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条约基础或中国的允许;最后中国政府承认这种状态为既成事实。
第四,营口…大石桥铁路:俄国原来曾经同意允许修建这条铁路作为临时
① 约翰〓扬:《南满洲铁道会社的调查活动,1907—1945年:历史和书目》。
① 此处的烟台,不是山东省的烟台——译者。
措施,从营口港为中东铁路建设运送物资,并承诺在后者完工后拆除。因此
中国要求日本拆除这条铁路。中国的真正目的是接收这条铁路,但日本拒绝
了中国的要求,并保留此路作为南满铁路的支线。
所有这些冲突刺激了中日关系,而日本国力的上升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
的成长。在东京的中国学生学习日本国家生活现代化进程中的榜样,同时清
政府有志改革的官员被唤起反对日本的扩张。②这反过来又使日本坚定其走向
帝国的道路。同时,与美国达成妥协的努力正在导致1908年11月的《罗脱…
高平协定》。1908年9月25日,桂太郎内阁正式通过的外交政策计划,透
露了日本坚持其在满洲权利的决心,并正式决定使关东租借地成为日本的永
久财产。①
② 马里乌斯〓詹森:《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剑桥中国史》第11卷第6章。
① 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第1卷,第305—309页。同一报告强调指导将来日本移民到
大陆以加强日本在大陆的地位之重要性。
日本的二十一条
1911年10月中国革命爆发时,日本政府主要关心的是保持1905年战胜
俄国后在满洲得到的权益。由于与清政府订有协议,而革命党是未知因素,
外相内田康哉和驻北京的公使伊集院彦吉两人倾向于向清政府提供援助。甚
至在革命遍及长江以南后,他们仍坚持这种主张;许多保守的日本人争辩说,
甚至一个由清朝统治北方的分裂的中国,也比一个由民国统治的统一的中国
好。一种遍及全中国的共和制度,将成为日本君主制度的反面榜样,也将危
及日本的利益。②所以日本政府建议英国政府组成联合军事远征队。它也同意
满足清政府购买军火的请求。英国拒绝了日本的建议。英国的大部分利益在
革命军控制的地域内,而援助清政府将危及这些利益。因此伦敦答复说,虽
然它赞成中国的君主立宪,但它并不认为外部干涉是可行的。当11月13日
袁世凯终于回到北京时,英国人已在扮演他与革命者之间的秘密调停人。因
此甚至在袁正对日本外相伊集院宣布他支持君主立宪时,他已开始与革命党
人和谈。甚至北京与革命党人的谈判代表唐绍仪也赞成共和。形势向着袁世
凯为总统的共和制方向稳步发展。于是袁世凯的熟练的政治手腕赢得了英国
的支持。日本觉得在所有列强中它在中国利害关系最大,但没有英国盟友的
支持,它不能派遣军队,也不能要求保持清朝的君主立宪。干涉失败后,日
本政府开始与英国协力并转向不干涉。
不少日本民间人士坚定地支持孙逸仙的革命运动。据说有600多人曾到
中国参加革命。有些人曾活跃于日本的民权运动,并认为中国革命符合中国
的民主化利益。多数人相信,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于从西方统治下解放亚洲是
必要的。然而其他许多人,是以他们自己的利益至上作为“革命者”去中国
的。最初这些日本人受到中国革命党人热烈欢迎,但不久他们被当作麻烦的
肇事者而受到冷落。有影响的右翼分子头山满等知名日人跑到上海,试图控
制冒险家们的活动和行为。①
中国的革命力量部分由于财政原因,终止了与袁世凯议和。例如,孙逸
仙抵达上海后,立即与三井公司上海办事处接触请求武器。它的负责人同意
几笔大的贷款;日本的目标是把汉冶萍公司置于中日共管之下。②1912年3
月10日,袁世凯作为临时总统在北京上任后不久,日、美、英、德、法、俄
组成了银行团,签字同意贷款给中国。
日本已经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外务省试图通过在北京的谈判稳定中日关
系。这种努力,被未来几十年将会损及日本对华政策的那种独立军事行动所
削弱。战场上的军人比外务省的代表更具侵略性,而日本对侵略分子的专擅
② 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中国事件》特卷,第382页以下。又见马里乌斯〓詹森:《日本人与
