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在1929年2月、6月、10月和12月给中共的指示
中,从没有讲清楚自己的战略计划,更不必说行动纲领了。或许被1930年春
李立三的报告和政治局的决议中的不安情绪所驱使,共产国际在同年6月或
7月给中国党的指示或信中至多也只是说:“必须集中注意去编成和巩固红
军,以便在将来..依照军事政治的环境,而能够占领一个或几个工业的行政的
③ 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2卷,第42—51页;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 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
第22页以下。
① 《红色文献》,第335和358页。这封信的日期笼统地写成1930年6月(见A。M。 格里戈里耶夫文,L。P。
杰柳辛编:《共产国际与东方》,第334—335页)。日 期的差异无助于断定这封信是在1930年6月11
日有重大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 局会议以前还是以后对中共战略计划的反应。
② 例如,见库西宁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次全会上的报告和L。毛焦尔文 '《国际时事通信》第5期第
40页(1929年8月20日)'和L。毛焦尔文'《国际 时事通信》第10期第18页(1930年4月10日)'。
③ 江苏省委关于中央工作的意见,《中共的政治工作》第1集,第166—167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78页。
⑤ 《红旗》,1930年3月29日;《中央通信》,第15期(1928年11月8日)。
⑥ 《中央通信》,第70期(1930年2月26日)。
① 《红旗》,1930年8月16日。
中心城市....。”②就夺取中心城市而言,共产国际和李立三在看法上并无不同;
至于如何夺取这些城市,共产国际没有提出任何战略;关于促使革命形势成
熟,共产国际的指示含混不清;“将来”一词的含义可以任意猜测。这些疑
问看来只能让当地的领导人、战场上的指挥员自己去弄清。这正是李立三所
做的,他一旦弄清了这些疑问,就制订出他的行动纲领。这也是共产国际的
官方刊物《国际时事通信》在1930年8月7日一期上对李立三占领长沙的短
暂胜利感到高兴并加以赞赏的原因。
按党中央一位领导人的看法,城市斗争和夺取城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
比分散在偏远山区的游击活动意义更大、更具有决定性。但在游击队的领导
人看来,保住他们的根据地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甚至在第一次统一战线
崩溃前,毛泽东就已得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结论。③1928年
他和他的同志们在井冈山根据地周围的进展,恢复了他们对革命前途的信
心。毛并不担心农民斗争超过工人斗争。①然而他认识到这种斗争是漫长而艰
苦的,因为地主和军阀的统治不同于一小撮资本家在少数中心城市的统治,
前者渗透到中国农村的广大区域。②这种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政体的心脏
和大脑,而不只是它的四肢。毛根据1928年到1929年初的成就,在1929
年5月18日的瑞金会议上乐观地预言,他指挥的红军一年内可能占领江西全
省。
1930年初,当毛泽东写下那封著名的致林彪的信时,③他不仅纠正了他
早先的急躁,而且明确了他的战略:集中兵力占领县城,扩大红色地区,以
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加速革命高潮的到来。江西仍然是他的目标,这
就是他所理解的在一省或数省首先取得胜利,这种胜利能给中共一个稳固的
地方政权,作为今后发展的基础。至于城市斗争,这是将群众团结在党的周
围的时候,还不是武装起义的时候。毛在分析形势时,几乎没有注意世界经
济萧条,也没有注意中国军事派系间的较大规模的冲突。不管情况如何,他
都反对解散他的部队,也反对派遣他们去攻打像长沙那样远的城市。④
毛泽东勉强接受了李立三的命令,这是李的计划的一部分。1930年7月
底毛试图夺取南昌,当时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攻陷长沙,但又被守军击退。在
不到10天里,彭不得不撤出湖南省会。随后从9月1日到13日,毛和彭的
