“与人民作对”的形式主义作品而遭 

禁演。他的舞剧《清溪》也被《真理报》点名批评。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 

创作了 《第五交响曲》,并在总谱上写道:“一个苏维埃艺术家对公正批判 

的创造性的回答”。这部作品语言朴实,结构完整,从各方面看都符合“传 

统”,上演后,作曲家才算取得了“自由”。在1945年后,肖斯塔科维奇创 

作了题为献给列宁格勒的 《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直到晚年,还 

有《第十四交响曲》和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他的声乐作品有清唱剧《森林之 

歌》、合唱叙事歌剧 《忠诚》等。他逝世前一个月,还创作了《中提琴与钢 

琴奏鸣曲》。当1948年批判所谓形式主义倾向时,肖斯塔科维奇又首当其冲, 

直到60年代后,他的许多作品才被肯定。1975年,作曲家去世后,列宁格 

勒爱乐乐团举行纪念音乐会,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作品,音乐厅内“坐 

无虚席”,唯有一个座位是空的,上面放满鲜花,那是作曲家生前常坐的一 

个位子,可见群众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群众歌曲、艺术歌曲的创作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收获。如索洛维约 

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如果全世界的小伙子》(1957), 

诺维科夫的《我的祖国》(1946)、《俄罗斯》(1946)、《世界民主青年 

进行曲》(1947),波克拉斯的《列宁之歌》,杜纳耶夫斯基的《丰收之歌》, 


… Page 20…

扎哈罗夫的《岁月流逝》等。这些作者都是苏联著名的歌曲作者,这些作品 

也传唱很广。 

     这个时期,苏联之外的东欧其它国家的音乐也有较大发展。捷克的马尔 

蒂努(1890—1959),是个多产作曲家,作品总数达400部,他的喜歌剧《米 

兰多林娜》(1959)、交响曲《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壁画》(1953) 

就相当有名。他被公认为捷克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多比阿什(1908 

—1978),他创作的康塔塔《建设祖国,保卫和平》用捷克民族舞曲波尔卡 

的形式,抒发对新生活的感受和对世界和平的信念,1950年获国际和平金质 

奖章。 

     波兰的卢托斯瓦夫斯基 (1913—      )的《第一交响曲》(1947)、管 

弦乐《小组曲》(1951)等,颇具波兰民间音乐的风味。他1954年创作的《管 

弦乐协奏曲》相当有名。 

     南斯拉夫的孔约维奇(1883—1970),这期间的歌剧《农民》(1952)、 

 《祖国》(1960)等具有南斯拉夫民间音乐的强烈色彩。 

     罗马尼亚的康斯坦丁内斯库(1909—1963)、保加利亚的弗拉季格罗夫 

的《五月小交响曲》、皮普科夫的歌剧《莫姆尔》、匈牙利的音乐一向在欧 

洲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里诞生过李斯特、埃尔凯尔、巴托克等享有世界声誉 

的人物。在当代,萨博、韦伊奈也很有影响。 

     东欧后期的音乐 

     60年代以来,前苏联及东欧诸国随着观念的更新和政策的开放,创作道 

路显得自由而宽阔。过去受批判的作曲家恢复了名誉,过去遭禁的作品得到 

开放,过去被迫流亡国外的作曲家重又返回家乡。对外文化交流也活跃起来。 

苏联的音乐家出国访问,西方的音乐家也出现在东欧诸国的音乐舞台。最典 

型的例子是斯特拉文斯基,他是西方现代音乐的杰出代表。对他的作品,苏 

联音乐界一直持否定的、批判的态度。他定居美国,几十年不能回国。1962 

年,他率团回国访问,就受到热烈的欢迎。在这种政治气候变化的条件下, 

当代后期苏联等国的音乐,一方面那民族民间的、国内或国外的古典音乐及 

现当代创作的群众歌曲和优秀专业作品,仍然是音乐舞台上的主导流派;另 

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中青年作曲家积极开展西方现代音乐思潮的吸收和手法的 

试验,也颇见成效。美国的爵士乐、摇滚乐受到许多青年喜爱,出现于公共 

文化场所。两者各有各的听众,时时引起争论,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处于 

平行发展之中。 

     这个时期的创作三大题材的成就突出:一是所谓“公民性”的题材,如 

歌颂祖国、人民、友谊、爱情等等;二是从新的角度描写过去的革命和战争; 