孙逸仙》,和池井优:《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亚洲研究杂志》第25卷第2期(1966年2月),
第213—227页。
① 黑龙会编:《东亚先觉志士记传》第2卷,第476页。又见詹森:《日本人与孙逸仙》;关于孙逸仙的
亲密合作者宫崎滔天的情况,见宫崎滔天:《找三10年的愿望》。
② 中岛正郎编:《续对华回顾录》第2卷,第153页以下。然而,孙逸仙先往英国力请英国政府反对日本
政府所提出的帮助清政府的建议。关于这个建议和其他借款建议的讨论,见詹森:《日本人与孙逸仙》,
第146页;艾伯特〓A。 奥尔特曼和史扶邻:《孙逸仙与日本人:1914—1916年》,《现代亚洲研究》第6
卷第4期(1972年10月),第385—400页;和韦慕庭:《孙逸仙: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第78页以下。
行为普遍接受,并纵容了他们。政府以外的日本人对政府政策的第一次挑战,
是满蒙独立运动。一个曾参与清朝警察改革计划名叫川岛浪速的活动分子,
已经与满族贵族成员发展了亲密的私人关系。1911年革命期间,川岛和一群
日本军人密谋使满洲和蒙古独立,并劝说满族肃亲王(善耆)领导这次行动。
根据计划,肃亲王离开北京前往关东租借地的旅顺,于1912年2月2日到达。
但由于日本外务省一再向军队提出抗议,肃亲王被迫脱离这次运动,并隐居
旅顺。(他的女儿与川岛结婚。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日本人的合作者而被
处死。)
川岛小组成功地从日军获得了一大批武器和弹药。仇视汉人的强烈情绪
在蒙古人中间流行,而且很少有人欢迎将来接受袁和他的政权统治的想法。
两个蒙古王公受到川岛的诱惑,参加了满蒙独立运动。然后,武器在日本人
护送下运进内蒙,用马车从南满铁路的公主岭站西运。然而,这支护送队受
到中国政府军队的攻击,13名日本护卫人员和9名蒙古人丧生,这次周密的
冒险就这样结束了。但是,直到1931年满洲事变,日本人继续卷入满洲和蒙
古的独立运动。②
非官方干涉的另一端,是日本人帮助革命党人反袁。当1913年7月称为
第二次革命的反袁运动爆发时,它在7周内就被镇压了;而孙逸仙、黄兴和
军事领导人李烈钧不得不逃命。袁世凯政府请求英国和日本不要接纳中国的
政治避难者进入其领土。尽管外务省作了最大努力,日本民间人士和军官还
是帮助了革命党领导人逃跑。黄兴乘日本军舰“龙田丸”从南京到上海。从
那里他乘日本私人轮船逃到香港,然后转到另一艘开往日本门司的日本轮
船。孙逸仙从上海到福州,日本轮船“抚顺丸”在那里把他接走,经台湾把
他带到神户。李烈钧在战斗失败后,于1913年9月1日获准在长沙的日本领
事馆避难,然后乘日本轮船前往汉口,从那里他乘军舰“伏见丸”逃脱。①
二次革命因三次意外事件而受到损害,这三次事件影响日本舆论反对他
们政府的谨慎政策:扣压一名日本陆军上尉,逮捕一名陆军少尉,以及袁军
进入南京时的暴力行为导致三名日本人死亡。东京外务省寻求以温和外交来
解决这些问题,但被这些“侮辱”激怒了的日军要求惩罚那些责任者。当压
力升级时,外务省政治事务局局长阿部守太郎被一名强硬派青年杀害。几千
名愤怒的东京市民示威反对外务省的政策。这些压力迫使外务省向袁世凯政
府交涉。②东京政府最后占了上风,但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革命
党人在内,广泛显示了反日的猜疑和敌意。
当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中国马上提出了一
项二十四点声明,表示不介入战争。声明的要点是交战国不能占据中国领土
或领海,或在中国领土或领海上交战;以及不能利用中国领土作为发动进攻
的地区。交战国的军队和武器如经过中国领土,将依法扣留或没收。
至于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稳定其帝国主义利益的机会。日本从
① 善耆的女儿金碧辉(日本名川岛芳子)为川岛浪速的养女,曾遭川岛强奸,但 并未与川岛结婚——译者。
② 栗原健编著:《对满蒙政策史的一个方面:日俄战后起至大正期止》,第139页 以下。又见绪方贞子:
《在满洲的挑战:日本对外政策的形成,1931—1932年》。