联军第二次攻打长沙。当毛看到这场斗争没有希望时,他劝说他的同志们撤
退,并把他们的力量用于重建和扩大苏维埃根据地。⑤在毛泽东看来,1930
年夏李立三的战略指示①就像是虚构的小说。
② 史华慈:《中国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第143页。着重点是我加的。
③ 《毛泽东集》,第1卷,第175页。
① 同上书,第2卷,第133页。
② 同上书,第2卷,第59和128页。
③ 同上书,第2卷,第135和139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4和61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99页,注四;斯沫特莱:《伟大的道路》,第278—279 页;陈志让: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第156—159页。第二次进攻长沙不是由共产国际下令的。见哈里森论李立三文,
《中国季刊》第14期,第187页和《王明选集》第3卷,第75页。
① 《王明选集》,第3卷,第56页。
王明的“两条路线”
随李立三路线失败而来的是蒋介石对苏区的一系列围剿。但中共的想法
却在完全不同的思路上。王明在1931年7月的著名的小册子《两条路线》中
设计出这一时期中共战略的理论框架,这本小册子大肆宣传战后的资本主义
危机正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尖锐。②
似乎为支持这种论点,1931年9月18日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满洲。反对帝
国主义的斗争突然领先于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1932年1月日本对上海的侵
犯不可避免地把那里的无产阶级卷了进去,虽然卷入的程度难以确定,却给
28个布尔什维克带来了让革命重新回到城市的一线希望。反对帝国主义的论
点和城市革命的战略一直是28个布尔什维克在30年代前半期的贯彻始终的
政策,直到1937年第二次统一战线形成为止。
在他们的领导下,战略依然是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但此时以农
村苏维埃的红军为唯一武器。这一战略的第一阶段是巩固和协调现存的和新
建的苏区。只有完成了这一阶段,中共才能为第二阶段夺取全国政权而战斗。
③1931年9月以后的反日高潮给28个布尔什维克以新的希望,他们在1932
年1月9日的战略计划《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再
次考虑攻占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
不同了。”①长江以南所有苏区都应争取与中央苏区连接,而长江以北也应这
样,以鄂豫皖苏区为中心。经过这样调整和协调,红军能在不久的将来向南
昌、福州和吉安进军,而长江以北的红军将威胁武汉、平汉铁路和长江航运
的安全。要做到这一点,红军不能只等待敌人进攻,要诱敌进入苏区,然后
消灭他们。这种战术被批评为出自“农村学究”之手,不是由马克思主义革
命家策划的。②周恩来本人在其著名的1931年少山报告中,对这种战术表示
强烈的不信任。1931年9月1日党对苏区领导人的指示,也认为游击战术的
重要性只是次要的,辅助的。红军必须在统一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下受不同的
训练,使之能适应阵地战,以赢得在一省或数省的胜利。③
新的战略需要新的军事领导。在1932年8月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周
恩来接替毛泽东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后来又成为整个红军的政治委
员。④
② 同上书,第246—269页。
③ 《王明选集》,第3卷,第50和74页。
① 《实话》,第3期(1932年4月20日)。
② 刘伯承文,《革命与战争》第1期(1932年8月1日)。
③ 周恩来文,《红星》第4期(1933年8月27日);《王明选集》,第3卷,第74页。
④ 郭华伦:《中共史论》第2卷,第345—348页。学者一般认为毛泽东与有周恩来 支持的二十八个布尔
什维克进行了一场权力斗争,而金一平(音)(《中国共 产主义政治》)却提出“分工”理论,说毛泽东
专门负责政府,秦邦宪专门负 责党的工作,周恩来专门负责军队工作,形成集体领导。金一平的基本假设
