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现代中国(三卷合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寻现代中国(三卷合集)-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角逋㈡倝憾媸。珜O逸仙在海外華人的心目中依然深具領袖魅力,他接收了先前康有為的支持者,使他的革命資金源源不絕。大部分的獻金來自孫逸仙於美國、加拿大與新加坡演講時聽眾的慷概解囊,而在新加坡更有幾位富有的華商大力贊助。另外,孫逸仙也出售債券給那些支持他未來政權的人士,承諾假使取得權力之後,他們將可獲得十倍於現在投資金額的報酬。(或許孫逸仙並不曉得,此種作法並非由他所首創,林清在一世紀前的叛亂就曾採用過類似的策略。)
  雖然他的計畫模糊且失敗連連,但孫逸仙依舊百折不回、積極鼓吹,堅定推翻滿清的立場。到了一九一一年夏天,同盟會的積極成員已由一九○五年的四百人左右增加為近一萬人。其中多數是在日本留學的學生,經由孫逸仙或其追隨者的吸收而入會,返國後在自己的家鄉繼續秘密鼓動反政府的風潮。若干同盟會的成員擔任甫成立的諮議局代表,有些則加入新軍行列或在新軍裡擔任軍官;他們在新軍中以革命言論或提供物伲T因,積極尋找未來的志同道合之士。這個摻雜著憤怒、挫折、夢想,與金錢的混合物是極具爆炸性的。