① 关于第二次革命,见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第159页以下;和詹森:《日本人与孙逸仙》,第
154页以下。
② 栗原健编著:《对满蒙政策史的一个方面》,第87页以下。
俄国获得的满洲的利益只要短时间去经管,而对德国曾于1895年组织三国干
涉的有意侮辱现在能够予以反击。然而,英国试图劝阻日本方面对德国采取
军事行动,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自治领甚至更反对日本卷入。英
国以保护太平洋上英国商业航运免受德国武装商船袭击的方式,试图限制日
本参加海上行动。然而日本不愿接受这样一个受限制的角色,并于8月15
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不迟于9月15日“无条件并无偿地将胶州
租借地全部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最后将其归还中国”。①外相加藤高明的
看法是,如果无偿得到胶州租借地,可以在相当时间内归还中国;另一方面,
如果以鲜血和金钱的高昂代价获得,日本不会轻易将其放弃。
由于德国没有对最后通牒作出答复,日本宣战,并封锁了德国租借地内
的青岛。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日军决定从背后进攻德国防区,但这样做需要
通过中国领土,违犯了中国的中立。东京向北京施加很大压力,要求把山东
省排除在中立区之外,但被外交部总长孙宝琦坚决拒绝。相反,中国在山东
集结了大量军队。尽管中国怀疑日本在以武力占领后会信守诺言将胶州归还
中国,但中国最后屈服了。
1914年9月2日,日军在山东半岛北部登陆。然而日军不是全力进攻德
国在胶州湾的防区,而是以部分兵力占领潍县,然后西向,占领通往济南的
山东铁路全线。日军随后又攻占青岛。然而,甚至在德国投降后,日本仍沿
铁路全线留驻军队。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处境孤立。英、法、德全神贯注于欧洲的战争,没
有时间和资源关心亚洲。英国也感到日本的利益集中在华北,可能有助于稳
定英国在华中和华南的利益。此外,因为协约国在欧洲受到很大的压力,英
国愈来愈感到需要日本的帮助,所以默许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俄国自己正
在策划向中国的渗透,也不反对日本的行动。只有尚未卷入欧洲战争的美国,
给中国一些同情。但即使是美国,主要关心的仍是欧洲的战争,不希望为中
国而与日本对抗。由于不能指望外部的帮助,最后外交部次长曹汝霖向日本
人转达了袁世凯就日本的经济要求进行谈判的意愿;作为回报,希望日本严
格控制在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
于是战争年代为日本提供了一个稳定其与中国关系的良机。由于用武力
攻占的山东需要重新谈判,似乎这是重新谈判满洲租借地的适当时机,不需
很长时间去进行。欧洲不可能干涉。许多日本团体煽动与中国全面解决;老
政治家们认为,鉴于欧洲自相残杀,意见一致是重要的,同时,各种各样的
急进团体提出了全面推翻中国政权的理由。甚至再度在日本避难的孙逸仙,
也认为他看到了帮助反对袁世凯的机会。不消说,军队领导人态度特别坚决。
外务省及时制定了十四条要求表,列为四号和七点“希望”(第五号),
大隈政府在11月11日的内阁会议上正式通过。1915年1月18日,日置益
公使在北京直接把它们交给袁总统,并以一种傲慢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解释;
他向袁保证,如果它们被接受,日本将控制在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和留学生。
日置益要求袁对要求内容和谈判过程保密,但北京政府通过年轻的外交
官顾维钧很快把要求的内容泄露给美国公使保罗〓芮恩施。孙宝琦辞去外交
部总长,由陆征祥接替。然后开始了缓慢的谈判过程,其间袁耗尽了日本人
的耐心。在84天中,进行了25次正式谈判和20次非正式谈判,作了许多修
① 日本外务省:《日本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