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没有实际权力基础,只有理论言论,不敢向军队领 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挑战。
几乎没有文献证据支持这种说法,金一平的论 点看来是不能接受的。见勒维菲特著《中国共产主义,
1931—1934年》第86— 97页中的关于中共人员及其职分的分析。
苏区的毁灭
蒋介石发动前三次围剿时(1931年底和1932年),毛泽东依然牢固地
掌握着军事领导权。蒋介石很轻视红军的力量和技术,又不了解群众政治工
作的重要性,他企图用军阀的杂牌部队对付共产党,在消耗战中达到一石两
鸟的目的。这些“被流放的”杂牌军不熟悉当地的情况,他们容易被诱入苏
区并被打败。①另一方面,红军则依靠快速运动和群众支持,“通常是夜晚行
动”并“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国民党官方的《剿匪战史》对这种情况作
了很好的描绘:
当国军进入一个地区,那儿几乎没有人。剩下的老弱病残被共匪的地下组织所控制,因而
不敢和政府军队谈话。有时他们甚至帮助共匪阻碍军队前进……国军对共匪的情况知道得太少
了。②
第二次围剿(1932年5月至6月)出现的情况大致相似,在这期间共产党的
群众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国民党的官方记载抱怨说:“共匪把粮食和人都
带走了”;老百姓破坏政府军后面的桥梁,不向他们提供消息,甚至伏击他
们;老百姓还骚扰政府军的供应线,以致需用整团的兵力来保护政府的传令
兵和军需官。③
蒋介石现在认识到他正在对付一个棘手的敌人。在第三次围剿时(1932
年7月—10月),他把总司令部设在南昌,并调集他自己的精锐部队,而把
“杂牌”军降到后备地位。在陈诚将军(甚至毛泽东也承认他的素质)④的有
效指挥下,政府军长驱直入苏区,使共产党人感到懊丧。与此同时,蒋意识
到县以下没有政府机构,他无法搜集到关于共产党人的可靠情报。他也开始
了他的群众工作,禁止强拉挑夫和勤杂工。①但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
后,正在加剧的对日关系中的危机终于迫使蒋介石很突然地结束第三次围
剿。在暂时的喘息中中共回顾了战争形势,并对毛在消灭敌人前诱敌深入苏
区的战略提出疑问。结果,在贺龙的洪湖地区苏维埃遭到国民党军队蹂躏后,
周恩来于1932年夏代替了毛泽东。②
日本引起的民族危机平息后,蒋介石重新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于1933年发动第四次围剿。但是红军继续采取躲避战术,速度之快使“政府
军在追击中精疲力竭”。红军的群众工作现在已使政府军“无人可用,让我
们成为既聋且瞎”。③这是中央苏区周围的战争形势。在鄂豫皖,群众工作虽
然做得很好,但每当红四方面军受挫撤退时,却往往变得没有活力而消失了。
① 《剿匪战史》承认这点不妥当,该书第1卷第93—94页;唐生智和孙科也批评 蒋介石的意图,见孙科
等:《讨蒋言论集》,第41和133页;又见汤良礼:《中 国征剿共匪》,第42页。
② 《剿匪战史》,第1卷,第107—114页。
③ 《剿匪战史》,第1卷,第28—4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22页。
① 《剿匪战史》,第1卷,第54—67页。
② 贺龙认为这个损失是夏曦的“山头主义”造成的;见缪楚黄:《中国共产党简 要历史》,第90页。
③ 《剿匪战史》,第2卷,第170和239页;蔡廷锴在《蔡廷锴自传》第1卷第375页 上说,人民一转向
共产主义,就团结而高兴。
④从1932年5月起蒋亲自指挥围剿;9月,鄂豫皖苏区被破坏,迫使张国焘
和徐向前进行可说是他们的第一次长征,前往四川北部。在那里,本省第24
军和第29军之间的战斗为红四方面军提供了一个建立新苏区的机会。⑤
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1933年底第五次围剿开始时,中央苏区已失去鄂豫皖和湘鄂西的支持,
虽然贺龙正在湖南西北部开辟另一个苏区,方志敏在湖南和江西边界及萧克
在老井冈山根据地仍有较为弱小的苏区。现在蒋学对手的样子,比较重视政
治工作,并改变了他的战略。在政治方面,他在1933年夏组织军官训练团做
为基础;大约有7000名军队干部接受了训练。然后他在中央苏区各处实施行
政、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工作的军事化,使国民党政府、党和军队通力合作,
全力击败共产党人。在基层,他对1934年的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