  清朝的敗亡

  一連串肇致國祚兩個半世紀的清朝政權傾覆的事件是從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市一次意外的炸彈爆炸所樱鼊印5牵@次爆炸事件若不是因立憲主義、鐵路、軍隊、滿人權力與列強入侵等問睿鹑珖鴦觼y,它也許不過是一孤立事件、而為人所遺忘。
  自一九○四年以來,幾個激進的中國青年團體於漢口和鄰近的武昌市散播革命種籽,而這群激進的中國青年有許多人曾卜居日本,少數還是同盟會的成員。這兩座城市與漢陽構成三聯市,其中擁有大批的工人與長江沿岸的船員、現代學堂、新軍組織,還有清朝政府官吏,這使武漢三鎮成為政治與社會的實驗所。革命黨人的長程目標是推翻滿清政權、「復國仇」、「興中華」。(裕
  短期的策略則是滲透進新軍之中,協眨萝妰炔扛髅孛軙h黨人的政治行動。革命黨人的滲透與吸收新會員均是在文學社或共進會之類團體綿密管道的掩護下進行的,以會社的名義舉行小型會議以及進行個人意見的交流。若有個別會社遭到地方官吏的眨椋锩h人便立即解散該會社,再到他處以別的名稱另起爐灶。迄至一九一一年秋天,湖北新軍中有五千到六千人已被武漢三鎮各式會社所吸收,總數約佔所有兵力的三分之一。
  十月九日的爆炸事件是一群革命黨人正在漢口的俄國租界區製造作彈所引起。他們如同之前上海的反清煽動家,知道外國帝國主義的保護可躲避清廷的巡警,但這次爆炸的威力引起地方官員的眨椤J軅顕乐氐闹反者(譯按,孫武)被同志送至醫院,清廷巡捕搜查革命黨人的總部,發現其餘三名革命黨人,立即將之處決。地方官吏取得軍人與其他加入革命會黨的名冊。於是革命黨人認為,要是不能夠馬上起事,組織將會曝光,而有更多的革命黨人將因此喪命。
  率先採取行動的是武昌的工程第八營,他們在十月十日早晨叛變,並佔領軍械庫。城外的輜重營與砲兵隊亦參加起義。這些軍隊對武昌的要塞發動一次成功的襲擊,當天,又有三支新軍隊伍加入舉事行列。滿人湖廣總督瑞徵與漢人「統制」(譯按,張彪)無法召集效忠軍隊扼守總督衙門,落荒而逃出城。十月十一日,革命黨人又自武昌橫渡長江,在武漢三鎮的漢陽發動一次成功的叛變,並隨同第一營佔領漢陽的兵工廠與鋼鐵廠。漢口的部隊則是在十月十二日褐竿而起。
  當務之急是讓德高望重的聞人承擔指摚錆h叛軍與領導革命邉拥闹刎煷笕巍R驗槲錆h三鎮並洠в型藭馁Y深領導幹部,而其他地方上革命會黨幹部又不適合擔任,叛軍一致推舉諮議局的議長(譯按,湯化龍),但被他慎重婉拒。於是叛軍轉而選擇一位深得人心的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出任都督。他本人雖不是革命黨人(最初,他是在搶口的威茫旅銖娊邮苓@項職位),但卻似乎是一個出色的人選,因為他一方面得軍心,與諮議局的代表關係不錯,並積極參與收回鐵路利權邉樱瑳r且黎又熟諳英語,有能力安撫在武漢的大批外國人。
  清廷積極部署以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陸軍大臣廕昌啣命以北洋軍隊兩鎮的兵力清剿武漢。同時,滿人收起傲慢,召喚袁世凱並恢復他在一九一○年被迫「退休」前的職位。清廷相信,以袁長期領導北洋軍隊與豐沛的人茫坏┠戏降木謩莘定之後,必能節制這些軍隊。但狡滑的袁世凱等到他更能掌握情勢的發展,才接受督師的任命。
  但局勢的發展急轉直下,已非任何個人或政治團體所能控制。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陝西與湖南兩省的新軍叛變,大批滿人遭到屠戮,忠於朝廷的長沙將領被殺。這兩省諮議局的領導議員紛紛表態支持革命。十月最後一個星期內,又有三個省份祭起反清的大蠧。在山西首府太原,巡撫與其眷屬被殺害,議會與叛變的新軍同聲一氣;在江西省,商人、學生、教師聯合議員與軍官宣告脫離清廷獨立;遠在西南的雲南,武備學堂的教官起義並聯合新軍攻擊效忠朝廷的軍隊。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鐵路的軍事作用一再引起討論,現在雙方皆已能領略鐵路的軍事價值。清廷利用京漢鐵路火速咚筒筷犇舷拢倝何錆h的叛軍,山西的叛軍切斷廕昌軍隊欲作供輸路線的太原鐵路。在十月底,一位統制(譯按,張紹曾)斷然拒絕清廷命他率軍經由鐵路南下的命令,反而聯合其他將領向清廷發出十二條立憲要求的電文。其中較重要者有:在同年內召集國會,由該國會起草憲法,國會選出內閣總理大臣並由皇帝敕命,皇帝無權命令「就地正法,格殺勿論」,特赦所有「國事犯」,皇族不得任國務大臣,條約之締結與媾和由國會取決,後以皇帝的名義行之。
  清廷在一週內大致同意這些條件。十一月十一日,即北京的國會議員選舉袁世凱為中國內閣總理大臣三天後,清廷發佈諭旨,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組織內閣。袁世凱接受這項任命後,即刻組織內閣,並以自己的黨羽出任重要閣臣的職位。
  顯然政治局勢是朝向由滿人引導、近似康有為等人提倡的君主立憲政體發展,而非孫逸仙與同盟會革命黨人要求的共和體制。孫逸仙的支持者雖眾,但在中國欠缺統一的軍事力量,況且孫本人在一九一一年底事件爆發期間,正在美國籌募資金;他在前往堪薩斯市( Kansas City)途中,在丹佛市 (Denver)閱報得知武昌起義的消息。孫逸仙認為,當務之急是讓歐洲各國承諾在即將爆發的衝突中保持中立,是故,孫逸仙在返華之前先抵達倫敦、巴黎,與當地政府進行協商,而孫也獲得具體的政治成果,成功說服英國政府不再貸款給清政府。
  整個十一月,袁世凱表現出一種巧妙的平衡,懀逯鴮Ρ毖筌婈牭挠绊懥獒岫埽瑢M人與革命黨人雙方施壓。歷經激戰後,清廷的軍隊再度佔領漢口與漢陽兩市(但並未克復長江南岸的武昌); 但相較於一省接著一省通電宣告附從革命黨人,這樣的戰果無助於緩和朝廷的壓力。在同盟會各領導人的鼓動下,孫逸仙的同盟會贏得民心的歸附。同盟會擴展組織規模,凝聚目標,在三個省份的革命邉又邪缪葜匾慕巧航K(十一月三日宣佈脫離清朝獨立)、四川(十一月二十二日)、山枺ㄊ率眨5谄漯N地區,同盟會僅是眾多反清聯盟的成員之一,這些地區的領導人大都來自新軍、諮議局,也有若干領導人是紳商出身。
  經過數週戰況慘烈的戰役後,十二月初,滿人與效忠朝廷的軍隊在南京大敗,清廷的威信更加一蹶不振。南京在十四世紀曾為中國國都,自此之後南京即擁有其他城市所洠в械南筢绲匚弧D暇┏窍萋洌屩袊藨浧鹨涣奈迥旮M踯婈犜诖说氐氖。约耙话宋迦晏教靽能娛聰孬@。所以,攻陷南京城就成為同盟會鞏固自身勢力的全國性象徵。
  監國攝政王載澧退歸藩邸,袁世凱接任內閣總理大臣,五歲幼帝溥儀的母后於是出面斡旋。但對許多人而言,這與慈禧垂簾聽政的作法無異,所以接受的人並不多。
  就在一九一一年拢Q節當天,孫逸仙自法國循海路返抵上海。四天後,十六省諮議局代表齊聚南京召開會議,以選舉孫逸仙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昭示他們尊重孫逸仙的領導,以及同盟會的影響。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逸仙於南京就職,正式宣告新共和國的誕生,從此之後改採陽曆紀元,定七日為一週,不再使用傳統中國陰曆。就在元旦當天,孫逸仙即電傳袁世凱,坦承他自己軍事根基的薄弱。在這封電文裡,孫逸仙聲言他雖然義不容辭,暫時接受大總統之職,但「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裕唬
  如今,中國既有共和國總統,也有滿人皇帝,因而陷入亟須提出根本解決之道的僵局。隨著一連串的暗殺事件幾乎奪取了袁世凱與若干滿洲親貴、將軍的性命,北京和南京之間的衝突日趨白熱化。
  是月月底,一枚炸彈作死了滿人之中少數的強硬派代表人物,即「軍諮府」的副軍諮大臣,他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把「禁衛軍」訓練成滿人的一支勁旅。這些暗殺行動係由同盟會成員所發動。
  對清廷政權的最後一擊是在一九一二年一月底,當時有四十四名北洋軍將領聯名致電北京內閣,敦促成立共和政體。此時一群強硬的滿族親王撤退至滿洲,圖謪f眨M行抵抗,而皇帝的母后與僚臣則與袁世凱進行協商,以保證他們人身財產的安全。袁世凱與南京臨時政府的參議院均同意,幼帝與其眷屬有權繼續栖居北京紫禁城內,並保有皇室原有私產,歲用四百萬元由中華民國政府支出,由中華民國設置衛兵保護滿人的宗廟陵寢,朝廷於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宣佈溥儀遜位。清帝拒絕承認孫逸仙的地位,在簡短的退位詔書中授與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裕﹣K結合同盟會與華中、華南其他反清勢力建立統一政體。
  僅寥寥數語,中國逾二千年的帝國歷史便從此劃下休止符。幾無任何自治技巧與制度經驗的中國百姓,將於世人的眾目睽睽之下以及身處於凶險的世界局勢之中對他們的未來做出抉擇。
  