三是对诗歌文学的音乐化作品。 

     歌剧有梅图斯的《乌里扬诺夫兄弟》、穆拉杰利作曲的《十月》、霍尔 

明诺夫作曲的《乐观的悲剧》、捷尔仁斯基的《一个人的遭遇》、莫尔恰诺 

夫作曲的《这里黎明静悄悄》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彼得罗夫的歌剧《彼得 

一世》,形式新颖,招人喜爱。布茨科的《白夜》和霍尔明诺夫的《外套》, 

全剧仅有一、两个角色,是一种新型的室内歌剧。 

     大型声乐——器乐作品:肖斯塔科维奇的声乐交响诗《斯捷潘·拉辛的 

死刑》及《第十三交响曲》、《第十四交响曲》,卡巴列夫斯基的《追思曲 

—纪念反法西斯斗争的牺牲者》,谢德林用沃兹涅先斯基的诗歌创作的 《诗 

学》及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都颇为有名。 


… Page 21…

     这个时期的器乐作品也有收获。日加诺夫的第二交响曲 《萨班土伊》 

 (1970)、《第十二交响曲》(1981),塔克塔基什维利《小提琴协奏曲》 

 (1976),什托加连科的作品植根乌克兰的民间土壤,他的7部交响乐,其 

中5部便是这个时代完成的。如《纪念一位同志》(1966)、《基辅》(1972)、 

 《共青团》(1975)、《祖国之路》(1978)、《钢琴与乐队的交响舞曲》 

 (1980)。 

     创作歌曲的人很多,帕赫穆托娃的歌曲套曲《泰加森林的星星》(1963)、 

 《拥抱天空》(1966)、《加加林星座》(1971)等,也别具特色。 

     在前苏联当代后期的乐坛上,探索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情况虽不占主 

流,但却是“热流”,处于方兴未艾之中。如杰尼索夫、谢德林、施尼特凯 

等人的行动较快,他们在60年代开始的试验序列主义、音响主义、微分音、 

具体音乐、机遇音乐和电子音乐等等现代技法。60年代中期,格拉博夫斯基、 

戈修阿茨基、西尔韦斯特罗夫和扎戈尔切夫等人还成立基辅小组,热心探索 

现代音乐,这是苏联出现较早的现代音乐研究团体之一。 

     在试验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过程中,目前已从效仿阶段开始进入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法和吸收现代技法而发展民族传统的阶段了。如塔 

克塔基什维利是格鲁吉亚人,他将格鲁吉亚民族风格、古典传统和西方 20 

世纪的新技法融为一体,创作了一批不错的作品。在60年代后,他的作品有 

歌剧《明季亚》(1961)、《盗月》(1976)及《小提琴协奏曲》(1976) 

等等。 

     东欧的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是1945年前后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 

在立国之前,现代音乐已有基础,立国后的限制也没有苏联严格,因此,现 

代音乐的因素在这些国家的滋长要宽松些,也迅速些。如捷克著名作曲家哈 

巴于1923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就建立过微分音音乐系,1951年该系停办。 

他也写过12音的音乐,并有微分音的歌剧、钢琴曲、弦乐四重奏等问世,直 

到70年代,他还创作了《第十六弦乐四重奏》(1967)、小提琴与钢琴《组 

曲》(1972)等作品。波兰的彭代雷茨基(1933—)是较早吸收现代音乐技 

巧的作曲家。他按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的风格,创作过《小品》、《放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