  裕п
  裕б唬簻丈≧oger Thompson),《未來的視野,現今的實情:一九一一年革命前夕的地方行政改革,選舉政治與傳統中國社會》(Visions of the Future; Realities of the Day: Loc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Electoral Politic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85 ),頁四五。
  裕Ф呵昂謺撘灰灰弧
  裕盒迌嚷≧alph Huenemann),《龍輿鐵馬:中國的鐵路經濟學,一八七六至一九三七年》(The Dragon and the iron Horse: The Economics of Railroad in China; 1876…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頁七九。
  裕模菏肪斑w,《天安門》(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New York; 1980),頁三四。
  裕澹嘿Z士杰,《俄國與中國革命的根源,一八九六至一九一一年》,頁一三○。
  裕Я翰{爾(Martin Bernal),《迄至一九○七年的中國社會主義》(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 。;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頁三七。
  裕撸呵昂謺摼盼濉
  裕О耍呵昂謺撘灰黄摺
  裕Ь牛呵昂謺摿
  裕簮鄣旅桑剑‥dmund Fung),《中國革命的軍事面向》(The Military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0),頁一三八。
  裕唬豪顒r(U Chien…nung)著,鄧嗣禹與英格爾斯(Jeremy Ingalls)合譯,〈中國近百年政治史》(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1840…1928。; Princeton; N。J。。 1956),頁二六○。
  裕呵昂謺摱炼摺



第三部 國家與社會的展望


  清政局紊亂的潛在根源之一在於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的失衡。中國的革新派致力於建構可行的共和體制,以取代威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